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是我国金融行业重要组成部分,在筹集资本、投资导向、配置资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证券市场自 20 世纪 80 年代诞生开始便担负着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使命,且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一个新兴且高速成长的证券市场,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三十余年的蓬勃发展,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从缺少监管到监管逐步完善,从初具规模到发展壮大,证券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证券市场的建立
20 世纪 80 年代至 1991 年属于第一阶段,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国库券开始发行。1986 年 8 月,沈阳市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开办代客买卖股票和债券及企业债券抵押业务;1986 年 9 月 26 日,上海建立第一个证券柜台交易点,办理由其代理发行的延中实业和飞乐音响两家股票的代购、代销业务,这是新中国证券正规化交易市场的开端;1990 年 12 月,新中国第一家经批准成立的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 年 4 月,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沪深交易所成立为标志,中国证券市场开始其高速发展历程。
(2)第二阶段,全国统一监管市场的形成
1992 年至 1998 年,全国统一的监管市场逐渐形成。
该阶段的标志事件是 1992 年 10 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监会正式成立,由此形成了全国性的证券市场监管架构。在监管机构的监督和推动下,逐步形成一系列符合中国市场特点的法律法规体系,比如 1993 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此后又陆续出台若干法规和行政规章,初步构建了最基本的证券法律法规体系。1998 年 4 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撤销,中国证监会成为中国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并在全国设立派出机构,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监管框架。
(3)第三阶段,依法治市和规范发展阶段
1999 年至 2004 年,为依法治市和规范发展阶段。
《证券法》于 1999 年 7 月正式实施,《证券法》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基本法律,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证券市场的地位,使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监管机构还陆续推出了包括《证券投资基金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有力推进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善,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不断改革完善股票发行和交易制度,促进了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对外开放。
(4)第四阶段,深化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阶段
2004 年至 2019 年,通过一系列深化改革举措,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逐渐建立。
2004 年 2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证券市场的发展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是资本市场定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政策,2004 年 8 月,中国证监会在证券监管系统内全面部署和启动综合治理工作,包括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发展机构投资者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变革由此展开。
2004 年 5 月,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块,中小板的设立是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创新的一项重大举措。
2005 年 4 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股权分置改革后,A 股进入全流通时代,大小股东利益趋于一致,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中国股市的流动性和估值合理性得以较大提升。
2006 年 1 月,修订后的《公司法》《证券法》正式施行。
2006 年 9 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批准成立,有力推进了中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完善了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结构。
2009 年 10 月,创业板的推出标志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框架进一步完善。
2010 年 3 月融资融券的推出、2010 年 4 月股指期货的推出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双向交易机制,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又一重大举措。2013 年 11 月 30 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正式启动。2013 年 1 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正式揭牌运营;2013 年 12 月,新三板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开,新三板市场正式扩容至全国。2017年 1 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通知》,指出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
至此,全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基本形成。
(5)第五阶段,注册制引领全面深化改革
2019 年至今,为注册制引领深化改革阶段。
2019 年 3 月,《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及一系列配套规则颁布实施,同年 7 月 22 日科创板首批企业上市。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由此拉开注册制引领下的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之路。
2019 年 10 月 25 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全面启动深化新三板改革。同年 12 月28 日,股转公司发布多项业务规则,落实公开发行、精选层、交易制度等 7 项深化新三板改革有关业务规则,意味着新三板改革进入实质阶段。
2020 年 3 月 1 日修订后的《证券法》开始实施,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基础制度,为证券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落实落地,有效防控市场风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发挥,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供坚实有效的法治保障。本次修订《证券法》从基本法的角度确定了注册制为未来证券市场发展方向。
2020 年 6 月 3 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中国证监会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转板上市的指导意见》,新三板精选层正式设立,为中小企业拓宽了上市渠道,加强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
2020 年 6 月 12 日,《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及一系列配套规则颁布实施,创业板注册制正式实施。推进创业板改革并实施注册制,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升资本市场功能的重要安排。
2021 年 9 月 2 日,在 2021 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宣布将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中国证监会明确将立足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组建北京证券交易所,推动完善中国特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探索新三板支持服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普惠金融之路。2021 年 11 月 15 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越发完善,为服务中国多样化的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2023 年 2 月 17 日,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以及配套修订后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全面推行注册制。注册制的全面实施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道路上的重要一步,不仅进一步完善了中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也将直接提高资本市场各参与方的成熟度和理性水平,引领全面深化改革。
2、证券行业发展现状
根据证券业协会公布的历年数据,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但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资本市场持续推进深化改革、防范风险等各项工作,证券行业抓住机遇加快业务转型,加强能力建设,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管理,经营情况整体向好。
(1)股票市场的发展情况
当前,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形成包括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新三板以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在内的多层次体系,能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根据 iFinD 数据统计,A 股上市公司数量已经从 2010 年末的 2,063 家增加到2023 年末的 5,346 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7.60%。上市公司的市值从 2010 年末的 265,422.35 亿元增加至 2023 年末的 777,627.11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62%。
除 2012 年和 2013 年受到市场影响,股权融资规模偏低外,过去十余年,股权融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每年股权融资金额平均为 10,969.67 亿元。
新三板市场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中小企业融资、股权转让、提升品牌价值等提供重要帮助,在促进企业内控规范治理、合法合规经营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根据 iFinD 统计数据,截至 2023 年 12月 31 日,新三板挂牌企业共计 6,241 家。北交所成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大便利性,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 239 家。
(2)债券市场发展情况
中国债券市场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步,目前已经涵盖国债、地方债、永续票据、金融债、公司债、可转债、企业债等品种,为企业提供众多债券融资工具,有力地支持了全国各类企业的发展。自 2010 年以来,我国债券融资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债券融资金额从 2010 年的 93,396.13 亿元增加至 2023 年的 710,596.4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6.89%。
(3)基金市场发展情况
目前,中国的基金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基金类型和品种已经涵盖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等全系列。根据 iFinD 统计,存续公募基金数量已经从2013 年末的 1,552 只增加至 2023 年末的 11,528 只,年均复合增长率 22.20%;公募基金净值从 2013 年末的 42,213.10 亿元增加至 2023 年末的 275,992.96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20.65%。
3、证券公司发展情况
证券行业过去几年平稳发展,根据证券业协会数据,2023 年,145 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059.02 亿元,净利润 1,378.33 亿元;截至 2023 年末,行业总资产为 11.83 万亿元,净资产为 2.95 万亿元,净资本为 2.18 万亿元,行业整体风控指标均优于监管标准,合规风控水平健康稳定。
证券公司在我国融资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直接融资领域。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市场参与者的数量不断增多,融资规模不断增大,融资品种逐渐增多,融资结构也日趋合理,更贴近国内实情。在当前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模式下,证券公司在促进企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赢得巨大发展机遇。
4、中国证券行业竞争格局
(1)传统业务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
目前,我国证券业行业内证券公司在业务结构、收入构成、盈利模式等方面比较接近,在业务上主要集中在证券经纪、证券自营和投资银行三大传统业务。2023 年我国证券行业收入结构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含交易单元席位租赁)、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等传统业务收入合计占比 67.61%。证券公司收入来源相对集中,盈利模式趋同,业务同质化较为明显,导致传统业务竞争加剧。以证券经纪业务为例,受同质化竞争的影响,代理买卖证券佣金率持续下滑。
(2)业务多元化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资本市场的监管逐步完善,市场环境和投资者成熟度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证券行业传统业务竞争加剧,各证券公司亟需改变盈利模式,发展创新业务,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面对新的市场环境,监管层已开始鼓励证券公司进行业务创新,并且推出一系列鼓励政策及措施。
随着监管层鼓励政策的落地,证券公司逐步突破传统三大业务束缚,大力开拓新的业务市场,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代销金融产品、另类投资、私募基金管理、公募基金管理、保荐直投等创新业务快速发展。
伴随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的不断推出,证券公司正朝着业务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往的业务同质化、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将逐步得到改善。
(3)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
我国证券行业还处于高速发展期,资本市场逐步成熟,数据表明,我国证券行业的集中度相对较高。根据证券业协会公布的 2021 年度证券公司经营业绩排名情况,按照总资产排名前十大的证券公司其总资产之和占全行业之比为52.87%,按照营业收入排名前十大的证券公司其营业收入之和占全行业之比为48.26%。证券行业属资本密集型行业,资金的雄厚程度决定了业务开展程度、市场开发广度,大型证券公司不仅能通过自身资本实力拓展业务规模,还能通过收购重组直接扩大业务版图,提升自身市场份额。
(4)行业内竞争加剧
监管准入的放宽和外资准入门槛降低使得行业竞争加剧。2014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公开透明、进退有序的证券期货业务牌照管理制度,研究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交叉持牌,支持符合条件的其他金融机构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期货业务牌照。积极支持民营资本进入证券期货服务业。
支持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以相互控股、参股的方式探索综合经营。”在外资准入方面,2018 年 4 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外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并逐步放开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2019 年 10 月,证监会进一步明确:自 2020 年 4 月 1 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股比限制;自 2020 年 12 月 1 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中国证监会已核准设立多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国内证券公司不仅面临现有行业内企业的竞争,更面对境外同业企业的竞争。
(5)其他金融机构参与行业竞争
由于监管对市场准入的放松,导致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剧,非证券行业的其他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等,也逐步参与到证券行业竞争中,它们在资产管理、金融产品销售、债券承销等业务领域,给证券公司带来较大压力。
除此之外,得益于技术进步,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也在快速发展,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利用其成本低、效率高和覆盖广的优势,争取到了庞大的客户数量。以这些客户为基础,互联网金融公司正逐步抢占证券公司证券经纪业务市场份额。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证券公司不得不加入互联网金融的布局,投入更多资源在信息技术方面,以防止在竞争中被淘汰。
5、利润水平变动趋势及原因
我国证券行业发展至今,虽然业务发展已经开始多元化,许多证券公司的创新业务也顺利开展,但目前我国证券行业盈利来源仍然集中在证券经纪、证券自营和投资银行等传统业务。
2023 年我国证券行业收入结构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含交易单元席位租赁)、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等传统业务收入合计占比 67.61%,而这三类传统业务均高度依赖于证券市场行情。因此我国证券行业的收入和利润与证券市场行情息息相关,行业收入和利润随着证券市场行情波动而波动,呈现正相关性。
证券市场行情主要受到国际环境、宏观经济、国家政策、国民经济收入及消费指数、参与者预期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较大波动性和较强周期性。过去十余年,我国股票市场经历多次牛市和熊市交替,证券行业的利润也随之上下波动,周期性和相关性较为明显。
我国股票市场过去十余年的几个周期如下:
(1)2010 至 2012 年,股市进入持续低迷期,上证指数收盘价从 2010 年末2,808.08 点一直跌落到 2012 年末的 2,269.13 点。同期,证券业的收入也从 2010年的 1,911.02 亿元下降至 2012 年的 1,294.71 亿元,下降 32.25%;净利润从 2010年的 775.57 亿元下降到 2012 年的 329.30 亿元,下降 57.54%。
(2)2013 至 2015 年,在宽松政策引导下,A 股市场开始转变颓势,成交量和收盘价双双上涨,证券经纪业务、证券自营业务受益于大盘的良好表现,给证券公司带来了较高的收入和利润,证券业的收入从 2013 年的 1,592.41 亿元上涨到 2015 年的 5,751.55 亿元,涨幅 261.19%;净利润从 2013 年的 440.21 亿元上涨到 2015 年的 2,447.63 亿元,涨幅 456.01%。
(3)2016 至 2018 年,受行业监管和国际贸易预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此期间股市整体处于震荡下行阶段。监管层出台系列措施,一方面控制证券行业风险,一方面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并在 2018 年出台去杠杆措施。与此同时,2018年开始,中美两国贸易摩擦升级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导致股市下行。2016年至 2018 年三年期间证券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3,279.94 亿元、3,113.28 亿元和2,662.87 亿元,净利润 1,234.45 亿元、1,129.95 亿元和 666.20 亿元。
(4)2019 至 2021 年,在国家启动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下,注册制改革得以大力推动实施,未来经济预期良好,且因医药、科技等板块业绩大幅增长,交易高度活跃,直接带动各板块指数上涨,从而推动证券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加。2019 年至 2021 年三年期间证券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520.44 亿元、4,398.15 亿元和 4,967.95 亿元,净利润 1,137.12 亿、1,707.78 亿元和 2,218.77 亿元。
(5)2022 至 2023 年,由于国际贸易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加上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影响,经济预期分歧带来市场行情波动,2022 年末和 2023 年末上证指数分别报收 3,089.26 点和 2,974.93 点,较上年末分别下降 15.13%和3.70%;2022 年和 2023 年证券行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3,949.73 亿元和4,059.02 亿元,同比变动幅度为-20.50%和 2.77%;2022 年和 2023 年分别实现净利润 1,423.01 亿元和 1,378.33 亿元,同比分别下降 35.86%和 3.14%。
未来,随着证券公司多元化业务布局的深入,证券行业收入和利润对股市行情的依赖度将有所降低。同时,随着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其他金融商品市场对证券行业利润影响逐步加大,证券行业的收入和利润波动将会减小。
6、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证券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正朝行业成熟方向发展。在市场开放程度提高、行业竞争加剧、数字互联网技术渗透等多种内外部因素影响下,证券业行业发展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业务模式转型,传统通道业务转型资
本中介中国证券市场起步阶段,投资者数量较少且投资理念不成熟、市场规模不大、监管法规尚未完善等诸多不利因素造成证券行业一直处于以传统通道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该经营模式在发展中面临业务同质化的问题,竞争也越发激烈。
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行业积累增多,投资者数量和质量也有较大幅度提升,外部监管法规也在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在诸多内外环境因素影响下,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等资本中介业务逐渐登上行业舞台。证券行业也正逐渐摒弃单一传统经营模式,步入以资本为中介的经营模式,从“以产品为主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真正做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资本中介。
(3)业务多元化发展
随着证券行业经营模式的转型,传统通道业务逐步转型为资本中介,具体体现为业务的多元化和产品的多样化。传统证券经纪业务将逐步转型为以财富管理为目标的综合服务业务,并且逐步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等信用类产品和交易。
投资银行业务方面,传统的股权、债权业务也衍生出许多创新的产品,比如资产支持证券、优先股和其他衍生品等。资产管理方面,虽然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行业规模暂时下降,但未来伴随着股权、债权市场、期货市场、基金市场上创新产品的增多,资管业务也将出现更多新的产品类别。
(3)信息技术带来的数字业务转型
信息技术对各行业均已产生巨大影响,证券业协会已将信息技术投入指标作为证券公司排名的一个业务指标单列出来,证券行业对信息科技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自证券公司信息技术投入指标发布以来,行业信息技术投入逐年增长。
根据证券业协会的统计,2021 年全行业信息技术投入金额 338.20 亿元,同比增长28.70%,占 2020 年营业收入的 7.7%。当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证券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直接催生了智能投顾、智能投研、云服务等新型服务或产品,这些服务产品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同时还能帮助监控、监管业务,及时反馈业务运作过程中的动态,为风险控制及合规监管提供新的手段。数字业务的到来,必将增强证券业竞争力。
(4)竞争国际化
随着境内证券市场开放程度提高和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增强,以及国际合作程度加深,国际分工加强,业务链在全球范围内交互加深,境内企业和投资者对境外投资的需求也在逐渐提升,以“港股通”为试点的境外业务必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我国证券行业内企业,应该抓住市场带来的机遇,勇于面对境外同行业竞争,加速海外布局,赢得全球竞争。
(5)持续经营规范化
证券行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市场风险、宏观经济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诸多风险,属于典型的高经营风险行业。为加强行业风险监管,督促行业内企业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在 2015 年市场波动后,行业监管加强,特别是2016 年 6 月 16 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并提出了“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的监管理念,加强多重业务监管,并提高了对证券期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2024 年 3 月 15 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强化日常监管、现场检查和执法问责,督促行业机构树牢“合规创造价值”理念,引导行业机构加大合规风控人才和技术系统建设力度,提高合规风控考核权重。同时,我国证券行业也已建立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未来随着证券行业创新业务的推进,为更好保护投资者,稳定市场,对新业务的监管措施必将适时推出,证券业经营将持续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