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投资

2025年我国供应链金融面临的挑战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5-09-16

尽管我国供应链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挑战,这些挑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制约行业向更高质量、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发展的瓶颈。

一、结构性矛盾

(一)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仍不足

“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困扰中小微企业的普遍难题,供应链金融虽旨在破解此困局,但在实践中,“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核心矛盾在于,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未能有效、无衰减地穿透至产业链条的末端。

一是信用传导链条脆弱。金融机构出于审慎经营的原则,在评估风险时,往往仍将融资企业的自身资质、财务状况和抵押物作为重要考量,而不仅仅依赖于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核心企业在提供确权或担保时也常有顾虑,担心承担连带责任,配合意愿不强,使得信用传导链条在多个环节出现“断点”。

二是信息不对称根深蒂固。金融机构难以全面、实时地获取中小微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交易背景和偿债能力。而中小微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低、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意愿弱,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

三是风险与收益不匹配。服务中小微企业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单笔业务利润薄,但尽职调查、风险管理的成本却相对较高,金融机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服务这些“长尾客户”。

(二)区域、行业间发展不均衡

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马太效应”,资源和创新活动高度集中在部分区域和行业,导致整体发展不均衡。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凭借其发达的经济基础、完善的产业集群、密集的金融资源和活跃的科技创新,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高地”。相比之下,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受制于产业结构、核心企业带动能力、金融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等因素,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相对滞后,供需两端均未被充分激活。

二是行业应用存在壁垒。制造业、零售业等因其供应链结构相对清晰、交易高频、物流和票据规范,成为供应链金融应用最成熟的领域。然而,对于农业、服务业以及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则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农业供应链标准化程度低、受自然风险影响大;服务业缺乏实物抵押物,交易价值难以评估;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和风险特征尚不明确。这些行业壁垒限制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

(三)传统金融体系与产业需求错配

传统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产品体系和风控逻辑,在服务快速迭代的供应链金融需求时,显得“水土不服”。

一是产品设计与场景脱节。传统信贷产品标准化、同质化严重,往往难以精准匹配供应链中不同节点、不同环节、不同时点的具体金融需求。供应链金融需要的是小额、高频、灵活、嵌入式的产品,而传统金融机构冗长的审批流程和僵化的产品设计,难以适应这种“快节奏”的需求。

二是风险评估体系的局限性。传统风控体系高度依赖企业的历史财务报表、信用记录和抵押物价值,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评估模式。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估,需要深入理解产业逻辑,动态分析交易流、物流、信息流,评估整个链条的健康状况。传统金融机构缺乏产业经验和数据分析能力,难以进行有效的穿透式风险管理。

三是内部协同壁垒。在大型银行内部,对公、信审、风控、科技、国际业务等部门之间具有较高的协同成本,而供应链金融恰恰需要跨部门的紧密协作,才能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二、风险管控难题

(一)贸易背景真实性核验困境

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是供应链金融的生命线,也是风险控制的核心。然而,在实践中,核验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依然存在难点。

一是虚假贸易与欺诈。通过伪造合同、发票、仓单、运单等全套单据,构建看似完整、合规的交易链条,进行“融资性贸易”、“空转”、“走单”等欺诈活动,以骗取金融机构的融资。这种欺诈行为隐蔽性强、甄别难度大,一旦爆雷,将对金融机构造成巨额损失。

二是信息“孤岛”与核验成本。供应链上的信息,如订单、合同、物流、仓储、发票等,分散在不同的参与方(买方、卖方、物流公司、仓库、税务系统)手中,且格式、标准各异。金融机构缺乏统一、可信的信息共享平台,进行交叉验证的难度和成本极高,难以完全杜绝信息造假。

(二)多主体协同风控机制缺失

供应链金融涉及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物流服务商、科技平台等多方主体,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诉求差异,导致有效的协同风控机制难以建立。

一是信息共享博弈。核心企业虽掌握关键的交易信息,但可能出于商业保密或维持议价能力等原因,不愿向金融机构完全开放其 ERP 或供应链系统数据。

二是风险共担意愿不强。金融机构希望核心企业能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担保或承担回购责任,以降低自身风险;而核心企业则希望将风险完全转移给金融机构。在风险与责任的划分上,各方难以达成一致。

三是缺乏统一风控平台。市场上缺乏一个能够整合各方数据、建立统一风控模型、实现风险联防联控的公共性平台,导致各方仍是“各扫门前雪”,难以形成风险管理的合力。

(三)行业周期风险链式传导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与宏观经济周期和特定行业的景气度高度相关。当宏观经济下行,或某个行业(如房地产、大宗商品)进入调整周期时,风险会沿着供应链进行链式传导。

一是系统性风险冲击。需求萎缩、订单减少、价格下跌等因素,会导致整个链条上的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困难。

风险首先在最脆弱的末端中小企业爆发,然后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向上游传导,最终可能导致核心企业也陷入困境。

二是信用风险集中暴露。金融机构在特定行业或围绕特定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可能存在风险敞口过度集中的问题。一旦该行业或核心企业出现系统性风险,将导致相关授信资产质量急剧恶化,引发集中违约。

(四)操作风险与道德风险

一是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和技术系统层面。例如,信贷审批流程的漏洞、贷后资金监控不到位、系统被黑客攻击、员工违规操作等,都可能导致资金损失。

二是道德风险。源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供应链上的企业可能通过关联交易、虚假出库、合谋欺诈等方式,骗取融资后挪作他用,甚至进行高风险投资。部分核心企业甚至可能滥用其优势地位,与关联方合谋套取银行资金,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风险。

三、监管与合规挑战

(一)现行监管框架的适应性分析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框架主要是基于机构监管和分业监管的模式,在应对跨界、跨行业、技术驱动的供应链金融时,存在一定的适应性问题。

一是监管空白与交叉。供应链金融涉及银行、保理、租赁、保险、信托等多个领域,并有大量的金融科技公司、产业互联网平台参与其中。不同类型的机构由不同的监管部门负责,容易出现监管标准不一、监管套利甚至监管空白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边界和监管规则,尚不完全明确。

二是“一刀切”监管的局限。统一的监管指标可能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金融多样化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特征,有时可能限制了针对特定场景的金融创新。

(二)数据隐私保护与信息共享矛盾

数据是供应链金融的核心驱动力,但数据的共享与应用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合规压力。

一是法律法规要求严格。《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数据的采集、存储、使用、跨境传输等设定了严格的合规要求。企业在共享供应链数据时,必须确保合法合规,特别是涉及个人信息和重要的商业秘密时,更是慎之又慎。

二是数据共享的“囚徒困境”。一方面,金融机构和平台需要尽可能多的数据来进行精准风控;另一方面,企业担心数据泄露、商业秘密外泄或数据被滥用,导致其数据共享意愿低。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是一个巨大的技术和法律挑战。

(三)跨境业务的外汇管制与合规约束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跨境供应链金融需求旺盛,但其发展也受到相关管制和合规要求的约束。

一是外汇管理政策。资金的跨境收付、融资、结算等环节,需要遵守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相关规定。审批流程、额度管理、用途限制等,可能会影响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二是国际合规要求。开展跨境业务,必须同时遵守国内和交易对手国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反洗钱(AML)、反恐怖融资(CFT)、反制裁等合规要求,这大大增加了业务操作的复杂性和合规成本。

(四)创新业务的监管不确定性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创新,一些新兴业务模式和产品设计超出了传统监管框架的范畴,导致监管空白地带的出现。例如,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数字债权凭证的多级流转等创新业务等,缺乏明确的监管规则和法律依据,容易引发法律纠纷和金融风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步伐。

四、基础设施短板

(一)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我国供应链金融行业目前仍缺乏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制约了市场的规范化和互联互通。

一是业务标准不一。不同金融机构、不同平台对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定义、准入标准、风控要求、操作流程各不相同,增加了企业选择和使用的成本,也阻碍了资产的跨机构流转。

二是技术标准缺失。缺乏统一的数据格式、接口协议和技术架构标准,导致不同机构、不同平台之间系统难以对接,形成了新的“数据孤岛”,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五流合一”。例如,电子仓单、电子债权凭证等,仍未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互认互通。

(二)征信数据孤岛现象

征信体系是金融的基石,但我国的征信数据共享仍不充分,呈现严重的“孤岛效应”。一是公共数据与市场数据割裂。政府部门掌握的工商、税务、司法、海关等业信用视图,影响了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司法确权与处置效率低下

当供应链金融业务出现风险和纠纷时,司法体系的响应效率和专业性成为关键。

一是存在确权效率问题。对于应收账款、动产等权利的确认,司法程序有时较为冗长,影响了资产处置的效率。特别是对于新型的电子化、数字化凭证,部分地区的司法实践中对其法律效力的认定标准不一,增加了不确定性。

二是处置成本高。通过诉讼、仲裁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很高,对于小额、分散的供应链金融资产而言,往往得不偿失。这反过来也影响了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积极性。

(四)数字技术应用成本与人才短板

虽然数字技术是解决供应链金融痛点的关键,但其应用普及仍面临障碍。

一是应用成本高企。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先进技术的研发、部署和运维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人力投入,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而言,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

二是复合型人才短缺。市场上既懂供应链产业逻辑,又精通金融业务,同时还掌握前沿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导致技术应用与业务场景脱节,无法充分发挥技术的价值。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