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概况
近年来,襄阳正大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下游市场逐渐拓展、育种技术不断改进,然而公司一定程度上存在研发场地受限、软硬件设备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公司研发和业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此,公司拟建设“正大种业襄阳核心试验站建设项目”,通过购置专业设备及软件,引进技术人才,为公司提供研发物质基础和良好研发环境,从而提高研发水平与效率。
(2)建设地点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陶家村,拟利用现有研发场地进行项目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为 6,667.72m2(折合约 10 亩)。
(3)研发方向及课题研发中心
研发方向包括高产、多抗和优质黄淮海夏玉米新品种选育,以及双单倍体辅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选择育种、基因编辑和育种大数据等技术平台搭建和整合。研发中心将开展黄淮海夏玉米杂优创新与多抗高产新品种选育、正大玉米生物育种技术研发整合、正大玉米新品种研发与测试信息化平台搭建等研发课题。
(4)项目实施进度
本项目建设期拟定为 2 年。项目进度计划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职工招聘、培训及竣工验收。
(5)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 5,964.84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5,964.84 万元,无铺底流动资金及建设期利息。
(6)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为技术研发型项目,研发环节中会产生少量污染物,本项目在认真执行设计方案及环评中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后,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影响较小。
2、项目可行性分析
(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2021 年 7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2022 年,新修《种子法》正式实施,国家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启动。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综上,本项目建设内容与国家政策支持方向相一致,相关产业政策的颁布为本项目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2)完善的研发体系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保障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拥有完善的研发体系,建立了多个横跨全国主要玉米生态环境的育种研究站,成立了现代化的生物技术中心。根据公司研发布局,重点在西南春玉米种植区、西北春玉米种植区、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东华北玉米种植区四大玉米种植区进行测试网络布局,尽量涵盖所有玉米生态环境。
此外,公司精细化、标准化的管理方式,使得研发部门形成了良好的流程化作业思维,减轻了项目前期业务梳理的工作量和难度,能够缩短项目调研周期,为研发中心的高效运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综上,公司完善的研发体系为本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3)公司专业的人才储备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保障
公司深耕种业多年,已拥有一批专业知识过硬、经验丰富、思路和视野清晰、技术扎实的产品研发团队,深入了解行业痛点,掌握高效可行的育种技术路线和方法技巧。公司研发团队先后选育出正大 619、正大 999、正大 12、正大 729、正大 808、正大 3310 等一系列深受市场欢迎的优秀品种,同时也积累了 F06、F19、CTL20 等一批核心骨干自交系,其中 F06 和 F19 获得全国杰出贡献自交系。
公司研发团队对国内玉米种子业务理解深刻,掌握商业化育种关键技术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并不断提升技术实力。综上,公司专业的人才储备为本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3、项目必要性分析
(1)强化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新品种研发,提升市场地位
随着国内种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相关品种的技术指标越来越高,例如种子的抗病性、耐旱耐涝性、高产和稳产性等。种业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和科技水平、研制优良品种,才能抢占下游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黄淮海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类型,雨热同季、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茎腐病、小斑病、粗缩病等病害轮替大规模爆发,加之生长初期高温干旱、初中期阴雨寡照、散粉期持续高温高湿胁迫,众多主推玉米品种发育异常,玉米大幅度减产。
目前,黄淮海夏玉米种子市场上产量、抗性和品质等综合表现优良的品种尤为稀缺。目前公司已选育正大 516、源育 168 等适应东南春玉米及黄淮海夏玉米局部区域的新品种,但仍不能充分满足黄淮海夏玉米市场的品种需求。
因此,充分利用黄淮海核心代表区域之一——襄阳黄集的南阳盆地环境气候环境特点,整合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以及企业内外部优异种质资源,加速黄淮海夏玉米新品种研发和市场化开发,对实现该区域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地位提升非常必要和迫切。
(2)提升公司生物育种研发能力,增强技术储备
二十一世纪以来,双单倍体 DH、基因编辑 GE、基因组选择 GS 等生物育种技术快速发展,对以传统育种为主的种业公司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形成了显著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掌握多重生物育种技术并高效整合传统育种手段,对公司研发模式转型升级和育种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公司已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以及大北农、杭州瑞丰、先正达等国内外企业开展了分子育种、DH 等技术和种质资源合作,但仍未建立自主完整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和平台。
本项目拟结合公司自身的传统育种优势和市场优势,充分整合国内外一流科研单位及上下游企业的科研团队资源、技术平台和种质资源,摸索建立具有企业自主特色的高效工程化生物育种体系。项目建设完成后,公司生物育种研发能力将显著提高,技术储备更加充足。
(3)提升公司研发管理能力,持续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随着分子育种产业化及农业生物育种等国家种业政策调整,转基因、分子标记、基因组测序等生物育种技术对玉米新品种研发、生产、推广、销售、售后以及知识产权维权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应对新的市场变化,公司亟需搭建研发与测试信息化平台,不断提升公司研发管理能力,转变传统研发模式的局限性,从而使创新成果得到保护,创新效益得到最大化,真正掌握一批核心自主的知识产权。
项目建设完成后,公司可通过对核心种质资源、骨干亲本、主推品种等基因型和表型数据的广泛收集和数据库信息化管理,实现从产品设计、育种方案规划实施、产品测试精准定位、品种迭代升级、市场推广与生产计划优化、种子加工生产、栽培技术配套以及打假维权等管理全流程优化升级,持续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4、项目建设与现有主要业务、核心技术之间的关系
公司现有业务主要包括玉米种子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本次投资项目与现有业务保持良好的延续性和一致性。通过购置专业设备和软件,引进技术人才,为公司提供研发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研发环境,从而提高研发水平与研发效率,促进公司玉米新品种的育种研发。
此为摘取部分,完整版根据发改投资规【2023】304号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要求,可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1.1.2 项目建设性质
1.1.3 项目拟建地址
1.1.4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1.5 项目建设工期
1.1.6 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1.7 项目生产规模
1.2 企业概况
1.3 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3.1 编制依据
1.3.2 研究范围
1.3.3 编制原则
1.4 主要结论和建议
1.4.1 主要结论
1.4.2 建议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产出方案
2.1 项目背景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完善
2.2.2 项目建设是公司规模扩展,全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2.3 增加产能,提高公司盈利水平
2.2.4 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行业竞争力及盈利能力
2.2.5 提升生产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为业务发展和高效管理赋能
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 国家政策推动行业的发展
2.3.2 公司拥有优质的客户资源及良好品牌认可度
2.3.3 行业经验丰富,技术协同优势显著
2.3.4 优秀的人才队伍和管理体制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基础保证
2.4 市场需求分析
2.4.1 市场需求分析:通过量化目标市场的消费需求,预测产品的潜在销售量及增长趋势
2.4.2 市场供给分析:评估现有及潜在竞争者提供的同类产品数量,识别供给缺口或过剩
2.4.3 市场竞争分析:研究行业竞争格局,包括市场份额分布、主要竞争对手策略及进入壁垒
2.4.4 项目产品分析:结合产品特性(如价格、质量、功能)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判断其竞争力
2.4.5 市场综合分析:整合供需、竞争及产品数据,形成对项目整体可行性的判断
2.5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产出方案
2.5.1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2.5.2 项目产出方案
2.6 项目商业模式
2.7 项目对我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 项目选址与要素保障
3.1 项目选址方案
3.1.1 项目选址的原则
3.1.2 项目选址需求
3.1.2 选址方案的初步拟定
3.2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2.1 概况
3.2.2 政治
3.2.3 经济
3.2.4 项目投资地营商的主要优势
3.2.5 投资激励
3.2.6 经贸情况
3.2.6 法律法规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4.1 技术方案
4.1.1 原料路线确定原则
4.1.2 生产工艺技术路线确定原则
4.1.3 技术先进性
4.1.4 生产工艺流程
4.1.5 主要原辅材料耗量
4.2 设备方案
4.3 工程方案
4.3.1 给排水工程
4.3.2 变配电工程
4.3.3 消防工程
4.3.4 火灾报警及消防控制系统
4.3.5 通信工程
4.3.6 室外管网等配套工程
4.4 数字化方案
4.4.1 工业化生产可靠性分析
4.4.2 技术管理及特点
4.4.3 建筑智能化
4.5 建设管理方案
4.5.1 项目建设期管理
4.5.2 公司注册及审批流程
4.5.3 项目审批流程
4.5.4 项目申报
4.5.5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第五章 项目运营方案
5.1 生产经营方案
5.1.1 采购模式
5.1.2 生产模式
5.1.3 销售模式
5.1.4 研发模式
5.1.5 影响公司经营模式的关键因素
5.1.5 燃料动力供应保障
5.2 安全保障方案
5.2.1 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分析
5.2.2 安全措施方案
5.2.3 消防设施
5.3 运营管理方案
5.3.1 人力资源配置
5.3.2 人员培训
5.3.3 员工退场
第六章 项目投融资与财务方案
6.1 投资估算
6.1.1 投资估算范围
6.1.2 项目投资估算
6.1.3 资金使用和管理
6.2 盈利能力分析
6.2.1 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6.2.2 编制依据
6.2.3 收入测算
6.2.4 成本核算
6.2.5 利润核算
6.2.6 财务评价分析
6.3 财务可持续性分析
6.3.1 不确定性分析
6.3.2 偿债能力分析
6.3.3 评价结论
第七章 项目影响效果分析
7.1 经济影响分析
7.2 社会影响分析
7.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7.3.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7.3.2 营运期环境影响及环保措施
7.3.3 环境保护的建议
7.3.4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7.4 资源和能源利用效果分析
7.4.1 项目能耗情况
7.4.2 节能措施及效果分析
7.4.3 管理节能措施
7.4.4 资源和能源利用效果分析结论
第八章 项目风险管控方案
8.1 工期风险
8.2 质量风险
8.3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8.4 市场波动风险
8.5 政策风险
8.6 政治风险
第九章 思瀚产业研究院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建议
附件:财务分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