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1、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市场真实需求已经开启
根据世界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6-2020年我国汽车行业平均产销量分 别为 2,717.78 万辆、2,721.36 万辆,2021 年 1-9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1824.3 万辆、1862.3 万辆,可见汽车行业产销量稳定,汽车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 组成部分,市场巨大。 汽车市场可分为传统燃油车市场及新能源汽车市场,其中,传统燃油车市场中德系、日系、美系及韩系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短期内市场份额不会有重大变化,但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属于全新优质赛道,亦是我国汽车行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然战略选择,因而,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非常重视其发展。
为此,2013 年至今,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多次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在市场发展初期,使新能源汽车得到了消费者广泛认可,目前,相关产品运用领域已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以及各种特种车辆领域,行业发展迅速。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3-2015年,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处于政策扶持的爆发性增长期,产销量增长率均在 300%以上。2016-2020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率先升后降,2018 年达到峰值,2019年随着行业规范政策不断出台落地,淘汰了一批未达标准的新能源汽车车企,但该年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仍与 2018 年基本持平。2020年我国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增长率接近 10%。目前,虽然我国国民经济仍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依然快速发展,2021 年 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 180%和 190%。
综上,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渡过政策扶持的红利阶段,处于市场充分竞争阶段,必将淘汰一些落后的汽车整车厂及零部件供应商,市场真实需求已经开启,市场需求量呈加速上升的趋势。
2、电动化是汽车行业实现习近平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
2020 年 9 月和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和气候峰会上两次向世界宣布,我国将力争在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碳达峰、碳中和”)。
2021 年 10 月 30 日,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们将践信守诺,携手各国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
(1)2021 年 3 月 13 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提出“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的远景目标;
(2)2020 年 10 月 27 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进一步确认了汽车技术“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提出汽车产业碳排放于 2028 年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提前达峰,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 20%以上;
(3)2021 年 10 月 24 日,国务院颁布《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示到 2030 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应达到 40%左右。该方案进一步表明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车的发展战略的重视。
与此同时,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新能源汽车在汽车市场的渗透率不断提高是关键。根据《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2021)》,在不同减排
情景下,电动车均为单位里程碳排放最低的车型,且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而传统燃油车由于内燃机的特性,汽油车、柴油车和常规混合动力的减排效果降幅很小,也就表明电动化将是中长期内推动汽车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选择。
由此可见,在为实现习主席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汽车行业电动化是推动低碳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
3、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渗透率增长迅速,且潜在市场空间依然巨大
近年来,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以及国家、各省份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激励,叠加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一线城市对传统燃油车的号牌管制,大量国 3、国 4 排放标准的车辆面临更新换代,促进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依据乘联会数据,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还仅有 2.2%,到 2021 年9 月,新能源车国内单月零售渗透率已达 21.1%,单月批发渗透率 20.4%。已达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的发展目标。目前虽然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增长迅速,但依据渗透率与潜在市场空间大小成反比的关系,可知我国新能源汽车潜在市场空间依然巨大。
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自主品牌,如比亚迪、广汽、威马汽车、小鹏汽车等逐渐推出兼具性能及价格优势的新能源乘用车,各级车型的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此外,目前中国汽车市场中燃油车占比还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国家对于燃油车的限制政策陆续落地,以及新能源汽车替换燃油车的需求亦会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提升空间巨大。
综上,公司所属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渗透率增长迅速,但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加速生产线技术改造升级、加快研发布局、持续深耕并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是公司的必然选择,也是公司实现成为国内驱动总成、电源总成领军企业的战略必然选择。
二、珠海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1、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为13,879.01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用7,910.93万元,设备购置费用3,762.18万元,软件购置费用1,545.00万元,项目预备费660.91万元。
本项目实施主体为英搏尔,实施地点位于珠海市高新区珠海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期预计为2年。
本项目将建设专注于乘用车用高度集成动力总成、永磁同步扁线电机、混合动力电控系统、商用车电控系统及轻型车电控系统等课题研发及相应测试能力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公司将购置先进的研发及测试设备,招聘行业优秀研发人才,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的测试能力,对行业内先进技术进行攻关,以提升公司整体研发实力。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先进技术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电源是驱动电车的核心部件,相当于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对新能源汽车的质量、性能、安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技术先进性、产品稳定性及市场认可度,都决定了一家公司的发展潜力,其中技术先进性是最关键的一环。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特性为技术知识所占比重大,研发费用高,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价值高,增长速度快。目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正处于行业升级换代重要时刻,作为电机控制器核心原材料的半导体元器件,由于相关限制技术已经攻克,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即将走向市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拥有高频、高功率、耐高温、抗高辐射、光电性能优异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制造电力电子、微波射频、光电子等元器件,与新能源汽车所代表的电气化、智能化趋势天然契合。
能否抓住新一代材料变革的机遇,并在第一时间运用于自身产品,在行业洗牌之时攫取更大份额的市场,是目前各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厂商都在关注的问题。本次项目拟建设的研发中心,是公司未来在市场上能否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综上,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考虑,本次项目建设具有必要性。
(2)提升产品测试能力,有助于降低外包成本、完善测试体系
伴随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逐渐成熟,针对于驱动系统、控制系统集成及电子电控测试系统功能的测试能力对于零部件厂商来说也愈发重要,NVH、EMC等产品性能的优劣是评判产品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未来,随着行业不断发展,产品不断革新,新一代技术不断运用,原有的测试能力亟须迭代升级。对于生产商来说,新品测试的相关产能、整体产品的测试周期及研发周期,直接关系到公司能否及时打开市场,第一时间抢占市场空间。
目前,由于单产品测试周期较长且产品涉及检测范围较广,公司受限于测试设备数量不足、场地较小等原因,测试产能无法得到提升,需通过外包的形式进行测试,不仅对应的测试成本高,还导致公司研发进度受限,无法使自身产品迅速迭代。
综上,从技术测试、产品开发预研及产品升级的角度考虑,本次项目建设具有必要性。
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公司具有优秀的研发团队,为本项目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公司具备完善的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体系,可较好地进行项目研发的战略制定和团队管理。在团队体系方面,公司部门架构清晰,根据产品工艺将部门划分为电控开发、电机开发、电驱系统开发、电源开发、PCB设计、结构设计等十余个部门,具备丰富的多部门协同作业及管理经验,并形成了多项研发管理制度。
在团队建设方面,公司创始人姜桂宾先生及联合创始人李红雨先生博士均毕业于西安交大电气工程专业,分别拥有20年和15年新能源驱动系统、电源系统开发经验。在发展历程中,公司不断吸引行业专家“强强联合”,积累了一批业内的高端人才。
同时,公司对专家管理团队和研发人员非常重视,为稳定研发团队、留住技术骨干、保证公司管理体系稳定、增强公司员工的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在制定明确经营目标的同时亦推出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成立至今,公司研发团队人员流失率始终保持较低水平。
综上,公司研发团队研发水平优秀,团队架构稳定,项目具备实施所需的人才保障。
(2)项目具备实施所需的技术可行性
自成立至今,公司始终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域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并较早意识到产品测试开发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十余年深耕此行业的经验,在技术方面拥有着深厚的积累。
在技术研发方面,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深入合作,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同时,公司不断吸引动力域行业专家加入公司,形成了以驱动总成和电源总成为主的核心研发团队。截至本预案公告之日,公司已拥有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130项,外观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7项。
在测试体系方面,公司配置了电驱动总成、标定、可靠性测试、电源测试、EMC测试、评估测试、NVH测试等部门,测试能力覆盖了一般性测试、电控产品的性能测试、电源产品的性能测试、保护功能测试、气候负荷、电气负荷、机械负荷、EMC测试等上百项测试能力,可针对多样化的产品进行绝缘、耐压、负载、高低温、扫频振动、雷击(浪涌)抗扰度等方面的测试。测试能力完备,测试装备齐全,能够对公司产品做出完备的测试。
综上,本次项目建设具备技术可行性。
4、项目预期收益
本项目作为公司研发体系的一部分,不直接产生效益,因此不进行单独的财务评价。本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提高公司的产品研发实力,能够为产品扩产计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辅助和保障,巩固和提升公司市场份额,实现公司中长远期的发展战略目标。
5、项目涉及的用地、备案和环评等事项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公司现有厂区内,公司已取得相应的产权证书(粤(2016)珠海市不动产权第0059126号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本项目不涉及新增用地。截至本预案公告之日,本项目的备案和环评报批程序尚未开展,公司将尽快推进该工作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