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硅片是芯片制造的“地基”,是需求量最大的晶圆制造材料,2023 年全球市场需求约 124 亿美元,其与全球半导体市场同频共振,目前短期波动,但长期向好
硅元素在地球中含量仅次于氧元素,占地球地壳总质量的 26%,其性质稳定、获取成本低、提纯工艺成熟,在半导体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全球 95%以上的半导体器件采用硅片作为衬底,占半导体器件 80%的集成电路产品中 99%以上采用硅片作为衬底。在硅片衬底的基础上,通过光刻、刻蚀、薄膜沉积、离子注入等多道工序完成各类半导体器件制作,从而硅片是芯片制造的地基。根据SEMI 统计,2023 年九大类晶圆制造材料市场规模为 415 亿美元,其中硅片占比 30%,是晶圆制造耗用最大的材料,全球需求达到 124 亿美元。
受益于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物联网、汽车电子、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等终端需求持续涌现,根据 WSTS 统计,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从 2017 年的 4,122亿美元提升至 2023 年的 5,269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18%。半导体硅片市场景气度与下游半导体和终端应用市场高度相关。
根据 SEMI 统计,全球电子级硅片(不含 SOI 硅片)销售规模随之从 2017年 87 亿美元增长到 2023 年的 124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6.11%。
由于宏观经济波动和消费电子产品需求放缓,全球主要晶圆厂 2023 年的产能利用率处于低谷,直接影响电子级硅片市场。根据 SEMI 统计,2023 年全球电子级硅片市场规模同比 2022 年下滑。2024 年随着下游复苏,半导体行业开始回暖,并逐渐向电子级硅片等上游市场传递。
长期来看,智能化、数字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半导体是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核心。随着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各国已将半导体产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链的制造产能视为战略资源,美国、日本、韩国、欧盟与我国等纷纷推动半导体产业振兴相关政策,战略扶持本土半导体产业链以及先进半导体技术的研发。根据 SEMI 预计,2030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美元,假设保持现有增速,全球半导体硅片市场规模届时有望翻倍,达到约 250 亿美元。
(2)12 英寸硅片已成为电子级硅片的市场主流,且出货面积占比持续增大
电子级硅片按直径大小可分为 6 英寸及以下、8 英寸和 12 英寸三类规格。硅片面积越大,生产的芯片数量越多,硅片边缘浪费面积越小,单位芯片的成本越低。12 英寸硅片的理论面积是 8 英寸硅片的 2.25 倍,相同工艺条件下的可使用率(单位硅片可生产的芯片数量)约为 8 英寸硅片的 2.5 倍。
虽然 12 英寸硅片理论面积是 8 英寸硅片的 2.25 倍,但 12 英寸硅片每片单价远高于 8 英寸硅片单价的 2.25 倍,其单位面积的单价更高,从而附加值高、制程更先进的芯片采用 12 英寸硅片生产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一般而言,90 纳米以上的制程主要使用 8 英寸及以下的半导体硅片,而 90 纳米及以下的制程主要使用 12 英寸硅片。
根据 SEMI 统计,12 英寸硅片的出货面积占比从 2017 年的 63.83%增长至2023 年的 73.02%,已成为市场绝对主流,且预计未来 12 英寸硅片出货面积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规模不断增长,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数字经济要求芯片具有更强的算力、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大的数据存储能力,目前技术迭代最快、制程最先进的逻辑和存储芯片均采用 12 寸晶圆制造工艺。同时,基于成本考虑,部分功率器件、模拟芯片和 CIS 芯片也不断转向 12 英寸晶圆制造工艺。
12 英寸产能是全球晶圆厂扩产的主力方向。根据SEMI 统计,2025 年至 2027 年,全球 12 英寸晶圆厂设备支出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 4,000 亿美元。其中 2025 年将首次突破 1,000 亿美元,达到 1,232 亿美元,这一数字基本与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一致。
其次,新产品新技术催生 12 英寸硅片更多消耗。以人工智能催生下目前供不应求的高带宽内存(HBM)产品为例,根据 SEMI 统计,由于生产良率、堆叠工艺复杂度以及更大的芯片尺寸,同等存储容量的 HBM 对 12 英寸硅片的需求量是目前主流 DRAM 产品的 3 倍。此外,随着 NAND Flash 堆叠层数提升至 200层、300 层,甚至 400 层,按目前业内技术路线共识,所有厂商均会切换至通过2 片晶圆键合制作 1 个 NAND Flash 完整晶圆的工艺,相当于 12 英寸硅片需求翻倍。
(3)全球 12 英寸硅片需求预计到 2026 年将超过 1,000 万片/月,中国大陆地区届时需求将超过 300 万片/月,约占全球需求的 1/3
全球半导体市场本轮从 2020 年开始进入景气上升周期,叠加全球各国将晶圆制造产能视为核心战略资源,纷纷推出政府补贴计划。各国晶圆厂加速资本支出,仅 2020 至 2023 年,全球新增投资超过 30 条 12 英寸晶圆产线。
根据 SEMI统计,截至 2024 年三季度末,全球共有超过 180 条 12 英寸量产晶圆厂,预计到 2026 年全球 12 英寸晶圆厂量产数量将达到 230 座,将对 12 英寸硅片带来巨大的需求。根据 SEMI 预测,全球 12 英寸晶圆厂产能将从 2023 年的 773 万片/月增长至 2026 年的 1,013 万片/月,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9.5%,下游晶圆厂产能的快速扩张将大幅拉升 12 英寸硅片需求。中国大陆地区上一轮晶圆厂产能扩张基本为12英寸产线。
根据SEMI统计,截至 2024 年三季度末,中国大陆地区有超过 50 座 12 英寸量产晶圆厂(包含西安三星、无锡 SK 海力士、南京台积电等外资晶圆厂),预计 2026 年中国大陆地区 12 英寸晶圆厂量产数量超过 70 座,相应产能增长至 329 万片/月,约占届时全球 12 英寸晶圆厂产能的 1/3,其中以中芯国际、华虹集团、长江存储、长鑫存储为代表的内资 12 英寸晶圆厂产能将增至约 260 万片/月。目前,我国 12 英寸硅片仍大部分依赖进口,供需结构矛盾影响我国半导体产业链的供应链安全。
(4)全球 12 英寸硅片供给呈现全球前五大厂商寡头垄断格局,国内产业起步较晚,国内友商竞争格局初显
根据 TECHCET 数据及同行业上市公司公告数据统计,考虑目前国内外 12英寸硅片厂商达产产能规模,全球前五大半导体硅片厂商 12 英寸硅片产能占比仍高达 80%,出货量占比预计高达 85%,尤其是前两大日本厂商,约占据全球12 英寸硅片产能和出货量的 50%。境内厂商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起步较晚。2010 年,有研硅承接国家科研任务建成了 1 条 1 万片/月的中试线,但并未产业化。
上海新昇 2015 年承接国家重大“02 专项”,2018 年完成 10 万片/月的量产线建设,首次实现规模化量产。此后以奕斯伟、中环领先为代表的多家厂商进入该领域或实施扩产。鉴于 12 英寸硅片技术门槛高,投资强度大,前期部分新进入厂商项目停滞或实施重组(如中环领先收购徐州鑫晶、金瑞泓收购国晶半导体),目前成规模国内厂商有 7 家。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