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科技

数字人智能体正向更高等级自动化演进、重塑高价值服务供给模式
思瀚产业研究院 硅基智能    2025-11-20

概览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社会形态、改变生产方法和生活方式。在AI技术的演进进程中,数字人智能体已成为当前商业化程度最高、落地较为成熟的技术形态之一。通过融合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与多模态交互技术,数字人智能体构建出具备认知、对话及内容生成能力的拟人化虚拟形象,广泛应用于客户服务及内容创作等多元场景,旨在强化并拓展人类可获得的服务与能力。

在未来,数字人智能体能够嵌入企业工作流,承担起从创意草图生成、全天候客服到智能日程管理、数据自动分析等任务,实现工作流程的自动流转与无缝衔接;自动驾驶技术将接管繁琐的交通驾驶任务,人类则由司机转向乘客,释放出行时间价值,提升行程中的工作效率与休息质量;人形机器人则逐步应用于工业制造、社会服务等多元场景,替代人类完成重複性及危险任务。

尤为关键的是,近年来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为数字人智能体赋予了强大的泛化与推理能力,驱动其在文本生成、语音交互、视觉理解及多模态内容输出等方面的表现改进。

因此,数字人智能体得以从仅能执行预设任务的工具,演进为能够深度理解业务语境、无缝融入工作流程并可主动优化流程的数字员工,逐步向自主化生产力的关键转变。

数字人智能体正向更高等级自动化演进

根据其自动化程度,数字人智能体可划分为L1至L5五个发展阶段,呈现出自基础交流展示向自主执行、自我迭代的持续进化路径,逐渐成为能够承载更複杂任务与价值创造的数字劳动力:

‧ L1阶段(会话交互):于初始阶段,数字人智能体可以完成和用户比较自然流畅的对话。其自主交互能力较弱,业务价值主要体现在基础展示和基础交流功能,比如在客服、短视频、和直播领域能够胜任基础工作。

‧ L2阶段(推理能力):在这一阶段,数字人智能体具有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以完成比较深度的问题思考,包括调用第三方接口等来解决问题。比如在医疗、教育、法律等领域可以胜任基础谘询工作。

‧ L3阶段(任务执行):在这一阶段,数字人智能体能够代表客户作为心理谘询师、谈判专家、高级销售进行深度对话,并且能够完成一定的高级任务。

‧ L4阶段(自主学习):在这一阶段,数字人智能体能够进行基于变化环境下的快速学习,并且能够基于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自我迭代,能够参与发明和创造活动,能够完成作为演员、企业家、科学家等角色的思考和表达。

‧ L5阶段(群体智能):作为数字人智能体的终极形态,L5智能体能够以群体智能的方式和人类智能体和其他智能体组成组织,这些组织使其能够参与真实竞争,比如商业竞争、比如拍电影等。该等智能体拥有类人水平的决策与执行能力,将高价值场景中展现出显著商业化潜力,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硅基劳动力。

L5阶段的数字人智能体已经从辅助性工具迈向具备完全自主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劳动力。它们能够理解複杂业务语境、独立决策并持续优化行为策略,从而实现从被动执行向主动协作的跃升。届时,数字人智能体将以协同并深度嵌入企业与社会运行体系,承担标准化、重複性任务,显著释放人类创造力与管理效率,推动生产组织从人力驱动向智能协同转变,成为新一代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单元。

传统人工行业痛点

随著数字人智能体能力不断提升,其应用正率先渗透至传统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的服务业正面临供给失衡,人才培育效率低,服务质量波动性强等多重结构性瓶颈,制约其规模化发展与服务质量提升。数字人智能体以其可複制、标准化的特性,在补足人力短板、提升服务可及性与一致性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

‧ 资源高度集中,服务供给失衡。服务行业普遍存在“二八现象”,20%的高价值客户佔用80%的核心服务资源。服务机构从而不得不对用户进行分层,分级,分期服务,导致优质服务整体可及性低。例如在医疗领域,顶尖医院的知名专家一号难求,患者预约週期常常长达数月。而在教育领域,家长竞相争夺特级教师、名师等稀缺资源,大量普通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 服务质量不统一,标准化程度不足。在传统服务行业内,服务体验高度依赖于服务人员的个人能力、经验与状态,导致不同人员、不同时期的服务水平差异巨大,客户难以形成稳定预期。例如在金融投资顾问领域,同一机构的不同投资顾问对市场趋势的判断、资产配置的建议以及风险把控的能力往往存在明显差距,直接影响投资效益与客户信任。

‧ 人才培训漫长,专业能力难以规模化複制。顶尖服务人才的培养极度依赖长期实践与经验积累,传统教学制模式效率低下,难以实现能力的快速複制与传承。以医疗行业为例,培养一名能独立完成高难度手术的外科医生,通常需要长达10–15年的持续训练与临床实践,其漫长的成长週期严重限制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增速。

数字人智能体重塑高价值服务供给模式

数字人智能体凭藉规模化複制、标准化流程与专业化服务能力,正在成为应对各行业“降本增效”与人才供给瓶颈的重要解决方案。一方面,数字人智能体可实现对用户的全生命週期、全场景、全天候覆盖,推动原本依赖高端人力的专业服务向“普惠化”转变。

另一方面,得益于可低成本複制的特性,数字人智能体有效突破了高技能人才培养週期长、供给稀缺的结构性瓶颈,满足了不断增长的高价值服务需求。同时,数字人智能体能够通过全流程标准化服务设计,提供高度一致、稳定可靠的服务体验,减少人为差异带来的质量波动,进一步提升客户满意度。2024年,按可由数字人智能体自动化的职位总数计算,中国数字人智能体潜在需求量已达81.7百万个,覆盖文娱、金融、政务、教育、零售及医疗等领域:

‧ 文娱:重塑内容生产与IP运营。2024年,中国文娱领域的演员,编剧等岗位从业人员已达到约8.4百万人。文娱行业在内容创作、审核及版权管理等方面流程複杂、人力投入大。数字人智能体可高效完成素材整理、剧本初稿生成、内容审核等工作,尤其在短剧制作领域,实现角色生成、场景构建甚至自主分镜设计,大幅缩短制作週期,降低制作成本。结合IP化运营,数字人智能体可进行持续内容输出与粉丝互动,拓展商业变现路径。

‧ 金融:提升服务效率与合规水平。2024年,中国金融领域的投资顾问等从业人员已达到约11.7百万人。金融机构日常需处理大量客户谘询、交易核对及风险审查等事务。数字人智能体已在智能客服、开户指引、投顾讲解与风险提示等环节广泛应用,实现全天候在线服务。例如多家银行已上线数字人理财顾问,实时解答投资问题并辅助完成产品匹配,大幅提升服务效率与客户满意度。

‧ 政务:提升公共服务效能。2024年,中国的政务公务员岗位从业人员已合共达到约8.0百万人。政府部门在政策谘询、数据录入等公共服务环节存在流程冗长、信息孤岛等问题。数字人智能体可在政务大厅、线上服务平台中提供政策解读、材料校验与业务指引,实现信息统一管理与智能分流,显著缓解人工窗口压力。

‧ 教育:推动个性化教学与资源优化。2024年,中国的教师从业人员已达到约18.9百万人。教育机构在个性化教学和学生陪伴环节面临较大压力。数字人智能体可接管学习辅导、答疑讲解等工作,进行针对性互动,实现个性化辅导与评估,有效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教学质量。

‧ 零售:优化运营与降低成本。2024年,中国零售领域的客服、直播主播、品牌文案等岗位从业人员已达到约24.4百万人。零售行业在数字化营销和商家运营中对效率和互动形式要求更高。数字人智能体可实时完成智能口播、虚拟导购、商品讲解与售后问答,提供更具亲和力的互动体验。部分品牌已通过数字人主播实现直播带货与新品讲解,显著降低人力成本并提升转化效率。

‧ 医疗:释放医护资源与提升服务规范性。2024年,中国医疗领域的医生,健康顾问等岗位从业人员已达到约10.3百万人。医疗机构在大量问诊谘询环节存在服务压力。数字人智能体可依据标准化医学流程,提供健康谘询、用药指导与康复管理建议,承担基础问诊与患者随访任务。部分医院已引入数字护士,用于门诊导诊与慢病管理,提升服务效率与患者体验。

市场规模

从收入来看,中国数字人智能体市场的市场规模将自2021年的人民币5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人民币20亿元,複合年增长率为55.8%。得益于大模型在自然语言理解、语音交互和多模态生成等方面的突破,以及高质量行业数据和场景化需求的加速积累,数字人智能体在各垂直领域的应用将持续扩展。从收入来看,中国数字人智能体市场的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人民币155亿元,2024年至2030年複合年增长率为40.3%。

中国数字人智能体市场驱动因素

‧ 技术驱动与能力演进: 多模态交互融合技术与虚拟形象实时驱动等技术的突破提升了数字人智能体的交互能力与拟真度。多模态交互融合技术实现了数字人智能体对语音、文本、图像等多通道信息的同步感知与联动输出,显著提升了交互过程的自然流畅与一致性,使其能够准确理解不同服务场景中的用户意图,并作出精准响应。

而虚拟形象实时驱动技术则实现了虚拟形象与语音内容的毫秒级同步,显著提升了数字人智能体与用户沟通时的拟人化表现力与情感传递效果。这些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推动了数字人智能体在更多专业服务场景中的功能深化,从而加速了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与商业落地的规模化拓展。

‧ 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化: 随著人工成本上升、服务质量难以标准化等痛点增加,企业对智能化运营的需求持续增强。数字人智能体能够在企业管理、营销传播、内部培训、客户支持等多类场景中承担高频、标准化工作,通过沉淀企业知识体系并实现可持续複用,帮助企业在效率、成本与服务一致性之间取得平衡。随著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加速,数字人智能体正从辅助工具演进为企业运营的核心组成部分,应用场景持续扩大。

‧ 海外机遇: 海外市场巨大的需求为中国数字人厂商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一方面,海外国家例如韩国和日本面临日益严峻的劳动力短缺和持续高企的人力成本,对能够实现降本增效的数字人工具存在迫切需求。另一方面,随著全球商业往来日益紧密,尤其是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市场亟需一种低成本、多语种、标准化的内容生成方式,以高效触达全球客户,助力品牌快速实现全球化内容佈局。

中国厂商在算法效率、形象生成与软硬件一体化能力上具备显著成本与工程优势,为开拓海外市场打下坚实基础。据预测,从收入来看,海外数字人智能体市场的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约人民币20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人民币315亿元,展现出广阔的成长空间。‧ 数字人智能体专业化加速: 在通用模型能力进步之外,数字人智能体正变得越来越专业,逐步与其应用场景、职业深度结合催生出AI教师、AI主播、AI医生等专业形态。这类专业数字人智能体通过将深厚的行业知识库与前沿的数字技术相融合,能够更好地精准赋能垂直行业,从根本上提升专业服务的效率、可及性与价值。

中国数字人智能体的关键成功因素

‧ 行业先发优势与持续创新。早期进入者通过前瞻性技术佈局,在算法研发、产品矩阵构建等方面建立先发优势,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推动数字人智能体向高阶演进,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及维持长期竞争力。

‧ 全栈技术能力构建。通过自主可控的大模型技术闭环,实现各技术模块的高效协同,确保数字人智能体产品的持续优化,成本控制与快速迭代。‧ 规模化商业落地能力。通过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满足不同层级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在金融、医疗、教育等多个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完成从技术验证到商业价值的有效转化。

‧ 顶尖人才团队建设。具备行业前瞻视野的领军人物能凭藉深厚技术积淀与敏锐市场洞察,精准把握技术演进趋势与商业化机遇,而专业研发团队通过持续攻关,确保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与数字人产品快速迭代。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