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零售仍具一定竞争优势,并购整合有望激发活力
国内零售行业的产业重整已经历数次阶段,每轮重整核心均是围绕渠道效率提升,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经营壁垒的优化,以实现规模成长天花板的打破和竞争格局的重塑。而回顾零售业上一轮发生在2015年前后的并购整合期,当年中国零售业并购案例数88起,并购金额382.31亿元,较2014年增长67.8%。
其中大多数集中在线上线下融合方向上,并随着2016年“新零售”的提出进入高潮,彼时阿里、京东及腾讯等线上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资控制线下零售企业,如阿里在2014年入股银泰商业并逐步掌握控制权;京东2015年入股永辉超市,在生鲜供应链和物流配送方面实现合作共赢。
并且从资本市场方面来看,上一轮并购重组趋势下也着实位板块带来了亮眼的行情表现:2015年零售业指数年涨幅69.52%,跑赢沪深300指数63.9pct。
从线下零售龙头企业的现存优势来看,其经过多年运营积累,自身仍有一定优势积累:一是在供应链上具备成熟的经验和基础设施,如永辉超市截至2023年,已合作寻源厂家101家,建立19个自有种植/养殖基地,搭建源头直采项目27个。家家悦与全球2000多个厂商直接合作,建立全球商品的直采渠道,建立生鲜加工中心和中央厨房,搭建了生鲜农产品从基地采购、后标准化、生鲜加工、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运营体系。二是具备较强的区域品牌影响力,在当地线下客流及消费粘性均有所保障。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23年中国连锁百强TOP20中,永辉超市、华润万家、天虹、家家悦等上市商超企业均位列其中。
而针对目前存在的经营问题,部分龙头企业也在积极学习优秀经验调整转型。从目前已有的案例看,部分商超企业调整后整体经营效率着实有所提升。永辉超市在参考胖东来模式进行调整后,深圳卓悦汇店11月8日调改后,3日累计销售550万,日均销售额较调改前提升8倍。步步高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减亏3.72亿元,受益重整并引入共益债后,超市业态逐步恢复正常经营,主动进行门店调优等。
前一轮新零售整合期的得与失:过于聚焦模式创新,商品力建设需长期布局
从上一轮新零售时期重组转型结果来看,有得也有失。有利的成果在于:一是数字化赋能提升了零售企业运营效率,如大数据优化选品、仓储及消费者数据分析等;自助结账、扫码购等技术减少人员成本。二是打通线上线下全渠道运营,拓宽了消费场景和客群覆盖度,以居民消费重要的生鲜品类为例,据Euromonitor统计数据,互联网占比从2013年的仅0.5%快速提升至2018年的4.9%。
但这一轮的新零售整合同样也有一定不足之处:一方面,存在过于聚焦模式创新和快速扩张而忽视后端的供应链建设;另一方面,也忽视了消费者实际需求体验,商品SKU设置盲目追求多而全,导致周转效率低、损耗大以及销售复购不足等问题,最终由于无法实现持续可盈利,以阿里拟出售线下资产聚焦电商主业为代表,近两年不少新零售整合企业逐步退出了相关布局。
外部随着零售业供应链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居民全渠道消费习惯成熟;以及企业自身不断积累相关转型经营经验后,逐步回归理性与商业本质,未来合适的并购合作仍有望进一步激发零售企业经营活力。
对于线下商超及连锁零售企业,近年来在线上消费商业模式的分流,以及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经营压力不断。但整体来看,线下渠道依旧拥有商品集中可触达、消费场景多元丰富等优势。通过内部提质增效、数字化变革、业态转型升级等手段仍有望提升竞争力。
多因素交织下,当前部分商超龙头正步入新一轮的资产整合期:如名创优品公告全资子公司骏才国际拟以62.7亿元现金收购永辉超市29.4%股份,交易完成后将成为永辉第一大股东,而本身永辉超市、步步高正积极学习优秀商超胖东来经验,推进门店调优转型;高鑫零售9月27日公告接获一名有意要约人提出全购要约,截止11月14日披露,控股股东阿里与有意要约人的讨论仍然正在进行。
对于百货及物业经营连锁企业而言,不少公司依托优异区位的自有物业资产价值较高,但部分企业本身近年来由于疫情等内外部因素导致经营业绩表现较弱,导致当前的公司市值和潜在资产价值形成了较大的不对等,也势必会吸引部分有实力的产业资本参与企业重整。而同时当前政策重点推进的百货卖场为底层资产的公募REITs也给了百货企业比较好的工具以释放价值。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