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数据

中国抗肿瘤靶向药物行业情况
思瀚产业研究院 吉凯基因    2024-03-02

(1)抗肿瘤靶向药物市场概览

1)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定义及主要分类

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的定义,抗肿瘤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控制癌细胞生长、分裂和扩散的蛋白质的癌症治疗,主要可分为化学分子药物与生物药。截至 2020 年年底,中国已上市约 60 余种抗肿瘤靶向药。

2)中国高发癌种存在缺少有效药物的现状

尽管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疾病在我国发病人数高,但目前中国相对于美国,癌症靶向药物的数量较少,我国癌症患者缺少有效的癌症治疗途径。

就针对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以及血液肿瘤的上市靶向药物而言,美国的靶向药物数量远高于中国。此外,尽管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疾病在中国的发病人数排名第二至第四,但其药物数量仍较少。

截至 2020 年末,中国市场上市的胃癌靶向药物仅有 6 款。对于大量的癌症患者而言,市场上能够选择的靶向药物十分有限,迫切需要新的有效的靶向药物出现。

3)中国抗肿瘤靶向药物市场规模分析

2019 年,中国抗肿瘤靶向药物市场规模为 477.6 亿人民币,2015 年至 201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27.1%。由于中国抗体类药物的推出相对较晚,且价格较化学药物相对较高,因此中国对疗效更好的抗肿瘤抗体药物一直有迫切需求。

受益于中国对疗效更好的抗肿瘤抗体药物的迫切需求以及中国日渐提高的消费能力和鼓励新药开发的相关政策,预计中国的抗肿瘤靶向药物市场规模有望在 2025年达到 1,628.8 亿人民币。

(2)抗肿瘤抗体药物市场

抗体药物是抗肿瘤靶向药物的重要组成。近年来,以抗体为基础的治疗方法经历了快速增长,其主要包含传统单克隆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等。

截至 2020 年末,中国已经上市约 20 款抗体药物,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482.4亿人民币。未来受到更多创新抗肿瘤抗体药物的不断研发上市,更多的癌症病种能够得到有效治疗,以及患者支付能力不断提升等有效驱动,中国抗肿瘤抗体药物市场将会持续发展,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1,062.6 亿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3)细胞治疗市场

1)细胞治疗行业概览

细胞治疗从患者体内分离免疫活性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和功能鉴定,然后向患者回输,增强了杀伤肿瘤细胞的免疫细胞数量,从而大幅提升治疗效果。根据追踪全球癌症免疫治疗临床试验的非营利组织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截至 2020 年末,以临床管线计算,细胞治疗已经发展成为管线数量最多的一种肿瘤免疫治疗手段。

2)细胞治疗的细分领域

①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免疫疗法(CAR-T)

CAR-T(Chimeric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 T细胞免疫疗法,是一种针对肿瘤治疗的细胞免疫疗法,也是目前一种极具研究价值的基因疗法。CAR-T 是通过基因编辑表达跨膜嵌合抗原受体并重新导向 T 细胞特异性的治疗方法。CAR-T 制备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大步骤,包括:分离 T细胞、基因编辑、扩增 CAR-T 细胞、回输和监控。

CAR-T 药剂目前尚处于市场早期。截至 2020 年末,全球只有三款 CAR-T制剂被批准上市,分别为美国诺华公司的 Kymriah 和美国吉利德公司的 Yescarta和 Tecartus,其中吉利德公司的两款药物是同一个分子的两个不同生产工艺。Kymriah 的销售价格为 47.5 万美元,Yescarta 和 Tecartus 的销售价格为 37.3 万美元。高昂的价格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几款 CAR-T 制剂的全球普及。前两款 CAR-T制剂主要销售于美国本土,2019 年的销售总额分别为 2.8 亿美元和 4.6 亿美元。

在 CAR-T 研发端,全球市场竞争激烈,临床以及临床前试验总数增长迅速,主要竞争集中于中美两国。截至 2020 年末,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的 CAR-T 制剂共有 20 个,涉及药物研发企业和机构单位 18 家,涉及靶标 4 个。截至 2020 年末,国内已有两款 CAR-T 细胞治疗制剂已经率先进入上市申请阶段。由于血液肿瘤患者较多且对于有效的治疗手段有着迫切的需求,中国细胞治疗药物市场空间 2030 年有望超过 100 亿人民币。

②T 细胞受体嵌合 T 细胞免疫疗法(TCR-T)

TCR-T(T cell receptor-gene engineered T cells)疗法同样是以修饰 T 细胞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T 细胞受体(TCR)是 T 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介导识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提呈的抗原。TCR-T 细胞免疫治疗利用病毒或者非病毒载体系统将特异性识别肿瘤抗原的 TCR 基因转导至患者外周血来源的 T 细胞中,经过体外培养、大量扩增后回输给患者,从而发挥 MHC依赖性抗肿瘤效应。

不同于 CAR-T 对于 T 细胞“大规模”的改动,TCR-T 技术只是在原有 T 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基因改造,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攻击性。截至 2020 年末,全球暂无 TCR-T 产品上市。

(4)中国靶向药物治疗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1)新医改政策下的新药研发压力

近年来,一系列新医改政策下的中国医药行业面临着巨大变革。为减轻人民医疗负担,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提高医院积极性,促使药品更好落地,自 2018年医保局成立以来,国家大力推广带量采购政策。一方面以量换价,将药品销量纳入招标内容;另一方面严控质量,避免出现低价中标体系下的质量问题。对药企而言,未中标企业只能分享带量采购外仅剩不多的市场份额。而中标企业虽获得了稳定的市场份额和销量保证,但降价幅度极大,三次带量采购的药品平均降价幅度超过 50%,整体利润增长有限。因此,非创新型药企整体面临较大压力。

随着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非创新型药企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提高,逐渐从销售驱动转向成本和市场准入驱动。单纯依靠销售团队进行学术推广、没有新药研发或是研发速度、临床速度慢的企业将难以维持。长远来看,集采政策下未来的价格竞争不可避免,产品数量、研发团队、成本控制等方面都尤为重要。充分价格竞争格局下,创新药和竞争对手少的产品显然更占优势,这也将一定程度上促使非创新型药企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为企业从仿制药向创新药市场转型铺路。

此外,政策方面,无论是国家高度重视的大众创新战略,生物医药行业的国家规划,还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专利延期,都有助于推动新药研发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2)中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将提高对抗体药物的需求

中国的老龄化社会问题日益突出,2015 年中国 65 岁以上的人口为 1.31 亿,到 2019 年已增长到 1.64 亿,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5.8%。2019 年,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11.5%。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持续发展,老龄化人口占比将在 2024 年达到 13.6%,人数将达到 1.98 亿。65 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免疫力差、损伤积累多的缘故,在患慢性疾病、肿瘤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比例上远远高于年轻人。

另外,由于老年人身体承受能力较差,强副作用的化疗以及手术等治疗手段可能不适用老年人癌症的治疗。因此,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提高对抗体药物的需求,最终促进中国抗体药物的市场发展。

3)中国人均收入与医疗卫生总支出持续稳定增长,带动靶向药物行业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也在过去几年里有明显提升。中国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 2015 年的 3.1 万人民币增长至 2019 年的 4.2 万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 7.9%。2019 年后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速略微放缓,但年复合增长率仍旧在 5.8%左右。预计到 2023 年底,中国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将达到5.6 万人民币。

中国医疗卫生总支出是指包含政府、社会以及个人在医疗行业所有的支出。2015 年中国的医疗卫生总支出为 40,974.6 亿人民币,在 2019 年达到了 65,841.4亿人民币,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2.6%。预计未来中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将持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在医疗健康方面日益增加的支出将极大促进中国抗体药物市场的发展。

不论是中国逐年升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快速发展的医疗健康行业,都在说明中国具备重点发展医疗健康行业的能力和意愿。靶向治疗作为中国最急需发展的领域之一,必将会享有更多的资源投入,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5)行业进入壁垒

1)人才技术壁垒

抗肿瘤靶向药的研发离不开经验丰富的研究开发团队。其中研发带头人往往需要十余年的新药研发经验才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研究靶标,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最大程度上降低试错成本。此外,抗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也需要大量的研发人才,以提供靶标验证、化合物筛选等研发环节的支持。市场新入者往往不具备成熟的研发团队,难以与市场成熟研发团队竞争。

2)新药研发资金壁垒

抗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环节中,公司必须承担研发过程中的人员、器械、所有耗材等一系列的研发成本,这需要大量且长期的资金支持。此外,公司还需承担可能的研发失败带来的机会成本。市场新入者,尤其是全新的新药研发团队,往往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而陷入研发困境。

3)新药试验临床资源获取壁垒

缺乏足够的临床资源是很多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行业新入者的难题。相比于传统化学药,抗肿瘤靶向药的针对性更强,人体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程度也更高。因此在抗肿瘤靶向药的研发中,研发企业与临床医院往往需要建立长期且紧密的合作关系。市场新入者在没有足够的发展历史和知名研发带头人的情况下往往难以获得医院的认可,也较难接触到临床资源,从而很难成功研发适合中国临床患者的抗肿瘤靶向药。

(6)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创新药物的相继研发

从 2018 年 9 月国家医保局在上海召开带量集采试点生产企业座谈会上公布带量采购政策开始,从“4+7”的 11个城市到全国已经逐步推开药品的带量采购计划。带量采购即对于通过一致性评价、产量产能保障供应的药品进行集中招标采购,中标企业将获得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量的 60%-70%份额。

由于带量采购政策导致降价明显以及全国范围同一药品中标企业不超过三家,导致大量的仿制药药企很可能失去大部分的市场空间,无仿制品的药物则压力较轻。因此,带量采购政策倒逼各药企进行创新研发。

此外,随着中国药企研发能力的逐渐增强,各类创新药物研发竞争激烈,据 CDE 临床公示,仅 PD-(L)1 药物就有十数家药企在进行研发,药物研发竞争日益激烈。未来,进行创新药物研发型药企将成为市场趋势。

2)现有药物适应症扩大

抗肿瘤靶向药物药物适应症的拓展行业趋势之一。截至 2020 年末,可瑞达(帕博丽珠单抗)已被 FDA 批准用于 12 种癌症相关的适应症,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也已被 FDA 批准用于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等 10 个适应症。中国的 PD-1 药物也已经获批了霍奇金淋巴瘤、肝癌、胃癌、食管癌等适应症。未来预计会有更多药物及更多适应症在中国临床试验逐渐推进并获得批准。

3)医保范围进一步扩大

2015 年,国家对首批 3 种药品进行医保谈判试行,并于 2017 年首次正式推行价格谈判机制,最终 36 种药品进入国家医保乙类目录,其中抗肿瘤靶向药物占了 5 种。随后在 2018 年 7 月开始的医保谈判中,国家医疗保障局最终成功将17 种谈判抗癌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其中包括 1 抗肿瘤单抗以及多类免疫抑制剂。多种抗肿瘤靶向药物进入医保体现了政府在抗体治疗等昂贵药品方面减轻患者支付压力的决心,预计未来几年将会将更多的抗肿瘤靶向药物纳入医保目录。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