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指通过即时制作加工、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和消费场所及设施的服务。以2023年交易总额计,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的餐饮市场。
尽管受到COVID-19疫情影响,中国餐饮市场规模于2020年至2022年有所波动,但2023年中国餐饮市场迅速恢复,规模从2022年的人民币43,941亿元复甦反弹至2023年的人民币52,890亿元,同比增长20.4%,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7.2%。2023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较疫情前的2019年提升13.2%。预计中国餐饮市场将于2028年达到人民币80,787亿元,2023年至2028年的複合年增长率达到8.8%。
中国餐饮市场按提供的服务内容及产品特点可分为三个分部,即正餐、快餐、其他类型餐饮。正餐指在一定场所内提供以午餐、晚餐为主的各种中西式炒菜和主食,并由服务员送餐上桌的餐饮活动。快餐指在一定场所内或通过特定设备提供快捷、便利的餐饮活动,往往提供有限的餐桌服务。其他类型餐饮包含饮料及冷饮服务、流动餐饮等。
中国快餐市场概览
中国快餐市场增速快于整体餐饮市场。中国快餐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人民币10,005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人民币10,810亿元。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至2022年中国快餐市场规模有所波动,中国快餐市场于2023年有所反弹,销售额从2022年的人民币10,312亿元复甦反弹至2023年的人民币12,439亿元,同比增长20.6%,较2019年增长15.1%。2028年中国快餐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20,156亿元,2023年至2028年的複合年增长率达到10.1%。
与正餐相比,快餐业态通常有以下特点:
便捷性。快餐的便捷性强,出餐和用餐所需的时间较短、且相较正餐更适合外卖,因而更切合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时间的碎片化。
经济性。快餐的菜品客单价更为大众化,在场景和人群上有更强的包容性。
易标准化。快餐选址灵活、门店面积更小、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因此门店数量扩张速度快、更易规模化及複制。同时快餐更易通过提高菜品出餐效率、採用标准化运营进而减少运营成本,并保持始终如一的品质及口味。
中国快餐市场以提供的产品类型分包括三个分部,即中式快餐、西式快餐、其他。中式快餐提供米饭、粉麵、饺子馄饨等中式主食,并往往提供丰富的家常菜式供消费者选购。西式快餐包含炸鸡、汉堡、披萨等品类。“其他”分部包含小吃、日韩式快餐等。其中中式快餐于2023年分别佔中国快餐市场的60.6%及中国餐饮市场的14.2%,且增速快于整体快餐市场。
中国中式快餐市场概览
中式快餐是中国快餐行业的主导品类,其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人民币5,760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人民币6,167亿元。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至2022年中国快餐市场规模有所波动,中国快餐市场于2023年强劲反弹,销售额从2022年的人民币6,184亿元复甦反弹至2023年的人民币7,532亿元,较2019年增长22.1%。中国中式快餐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28年达到人民币12,459亿元,2023年至2028年的複合年增长率达到10.6%。中式快餐行业涉及到的产业链环节包括种植、加工、餐饮服务。
与其他快餐分部尤其是西式快餐相比,中式快餐的特点包括:
刚需。中式快餐可替代部分在家吃饭需求,解决中国人未来一定比例的饮食刚需,需求更加稳定和持续。
高频。中式快餐相较西式快餐可选择SKU更丰富,在消费场景上更易成为日常化消费,多次购买,潜在市场空间更大。
口味普适性。不同于西餐,中式快餐往往有很强的口味普适性,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和饮食文化,可满足全年龄段、全地域消费人群的用餐需求。
饮食健康化。中式快餐产品往往更健康,营养搭配合理,符合健康饮食的消费趋势。
中国中式快餐行业发展历程
标准化西式快餐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通过70馀年的发展,西式快餐已达到较高的标准化和连锁化水平。肯德基与麦当劳于20世纪80至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经过约20年时间达到千店水平,后续经历爆发式增长,截至2024年9月末于中国已分别突破万家与六千家。
中式快餐的标准化和连锁化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传统非连锁中式快餐品牌意识弱、非标准化、缺乏自有的供应链能力,且往往为了便利和低价而牺牲产品的品质和新鲜度。不同于传统中式快餐,如今头部的连锁中式快餐吸收了西式快餐的经营理念,并结合中式烹饪的特点,具有深入人心的品牌力、标准化运营管理、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新鲜卫生高品质的优势,填补了中式餐饮市场中高品质快餐的空白。连锁中式快餐预期将与西式快餐的发展历程类似,具备麦当劳和肯德基等头部西式快餐的特徵,未来很有可能出现行业巨头。
市场规模
目前,中式快餐市场仍然以非连锁经营为主,2023年的连锁渗透率仅为32.0%。伴随供应链设施建设逐渐完善、运营标准化和数智化能力的提高,中式快餐连锁规模自2018年的人民币1,59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人民币2,410亿元,并预计于2028年达到人民币4,858亿元,2023年至2028年的複合年增长率预计达到15.1%,其中中式快餐直营连锁市场规模增速预计达14.2%,加盟连锁市场规模增速预计达15.4%。
预计2028年中式快餐的连锁渗透率可提升至39.0%,其原因为中式快餐存在大量夫妻老婆店,整合空间大,且消费者对于中式快餐食物质量和用餐环境要求的提高也促使更多顾客选择连锁品牌。标准化和数智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过去中式快餐存在品控问题的缺点被弥补,门店可複制性增强,得以更好赋能中式快餐的扩张。
按地域拆分,拥有众多人口、经济发达的华东区域是中国中式快餐市场最大及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其市场规模以交易总额计从2018年的人民币1,815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人民币1,956亿元。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至2022年华东中式快餐市场规模有所波动。华东中式快餐市场销售额从2022年的人民币2,008亿元复甦反弹至2023年的人民币2,629亿元,较疫情前的2019年提升34.4%。华东中式快餐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28年达到人民币4,764亿元,2023年至2028年的複合年增长率达到12.6%。
市场驱动因素
中国中式快餐市场的增长预期将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推动:
外食率的提升。家庭小型化、全职主妇家庭数减少、城镇就业人口增加、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及居家用餐时间减少、社会化分工更加细化、外卖服务的便利性等种种因素正在驱动中国食饮消费行为的改变,消费者外出就餐及外卖就餐增多,外食率(指餐饮销售额佔整体食饮消费的比例)随之上升。相较2023年美国和日本市场的外食率分别为40%和45%,中国市场外食率仍有提升空间,预计中国外食率将从2023年的29%上升至2028年的32%。
连锁渗透率提升,品牌发展。连锁运营模式,尤其是加盟模式,未来将加速中式快餐门店的扩张。以交易总额计,对标2023年中国西式快餐约65%的连锁渗透率、美国和日本分别70%和65%的快餐连锁渗透率,中国中式快餐的连锁渗透率为32.0%,仍然较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国中式快餐的连锁化率预期进一步提升至2028年的39.0%。同时,连锁品牌餐厅相较非连锁餐厅更加有质量、乾淨卫生、健康营养的保障,且品牌力更强、店效更高,因此连锁化率的提升将持续驱动行业更高的店效及市场规模。
行业走向整合,全国化品牌的崛起。对标2023年中国西式快餐前五大企业47%的市场佔有率、美国和日本快餐行业前五大企业分别33%和35%的市场佔有率,中国中式快餐的市场格局不够集中,表明市场仍有巨大的整合空间。于2018年至2023年,中国中式快餐的前五大企业交易总额的複合年增长率为15%,明显高于5.5%的行业平均水平,表明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未来随著全国化品牌在中国中式快餐行业的崛起,市场将进一步走向整合、带动提升行业整体的运营效率与单店产出。
消费场景与人群拓展,中式快餐消费逐渐日常化。中式快餐从原来的交通枢纽应急型快餐套餐逐渐拓展到工作餐及社区家庭日常就餐,部分替代在家做饭场景,消费频次提升。中式快餐连锁的人群也预期将逐渐从原来高线城市的差旅或白领人群拓展到家庭消费者,涵盖全年龄段、全城市线的消费者。此外,一日三餐的全时段覆盖、“堂食+外卖”的全渠道销售,也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在不同的消费场景下的用餐需求。
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中式快餐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
健康化潮流。中式快餐成为需要科学合理营养均衡的消费者的日常餐饮选择。除了产品的口味,产品的品质和健康也逐渐成为消费者的重要诉求,因而中式快餐市场的原材料溯源、食品质量管控及烹饪方式也将得到进一步关注。
产品及服务的升级。中式快餐店需要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的菜单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用餐偏好,且借助数智化和用户画像等手段,通过定期上新、推出特色食材或地域性独特产品等形式保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在服务方面,现炒现炖、透明厨房等多种服务模式为消费者创造更高效、优质的用餐体验。
中央厨房、冷链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支撑。中央厨房对原材料进行简单清洗、分类、分装后通过冷链仓储物流配送至连锁门店,简化门店的烹饪处理程序。中央厨房模式具有标准化、提升效率等优势,在有效降低了物料、人工成本的同时,也保证了食品安全和口味稳定,从而支撑中式快餐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