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磁复合材料(SMC)助力轴向磁通电机规模化制造
SMC材料因各向同性磁性、低涡流损耗及三维磁通设计支持,实现轴向磁通电机高性能、低能耗和批量稳定制造。软磁复合材料(SMC)是一种由铁基粉末与电绝缘粘合剂压制成型的磁性材料,通过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使磁性颗粒间形成绝缘层,从而有效降低涡流损耗。同时,优化磁路分布与颗粒界面特性,可实现更优的热稳定性,形成高效、低能耗的材料体系。
相较于传统硅钢片,SMC具有各向同性磁性能,能够支持复杂的三维磁通路径设计,并适用于3D打印技术,使电机设计更加灵活,兼顾性能与成本。其优良的电磁特性与机械强度,使轴向磁通SMC定子能够实现大批量稳定生产。目前,小象电机通过工艺优化,定子一致性提升超过15%,综合良品率达到96%以上。
无铁芯设计有望形成轴向磁通电机轻量化与模块化制造优势
无铁芯设计通过模块化定子和单齿绕线工艺降低制造难度,同时减轻铁损与提升功率密度。当前,轴向磁通电机中出现了一种无铁芯结构设计:将定子线圈绕制完成后布线连线,通过模具使用环氧树脂等材料将线圈固化成盘式定子形状。该设计可有效减少定子铁重量,增大功率密度,同时由于缺少定子磁轭,可显著降低铁损。
通过将复杂的整体定子拆分为简单独立模块,制造技术门槛大幅下降。单齿绕线可在专用设备上完成,避免了传统整体绕线的复杂性。定子齿固定采用“翻盖”结构或注塑连接件,不仅实现机械固定,还兼顾冷却通道功能,支持流水线式批量装配,大幅提升制造效率和可重复性。
PCB定子电机可实现轻量化、高效与高可靠性
PCB定子通过无铁芯设计显著减轻体积与重量,同时降低损耗并提升效率与可靠性。与传统电机相比,PCB定子将铜线圈直接蚀刻在电路板上,使电机的重量和尺寸可减少约50%。在电动汽车电源系统中,牵引逆变器的驱动电流通过固定的PCB定子绕组产生轴向磁通量,驱动转子旋转,从而推动车辆前进。
除了体积和重量的优势,无铁芯设计还可显著减少定子磁滞损耗与涡流损耗,提升能效和单位电力输入的物理输出。同时,通过消除传统电机中铜绕组及绝缘相关的潜在故障点,PCB定子能够有效提高电机整体可靠性,为轻量化与高性能电驱动系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扁平线绕组带来高功率、高效率与可靠性等优势
槽填扁平线绕组通过高槽填充率、优化热管理和形状设计,实现更大功率、更高效率及更优耐热耐压性能。
高槽填充率:扁平线绕组能够在相同空间内容纳更多导体,槽填充率比传统圆线高出约20-30%,从而产生更强磁场并提升电机功率。
更优热管理:扁平线的形状优势增加了导线间接触面积,增强散热能力。在高槽填充率情况下,绕组间热导率可提升至低槽填充率的150%,有效降低运行温度并延长使用寿命。
高速高频工况适应性:在高速、高频操作下,扁线的宽高比可随转速优化,增大比表面积,减轻集肤效应,提高电机效率。
耐电压与耐热性:得益于特殊绕制方法,扁平线圈在耐压和耐热性能上优于传统圆线绕组,增强了电机的可靠性与长期稳定性。
电机热管理优化设计提升定子与转子散热能力
通过定子分段、转子通风孔优化及导热材料布局,电机散热效率显著提升,降低涡流和滞后损耗导致的热量积聚。
定子铁芯分段设计:将定子铁芯沿轴向或径向分割,并在段间保留间隙或使用低导热材料,可减少内部热传导路径,降低涡流和磁滞损耗产生的热量。同时,间隙处可设置冷却通道或填充导热材料,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优化转子通风孔设计:在转子上设计形状和分布独特的通风孔(如不对称或螺旋布置),形成复杂气流路径,增加空气与转子之间的热交换面积与停留时间,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优化定子设计:在定子齿轴向中心嵌入导热材料,形成单向冷却通道。这些通道可在不影响电气连接的前提下,为绕组提供直接散热路径,同时间接冷却转子组件,有效增强整体热管理能力。
液冷、碳纳米管与相变材料的应用有望带动先进电机散热技术提升
通过液冷通道、碳纳米管导热和相变材料吸热,电机散热效率显著提升,实现高功率密度稳定运行。
液冷通道:在定子支架外壁及支撑杆内部设计冷却液流路,使冷却液可直接带走定子铁芯及其周围线圈的热量。另一种方式是使用带有多个小孔的条形铝板水通道,将铁芯绕组线圈安置于通道内,既吸收热量,又有效传递绕组热量,同时实现结构密封。
碳纳米管:碳纳米管具有极高导热性,将其与定子绕组或转子组件结合使用,可快速传导热量。例如,在定子绕组绝缘层中添加碳纳米管,既保持绝缘性能,又显著增强散热效率。
相变材料:将相变材料封装于微胶囊中,添加至电机冷却介质或直接填充到冷却结构,可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实现临时热缓冲。封装设计可防止泄漏和腐蚀,确保电机安全可靠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