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化落地持续加速
人形机器人正进入产业化落地阶段。人形机器人从60年代的萌芽探索阶段,到2000年本田研发的ASIMO实现行走,再到2013年波士顿动力的Atlas实现复杂动作和任务。到2022年,特斯拉Optimus 发布,人形机器人迅速迭代升级产品,已具备高度仿真外形并可执行复杂的重复性或危险任务。随着成本逐渐降低,国内外机器人多点开花,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产业化落地前期。
海内外巨头纷纷入局推进人形机器人落地提速
海内外巨头的技术竞争与生态构建将加速商业化进程,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进入“黄金窗口期”。国内外巨头的纷纷入局,不仅为人形机器人领域注入了大量资金与资源,加速了行业的技术进步与成熟,还推动了产业链的标准化和批量化发展,促进了全球产业链的联动,使得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和变革机遇。
国家政策明确人形机器人发展方向
政策明确人形机器人发展方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被列为未来产业培育的重点方向,成为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为科技制造领域竞争新高地。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目标提出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和创新体制的建立,2027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指明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各地陆续出台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产业链上公司的相关公司发展持续催化。
人形机器人使用成本极具性价比
人形机器人替代人成本优势明显。人形机器人在工厂中,可以高强度、长时间、不间断稳定的劳动。在家庭中机器人能够提供全天候服务,且无需考虑人工疲劳或情绪问题,适合需要稳定服务的家庭环境。人形机器人在工厂仓储和家庭服务两种场景中的使用成本均显著低于人工费用,且能够提供更高的效率和稳定性,展现了极高的性价比,是替代人工的理想选择。
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场景持续扩散
在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深度融入自动化生产线,承担复杂装配、物料搬运等精准作业,持续深化应用;在商业服务领域,凭借其灵活交互特性,加速落地商超导购、酒店服务、餐饮配送等场景;在家庭生活维度,逐步探索陪伴老人、照护儿童、家居清洁等多样化服务功能。政策助力、资金注入和技术迭代全方位推动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与持续创新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加速人形机器人融入千行百业的进程。
2025年或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特斯拉将于2025年开始量产。根据马斯克披露,Optimus人形机器人计划于2025年量5千台,2026年扩产至5万台,2029年或2030年,实现年产百万台机器人具有现实可行性。同时,特斯拉制造工厂开始招聘机器人制造相关职位,为量产积极准备,表明特斯拉对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充满信心,并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公司未来的重要产品线。
Figure AI宣布四年出货10万台。Figure公司正式推出首条自动化生产线BotQ,年化产能达12000台机器人。随着产能规划的持续推进,Figure计划在4年内将年产能扩张至10万台机器人,进一步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商业化进程。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 imus关节配备14台谐波减速
特斯拉Optimus旋转关节采用14台谐波减速器方案。谐波减速器方案使得Optimus能够在复杂的动作中实现高精度和高效率的运动控制,同时保持结构的紧凑性和可靠性。Optimus单台机器人拥有14台旋转关节,配备14台谐波减速器。减速器部件约占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成本的 13%左右。
需求端:国内外人形机器人多点开花,谐波减速器市场需求大增
国内外人形机器人产品正呈多点开花态势,从主要厂家的旋转关节减速器方案来看,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为主流方案。谐波减速器则主要应用于其肩、肘、腕等关节,精密行星减速器主要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手、膝、踝关节等部位。
谐波减速器全球市场需激增。根据特斯拉和其他公司量产规划,我们预计2026-2029年全球产量达15万台、30万台、50万台、100万台。如果平均每台装14台,2029年人形机器人谐波减速器需求将达1400万台,全球市场增量将达84亿元。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