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空间开发趋于饱和,海洋空间蕴藏广阔机遇,海洋经济或将成为“十五五”国内发力重点。当前人类对陆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趋近饱和,亟须“向天”“向海”探索更多发展空间,其一,不同于陆地油气资源逐步进入衰退期,海洋油气资源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深海矿产种类丰富,储量巨大,涵盖石油、天然气及富含锰、铁、铜、镍、钴等元素的锰结核等资源。其二,海洋为全球贸易提供了广阔的运输空间。海洋运输承载了全球80%的贸易量,是现代国际物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其三,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提升,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愈发强劲。以我国为例,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5,438亿元,同比增长5.9%。
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这一表述将海洋经济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关键位置。
钛金属因其卓越的抵抗海水腐蚀能力,且对环境无污染,被誉为“海洋金属”,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材料之一。海洋环境因其高盐度、高导电性而成为一种天然的强腐蚀介质,对工程材料的耐蚀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
钛金属是一种高钝化性金属,可钝化性超过铝、铬、镍和不锈钢。而且钛的致钝电位低,临界钝化电流小,钝态稳定性很强,不受氯离子破坏。钛的钝化膜具有非常好的自愈合性,被破坏后能迅速自动修复,形成新的钝化膜,其在海水和海洋大气环境中具有极高的抗蚀性能,抗蚀性能远优于铝合金、不锈钢和镍基合金,是海洋工程装备的优选材料,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材料之一。
钛合金及钛基复合材料凭借其低密度、高比强度以及优异的耐腐蚀和耐高温性能,不仅在海洋经济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更是航空航天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在航空方面,钛合金主要应用于飞机结构和发动机部件,自20世纪50年代实现工业化应用以来,航空用钛已占据全球钛材消费量的半壁江山。随着飞行器对减重、寿命和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钛合金用量持续攀升,波音787中钛合金占比已达15%。
在航天领域,钛合金被广泛用于火箭发动机壳体、喷嘴导管、导弹外壳、燃料储箱及高压容器等关键部件。航天用钛除需满足航空材料的基本性能外,还须具备耐高低温、抗辐射等极端环境适应性,已成为运载火箭、卫星和飞船等高端装备的核心材料,如美国“阿波罗”飞船、日本“大角”卫星及俄罗斯多个航天器均大量采用钛合金制造。
我国依托全球领先的钛资源与完整产业链,构建海洋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自主保障与战略安全。我国作为全球钛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已构建起从矿产资源开发到高端产品制造的完整钛产业链,具备大力发展钛合金产业的独特优势。
未来,随着我国持续推进海洋强国与航空航天强国战略,不论是增强海工装备水平,还是发展深空探测与高端航空装备,市场对高性能钛合金及钛基复合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突破钛合金应用中的成本与技术瓶颈,实现其更广泛规模化应用,已成为提升国家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与保障战略安全的重要路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