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机械手臂是一种固定或移动式的机器,其构造通常由一系列相互链接或相对滑动的零件组成,工作方式主要通过沿着X、Y、Z轴上做线性运动以到达目标位置,从而实现物体的抓取或者移动,能够实现自动控制、可重复程序设计、多自由度(轴)。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来作为机器人机械臂的整体材料,不仅使机械臂的强度更高,而且实现了机械臂整体的轻量化,对于高精度完成任务有着很大的作用。
项目依托吉林市在碳纤维全产品链产量、技术和价格上的优势,建设碳纤维机器人臂生产线,充分发挥碳纤维轻量化机械臂高精度、高稳定性和高可靠的优点。
1.1.2市场前景
1.机械臂行业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
中国机械臂市场规模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机械臂市场规模接近178.3亿元,同比增长6.26%,2023年市场规模增至186.4亿元。随着全球制造业升级和自动化需求的推动,机械臂在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物流仓储等领域的应用将持续扩大。
(2)机械臂专利申请量
中国机械臂技术较国外相比起步较晚,2012年以后,逐步在机械臂领域达成技术突破,使得年专利申请数量出现井喷式快速增长,为快速发展期。近年来,国内相关专利申请数量逐年攀升,从2016年的1955件增长到2020年的11387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机械臂专利数量中,实用新型专利占比50.4%,发明公布专利占比30.6%,发明授权专利占比16.6%,外观设计专利占比2.3%。
(3)竞争格局
国内机械臂产业的竞争格局逐渐形成。目前,国内机械臂市场主要由本土企业和国际知名企业共同竞争。本土企业包括ABB、川崎重工、德马吉等,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国际知名企业包括日本的安川电机、德国的库卡等,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影响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此外,一些新兴企业也在不断涌现,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定位的差异化,寻求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机械臂行业发展前景
随着传感技术、视觉系统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机械臂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使得机械臂能够适应更加复杂和精细的生产任务,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此外,机械臂的灵活性也使其能够应对多样化的生产需求,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同时,得益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劳动力短缺以及企业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迫切需求。机械臂作为理想的自动化设备,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潜在市场需求大,将为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3.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机械臂中的应用
机械臂在国内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首先是制造业领域,机械臂可以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制造、金属加工等行业,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柔性化。其次是物流领域,机械臂可以应用于仓储、分拣、装卸等环节,提高物流效率和准确性。此外,机械臂还可以应用于医疗、农业、航空航天等领域,为各行各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近年来,随着我国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机器人高速度、高精度、高负载自重比等性能的提升受到工业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关注。由于传统金属材料机器人机械臂运动过程中关节和连杆的柔性效应的增加,使结构发生变形从而导致任务执行的精度降低。所以,机器人机械臂结构柔性特征必须予以考虑,实现柔性机械臂高精度有效控制,同时也必须考虑机械臂整体材料特性。因此为机械臂选择合适的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碳纤维自诞生以来以其高强度、抗腐蚀、抗冲击、重量轻而闻名遐迩。碳纤维机器人臂是目前不同材质机械臂中最轻的,不仅减少了机械手臂的自重,而且可以保证机械手臂能更好地实现静态和动态性能。除了轻量化之外,碳纤维机械手臂的力学性能也十分优秀,承载性能好,不会出现断裂和应变的情况。碳纤维机械手臂抗疲性能好,在长时间的作业中能保持良好的韧性和弹性,相比传统的金属材料,不会出现蠕变现象,能够保持机械手臂的工作精度,保证产品质量,减少返工率。因此,碳纤维机械臂在高端制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1.3技术分析
本项目通过模压工艺,对碳纤维预浸料的铺层设计进行优化,可以达到近似“0”的热变形效果,可以显著降低碳纤维机械臂的变形率,提高整体的性能。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突破机器人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动态运动规划与控制、仿生感知与认知、智能灵巧手、电子皮肤等核心技术,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产品的研制及应用。
工信部《“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以生产作业、仓储物流、质量管控等环节改造为重点,推动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增材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装备、智能物流装备、传感与检测装备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电动自行车行业更新自动焊接机器人、自动化喷涂和烘干设备、电动或气动装配设备、绝缘耐压测试仪、循环充放电测试仪等。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加快碳纤维、气凝胶、特种钢材等基础材料研发,补齐关键零部件、元器件、软件等短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强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应用,为未来碳纤维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吉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2.0版)》(吉政办发〔2023〕8号),从加大企业主体培育力度、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突出科技创新引领等六个方面予以支持。
吉林市出台《吉林市引进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项目优惠政策》,从优先保障土地供应、原料供应、支持对接合作、投资奖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碳纤维全产业链政策扶持。
(2)资源优势
中油吉化公司丙烯腈厂是目前全国大型丙烯腈生产基地之一,商品量30万吨/年,吉化转型升级120万吨/年乙烯项目投产后,预计将增加丙烯腈商品量26万吨,完全满足碳纤维生产需求,与吉林化纤集团之间管道运输,有助于降低原料采购成本。同时区域内碳纤维原丝、碳丝产能均为国内第一,规格国内最全,质量稳步提升,吉林化纤集团可向来区投资的碳纤维企业提供大客户价格原料,且生产线可根据不同产品的个性需求进行工艺调整,满足不同复材领域的市场需求。
吉林市水电充沛,火电发达,电力供应充足。目前大工业电价平均每度0.6元,全省“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建成后,吉林经开区碳纤维产业将大量转化消纳松原、白城等地生产的绿电,价格可控制在平均每度0.4元以内,进一步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地表水资源量78.5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8.42亿立方米。全市大、中型水库年末总蓄水量113.5亿立方米。
(3)产业优势
吉林市是中国碳纤维产业“摇篮”,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碳纤维研发与生产,2010年1月,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20年3月,被工信部批准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21年9月,被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授予“大丝束碳纤维及制品研发生产基地”。目前形成了从“丙烯腈—丙烯腈基原丝—碳丝—下游制品”的国内最完整碳纤维产业链条,原丝产能全球第一,碳丝产能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冶金产业方面,拥有全省最大的冶金基地,2个国家级冶金技术中心,建龙集团已成为全省第一的钢铁生产企业。
吉林市拥有吉林化纤集团、碳谷碳纤维公司、国兴碳纤维公司、国兴复材公司、吉研高科技纤维公司等一批国内知名的碳纤维骨干企业,原丝产能16万吨,碳纤维产能4.9万吨,规格涵盖1K-50K,小丝束产品性能稳定达到T700级,大丝束产品全球质量最优;碳谷碳纤维公司T800、T1000级高性能碳纤维项目一期开始试车;编织布、预浸料、拉挤板、碳纤维毡等下游复材及制品已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吉林经开区多方筹措资金,打造并建成了中国吉林国家碳纤维产业园、中国吉林高性能纤维复合新材料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着力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启动了总占地面积185公顷的中国·碳谷碳/碳复合材料产业园、碳丝产业园、碳纤维制品产业园、碳纤维原辅材料产业园4个园区,专门为碳纤维及其下游应用项目提供定制服务。
(4)人才优势
吉林市共有9所驻吉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近10万人,每年高等院校毕业生约3万余人。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约6.1万人,技能人才49.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14.4万人。
吉林市是新中国化工产业的摇篮、碳纤维产业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基地,依托域内院校的培养和输送,特别是中油吉化、化纤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历练,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化工、化纤生产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且用工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地区。
(5)区位优势
吉林市地处东北亚枢机要穴、长吉图核心腹地,东临延边通江达海,西连哈长沈大,南贯辽丹大通道,北接三江平原。道路交通便利,距龙嘉机场64.5公里、长春117公里、沈阳397公里、哈尔滨355公里、距大连港780公里、天津港1020公里。可对接京津冀,辐射东北亚,地缘发展优势明显。高速公路形成“一环四射”路网,铁路形成十字支撑。拥有长珲城际,长图、吉舒、沈吉等铁路,九江、九棋、西哈等铁路专用线及联络线。吉林地区铁路发送货运量2670.6万吨,到达货运量2817万吨。
吉林经开区地处东北交通主干线枢纽,距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仅60公里;公路主干线长珲高速在吉林经开区设有出口;有两个铁路中间站,高铁双吉站已投入运营;以货运为主的二台子机场准备复航;还拥有省内唯一的一家B型保税物流中心——吉林市保税物流中心。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建设规模
项目建成后,年产5000套机器人臂。
1.2.2建设内容
项目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购置碳纤维机器人臂生产线设备,并配套建设生产车间、仓库、物流中心、综合楼等设施。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1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8000万元,流动资金2000万元。
1.3.2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0000万元,利润1500万元,投资回收期9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15%。
1.4.2社会评价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国产机械臂生产技术,提升国产机械臂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未来,随着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和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机械臂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为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此报告为完整版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概况
第二章 市场分析与需求预测
2.1 项目市场分析
2.2 项目需求预测
第三章 项目场址与建设条件
3.1 场址概况
3.2 建设条件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4.1 设计原则
4.2建设内容和技术指标
4.3 建筑设计和功能布局
4.4 建筑基础与结构
4.5 景观保护及绿化工程
第五章 总体布置和公用工程
5.1 总体布置
5.2 公用工程
第六章 环境保护评价
6.1 环境保护标准
6.2 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
6.3 项目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6.4 环境保护措施
6.5 生态保护措施
6.6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章 节能
7.1 节能设计规范
7.2 能源指标分析
7.3 能源供应状况
7.4 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
7.5 节能效果及评价
第八章 劳动安全卫生和消防
8.1 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
8.2 安全措施
8.3 职业卫生
8.4 消防措施
第九章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
9.1 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
9.2 人力资源配置
9.3 人员来源培训
第十章 项目实施进度和招标
10.1 项目实施进度
10.2 项目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1.1 投资估算
11.2 资金筹措
第十二章 财务评价
12.1 财务评价编制说明
12.2 财务评价
第十三章 社会评价
13.1 社会影响分析
13.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3.3 项目社会风险分析
13.4 社会评价结论
第十四章 风险分析
14.1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
14.2 风险程度分析
14.3 风险防范措施
第十五章 思瀚产业研究院结论与建议
15.1 结论
15.2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