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产业链由上游零部件及设备制造、中游风电整机制造和风电场建设施工、下游风电场运营维护和电网运营组成。上游领域由包括风电机组、风电支撑基础结构、控制系统等部件构成。
零部件及设备细分市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壁垒突出,一般会由整机制造厂商或风电场施工商向专业生产商定制化采购。
中游整机制造商和风电场施工商多为央企、国企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民企,市场集中度较高。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风机整机企业包括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电气风电、东方电气等,具有代表性的风电场施工商包括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国华电等。
下游的风电场运营商主要由大型国有发电集团投资运营,包括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能、国家电投、中国华电、华润电力、中广核等。通常情况下,在风电场建设项目初步确定后,需求产生并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游逐级传递。
作为产业链上游的一环,风机塔筒是满足风机正常运行的重要结构性部件。风机塔筒作为风电机组和基础环间的连接构件,在风电整机中主要起支撑作用。
风机塔筒需要能够承受上方机舱、轮毂、叶片等的重力荷载、风轮引起的振动载荷及环境风荷载,是实现风电机组维护、输变电等功能所需重要部件。其性能直接关系到风机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受到运输半径的限制以及较低的固定资产投入的因素影响,陆上塔筒行业的产能分布较为分散,多位于“三北”地区和中原地带,包括新疆、内蒙古、辽宁、河北等地区。
而海上塔筒桩基行业由于海上风电行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及码头港口的必要限制,国内具备生产能力的厂商相对较少且集中度较高,产能分布多贴近于海上风电基地和主要港口区域。
据公开信息统计,目前国内塔筒桩基行业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泰胜风能、天顺风能、大金重工、天能重工、海力风电五家上市公司以及部分央企下属子公司和地方性企业,行业集中度较高。
钢混塔筒的应用比例快速提升。随着风机大型化趋势要求提升塔筒高度,传统钢塔的制造成本明显增长,难以满足风电产业对经济性的要求。下段采用混凝土建造的钢混塔筒已有商业应用历史,与传统钢塔相比,钢混塔筒以其稳定性更强、承载力更强、性价比更高等优势,逐步获得市场认可。根据鉴衡认证中心与金风科技联合发布的《中国陆上钢混塔架白皮书》,近两年新增装机中,混塔使用比例逐步提升,2023 年国内使用钢混塔筒的装机量达到 7.287GW,同比增长 209%,远高于国内新增装机量 59%的增幅。
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