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数据中心、5G基站等核心应用领域不断攀升的研发成本与严苛的质量要求,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集中趋势,为新进入者设立了较高门槛。全球光模块行业呈现出技术驱动以及垂直产业链整合佈局的趋势,头部行业参与者将通过持续提高研发能力及量产能力的方式持续提升市场份额。
全球光模块行业发展背景
光模块技术是新一代的通信技术,实现了对传统电通信物理传输瓶颈的突破。光模块技术通过电、光、电信号转换机制,依託光纤的光信号传输特性,在带宽容量、传输距离、抗干扰能力及能效密度等关键维度形成代际优势,系统性解决了数字时代大流量交互、广域互联的核心传输挑战,在支撑通信网络升级的同时全面赋能算力基础设施。
全球光模块行业产业链分析
光模块行业的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了光芯片、电芯片、PCB及结构件。光芯片是光模块实现电信号与光信号之间双向转换的核心功能载体,其光电转换效率、带宽容量与稳定性直接决定光模块系统的传输速率上限、功耗水平及长期运行可靠性,是光模块产业链的技术核心环节。随著下游领域对带宽需求的持续升级,光芯片传输速率呈阶梯式迭代,从早期10G、25G向100G、400G、800G演进,当前1.6T光芯片已进入量产初期,形成与下游需求高度匹配的技术迭代路径。
光芯片速率的阶梯式突破直接决定光模块的速率上限,进而划分光模块的下游场景定位。产业链中游包括光模块。光电组件整合至光模块以实现跨网络高效数据传输。传输速率是核心性能指标,直接决定其数据传输效率与下游场景适配能力。光模块行业按传输速率可划分为中低速与高速产品。
• 1G–100G光模块为中低速主流型号,主要适配传统数据中心接入层、电信领域2G–5G基站前传等中低带宽场景,具备成本低、兼容性强的特点;
• 200G、400G光模块为过渡性高速产品,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汇聚层、5G基站中回传及企业网核心节点,平衡带宽需求与成本效益;
• 800G光模块为当前高速市场主流型号,受益于AI服务器、超大型数据中心算力传输需求爆发,主要用于数据中心核心层、AI集群互联等高频场景;
• 1.6T及以上光模块为当前处于初步量产阶段的前沿解决方案。彼等主要面向6G预研、超算中心等未来高带宽场景。
光模块行业的下游应用场景覆盖了数通场景及电信场景,两类场景的差异化需求推动光模块技术向多维度突破。
全球光模块行业技术领先性分析
相较于传统电信号传输方案,光模块通过电、光、电这一路径的转换链路实现性能跃迁,其优势集中体现在带宽、低损耗、抗干扰与功耗四大维度:
• 高容量传输:光模块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物理层的能力跃迁。通过波分複用(WDM)技术,单根光纤可并行传输多个光信号,实现太比特╱秒(Tb/s)级别的传输容量,较铜缆的百兆比特╱秒(Mb/s)单通道极限呈现数量级领先。这一特性使得光模块在数据中心互联、算力集群组网等高频宽场景中成为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
• 低损耗、抗干扰能力适配複杂环境:光纤作为绝缘介质,可完全规避电磁干扰(EMI)与射频干扰(RFI)。反观铜缆传输,在数据中心高密度佈线场景下易出现信号串扰。
• 低功耗契合绿色算力需求:高速率光模块单位带宽功耗较电传输降低60%以上,以1.6T硅光模块为例,其功耗可控制在15W以内,而同等带宽的电传输方案功耗超40W。对于拥有数十万个模块的AI数据中心而言,单模块每降低1W功耗,年节电可达数万度。
• 突破电互联瓶颈的能效革命:面对AI算力中心的功耗与带宽密度压力,光互连架构从机柜级可插拔向芯片级共封装演进,形成多技术路径协同的格局。CPO通过将光引擎与交换芯片合封,使链路损耗下降,信号完整性得到显著优化。
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
光模块凭藉光电转换的天然技术特性,成为突破数据传输瓶颈的核心器件。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已从2019年的84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63亿美元,2019年至2024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14.3%。AI大规模模型的训练正推动GPU计算集群规模持续扩张。为使该等集群中数千个GPU能够协同运作,需要持续、高频且大规模的数据交换,不断增加对互联网路的带宽及延迟的需求,进而为全球光模块市场提供了持续的增长动力。同时,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以支撑这一增长。
EML解决方案在特定应用中保持其性能优势,而硅光技术因其高集成度、成本优化潜力及能效表现而受到关注,尤其在高速数据中心互联领域。该等创新以光芯片等上游核心组件的不断突破为支撑,为行业的强劲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该等因素的驱动下,全球光模块市场预计将呈现显著增长,其规模有望从2024年的163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的389亿美元,2024年至2029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18.9%。
随著技术迭代节奏加快,800G光模块市场规模于2019年的0.5亿美元快速增加至2024年的约45亿美元,2019年至2024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148.5%。1.6T光模块作为下一代解决方案,已结束早期研发阶段,将于不久的将来进入商业化起步期,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43亿美元。
而3.2T光模块则代表了更远期的技术方向,目前尚在研发和标准制定阶段,预计将在2029年后成为新的增长点。与此形成对比的是,400G及以下速率的传统光模块市场,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仍保有一定体量,但其增长已明显放缓。
光模块按核心应用场景可分为数据通信与电信领域,其中数通领域聚焦数据中心内部及跨中心的高速互连,电信领域侧重广域网络的长距离传输。其中,数通领域受益于全球算力基础设施扩张,成为光模块市场的核心增长市场。从当前增长态势看,2019至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建设进入加速期。
一方面,AI大模型训练推动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驱动数据中心扩容;
另一方面,云厂商持续增加算力基础设施投资。
双重驱动下,数通领域光模块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31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04亿美元,複合年增长率达27.2%,且800G高速率光模块在2024年出货量成为主流配置。未来,数通领域光模块需求的增长韧性将进一步强化。
一是云厂商数据中心投资额仍呈上升趋势,且投资向算力集群化发展;
二是算力集群遵循规模化法则,即算力需求随模型参数╱数据量增长呈超线性扩张,这对光模块的高速传输、低损耗、高能效提出更严苛要求。
该背景下,预计2029年数通领域光模块市场规模将达到[291]亿美元,複合年增长率为[22.9]%。数通场景内,数据中心内部互联追求极致的带宽密度和能效。这直接催生了LPO等低功耗方案,以及CPO技术,后者将光引擎与交换芯片紧密集成,旨在进一步解决可插拔模块的功耗和速率瓶颈,同时,硅光技术凭藉其高集成度和潜在的成本优势,在高速产品中渗透率不断提升。
电信光模块虽在2019年至2024年期间增长滞缓,但受益于6G网络的部署以及下一代光模块技术发展的全面支持,预计其市场规模拟从2024年的60亿美元进一步增长至2029年的98亿美元,複合年增长率为10.4%。
全球光模块市场驱动因素及未来趋势
• AI训练需要海量GPU协同计算,GPU搭配光模块的数量持续提升:AI大模型训练对GPU协同计算效率的核心诉求直接推动了光模块行业的发展。传统通用服务器聚焦单机计算,单机光模块端口需求仅为2–4个;而AI服务器需支撑多GPU并行计算,以搭载8颗GPU的主流机型为例,其光模块端口配置已提升至24至32个,端口密度较传统机型提升6至8倍,直接匹配多GPU间的高频数据交互需求。
随著GPU算力集群规模扩大至十万卡集群,单GPU对应的光模块配比正从1:1向1:4演进,意味著单机柜光模块需求将随配比升级提升3–4倍,成为驱动光模块整体需求的核心增量点。
• AI数据中心集群规模扩容驱动光模块速率迭代:AIDC集群规模的持续扩容使光模块速率成为决定模型训练效率的关键变量,推动行业快速发展。十万卡级GPU集群的单集群数据交互量较万卡级提升10倍以上,传统400G及以下速率光模块已无法满足低延迟、高带宽的传输需求,高速光模块从可选配置转为刚性需求。
• CPO技术解锁极限密度与商业模式革新:CPO技术通过将光模块与交换机芯片深度集成,不仅实现封装尺寸缩小50%、适配3.2T及以上超高速率需求,更重塑了电子器件行业的商业协作模式。传统光模块与交换机相对独立的供应体系,正逐步向紧密型战略合作演变。光模块厂商需提前介入交换机芯片的设计阶段,与交换机厂商在架构规划、接口标准、散热方案等环节展开深度协同研发,共同优化光电混合系统性能。
• 产业链垂直整合塑造技术壁垒:近年来,全球领先的光模块厂商通过产业链深化垂直整合,构建了覆盖光芯片、光模块以及光网络终端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显著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与供应链韧性。光芯片领域,多家企业已在EML等高速光芯片领域实现自主研发与规模量产,在海量数据传输需求激增的当下实现了技术与商业化落地代际跃迁,也降低了对进口光芯片的依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