1、复合集流体简介
什么是集流体?锂电池的结构主要包括:正负电极、隔膜、电解液、极耳和壳体。其中电极由正/负活性材料层和集流体组成。集流体是锂电池的主要材料之一,在锂电池中充当正极、负极活性物质的载体,主要负责电子流的收集与传导,将活性物质产生的电子进行汇集后形成较大电流输出,从而实现电池由化学能转换为电能。正极集流体通常采用铝箔,负极集流体通常采用铜箔。
集流体(铜箔/铝箔)在锂电池中的成本和重量方面占据重要比例。在目前动力电池技术状态下,集流体在锂电池中的成本占比约为 13%,重量占比约为18%。
传统集流体的厚度较厚、重量较重、金属材料用量较大、抗拉强度和延展性等有限。随着锂电池对性能和成本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新型集流体材料来满足锂电池升级对集流体提出的更高要求。
什么是复合集流体?复合集流体是一种新型的集流体材料,不同于传统锂电池集流体使用纯铜箔/纯铝箔,复合集流体是采用“金属-高分子基材-金属”的三明治结构。其核心结构包括以 PET/PP/PI 等高分子材料作为中间层基膜,通过磁控溅射、真空蒸镀、水电镀等工艺,在基膜两侧镀铝/铜导电层所形成的复合材料。复合铜箔是新型负极集流体材料,复合铝箔是新型正极集流体材料。
2、复合集流体优势
相较于传统集流体,复合集流体在成本和性能方面均具有优势:低成本和高安全是核心,此外还有轻量化、提高能量密度、改善循环寿命等方面的优势。其中,复合铜箔主要在于降低成本,复合铝箔主要在于提高安全性。
(1)降低电池制造成本
铜价持续上涨推动复合铜箔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成为降低锂电池成本的关键之一。复合铜箔相比传统铜箔的最大优势在于降本。目前复合铜箔主要采用PET/PP 等高分子材料作为中间层基膜,由于减少对金属铜的用量从而实现降本。未来复合铜箔的成本有望随工艺和设备的成熟进一步下降,而电解铜箔的成本下降空间已有限。传统锂电铜箔已经达到 4.5 微米的厚度,存在断带问题,无法通过传统工艺进一步降低成本。
根据金美新材料,复合集流体的原材料成本相比传统箔材可以降低 50%以上。截至 2025 年 7 月 30 日,铜现货价为 7.9 万元/吨,铝现货价为2.1 万元/吨。近五年铜价呈震荡上行的态势,铝价相对稳定。
目前复合集流体的主要基膜材料 PET 和 PP 的价格远低于铜价,且常年较为稳定。截至2025 年 7 月 30 日,PET 现货价为 6067.5 元/吨,PP 现货价为7375 元/吨。
传统铜箔的原材料成本占比较大,铜的比重基本处于 70%-85%区间。以6.5μm 的复合铜箔为例,每平方米原材料成本约为 1.25 元,相比于 6μm 的传统铜箔原材料成本下降幅度超 60%,相比于 4.5μm 的传统铜箔原材料成本下降幅度超50%。从成本结构来看,原材料的占比从传统铜箔中的 80%左右下降至复合铜箔中的30%左右。
在锂电池持续降本增效的发展趋势上,以 LFP 电池为例,2023 年初至今,LFP 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铝箔的价格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由于铜价的持续上涨,铜箔这一环节的价格不降反升。因此,传统铜箔向复合铜箔迭代预计将成为未来2-3年内电池材料端的最大降本环节。
(2)提高电池安全性
复合集流体可以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爆炸起火的隐患。普通集流体材料在受到穿刺时会产生大尺寸毛刺,造成内短路,引起电池热失控,而热失控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爆炸起火的直接因素。而复合集流体材料在受到穿刺时产生的毛刺尺寸小,并且因为高分子材料层在电池短路或受刺时熔断,形成“点断路”效应,可控制短路电流不增大,以有效控制电池热失控,从而降低电池爆炸起火的风险。
(3)轻量化和提升能量密度
复合集流体采用高分子材料替代 60%以上的金属。而高分子材料的密度(PET 1.38g/cm³、PP 0.9g/cm³)远低于金属的密度(铜 8.96g/cm³、铝 2.7g/cm³),使得复合集流体的重量显著降低。同时,高分子材料的轻质特性也有助于减轻电池重量,提高电池整体能量密度,从而增加续航里程,缓解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的问题。根据金美新材料,采用复合集流体可以使得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5%-10%。
(4)延长电池循环寿命
复合集流体的多孔结构或 3D 设计可以优化锂沉积,减少锂枝晶穿透风险。高分子基材(如 PET、PP)具有较好的弹性模量、硬度等力学性能,不仅能够为复合集流体起到稳定支撑作用,还进一步提高复合集流体的结构稳定性,通过吸收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应力,减少极片开裂或脱落。同时,传统铜箔易被电解液腐蚀,导致SEI膜不稳定,而复合集流体的高分子基材通常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减少电解液分解和副反应。此外,复合集流体的多孔碳层具有高导电性和均匀孔隙结构,能够改善电流分布,减少局部极化,从而延长电池循环寿命。根据金美新材料,采用复合集流体可使电池寿命提升 5%。
3. 复合集流体在固态电池中凸显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1) 固态电池加速导入复合集流体
随着主流车企和电池厂商相继公布固态电池装车/量产时间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根据全固态电池将于 2027 年左右开始小批量生产,可以预见,2025-2026 年将进入全固态电池中试线落地关键期,固态电池相关材料体系将迎来迭代升级的需求。其中,复合集流体作为一种新型集流体材料,正在加速导入固态电池应用中。
固态电池更适配复合集流体,这一趋势源于固态电池对集流体在锂枝晶、固固界面稳定性、能量密度提升等方面有严苛的需求,而复合集流体通过材料创新与结构设计,能够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之一,凸显其能够提高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的优势。复合集流体的技术进步尤其对于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推进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复合集流体对于固态电池的适配性在于:
①减少锂枝晶:复合集流体具有柔软特性,可为锂离子沉积提供均匀电场,引导锂离子均匀分布,从根源减少锂枝晶形成,提升全固态电池的安全性;
②控制负极膨胀:硅基负极的应用更符合固态电池对于高能量密度的要求,而硅基负极有体积膨胀率高的缺陷,复合铜箔结构能够有效的吸收硅基负极膨胀和收缩而产生的应力,可保持铜箔与硅基负极界面间的平整及良好结合;
③巩固固固界面接触:由于复合集流体材料结构具有较强的应力吸收作用,在固态电池中,可有效地保持与之结合的固固界面的完整性;
④抗腐蚀:全固态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易腐蚀传统铜箔材料,需要在铜箔的表面涂覆其他化学物质,才能避免该副作用的发生。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是镍基复合集流体,其抗腐蚀性优,适配全固态电池的需求。因此,选择正确的集流体,被认为是打通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钥匙。
(2)复合集流体市场规模有望迎快速增长
复合集流体在安全性能、原材料成本、轻量化以及对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方面的优势明显,契合锂电池集流体未来发展的趋势。尤其是随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将推动复合集流体加快研发和应用落地。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以及在固态电池等新兴领域陆续获得验证,复合集流体凭借高安全和低成本等优势,未来有望成为锂电池集流体的主流选择。
根据贝哲斯咨询,到2025 年,PET 复合铜箔的渗透率将提升至 10%,对应 25 亿平方米需求,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40 亿元,设备规模将超过 100 亿元。到 2030 年,PET 复合铜箔的渗透率有望提升至25%,需求有望超过 160 亿平方米,市场规模有望超过 700 亿元,设备规模有望接近400亿元。而根据高工锂电预测,到 2030 年,复合铜箔的渗透率有望达到40%,市场需求约180亿平方米。结合金美新材料方面测算,若按照 4.5 元/平方米售价预测,届时复合铜箔的市场规模将超过 800 亿元。再加上复合铝箔市场,2030 年复合集流体总体有望成为千亿级的市场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