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保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资源保障目标,要求提高资源供给能力,推动国内外铜、铝、镍等紧缺矿产资源与金银等贵金属矿的开发;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保障产业体系安全化的目标,要求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强化国内矿产资源‘压舱石’作用和基础保障能力”的重要性,支持铁矿石、铜矿、稀土等国内重点矿山建设,形成基本稳定的资源保障体系。
资料来源:工信部《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在近些年国内外发展形势与所面临的发展环境要求下,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资源保障与维护产业供应链安全的重要在不断,在国家多次会议政策与法律法规的顶层设计下,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已成为当下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最主要目标。在有色金属行业的“十五五”规划中,资源保障仍将是发展的主要目标,且其重要性或将较此前的五年规划进一步提升。
(一)产业链供应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体系重要一环
有色金属行业在产业链中处于国民经济的上游,金属矿产资源为制造业供应关键原材料,是稳定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产业。有色金属产业不仅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独立性与安全保障。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强调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在2022年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强调,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2024年新矿业法将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作为立法目的之一,建立了战略性矿产资源特殊保护制度和储备应急体系,提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国际,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遵循保障安全、节约集约、科技支撑、绿色发展的原则。
国家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贸易、储备等的支持力度,推动战略性矿产资源增加储量和提高产能,推进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优化升级,提升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水平。”
(二)我国有色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
国内矿产品资源保障不充分,部分矿产资源储量不足。我国有色金属资源供给侧保障不充分,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统计,我国30种主要矿产中约一半矿产储量丰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探明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位居世界第53位,主要的金属矿种如铁矿、铜矿和铝土矿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4%、28.4%和14.2%。而以铁矿石、铝土矿、铜、锡、锑、金为代表的战略性矿产的储量保障年限不足20年。
我国有色金属冶炼产量全球最高,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全球领先。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每年金属冶炼工业品产量规模庞大,电解铜、电解铝、碳酸锂、精炼钴的产量全球占比分别为43%、56%、62%和79%,对于上游原材料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统计,35种主要矿产中,中国有30种矿产消费量全球第一,17种矿产消费量占全球50%以上;
32种矿产消费量超过全球人均水平。我国资源平均开采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6倍,35种主要矿产中23种产量全球第一,人均产量远大于全球水平。然而矿产资源储量的不充足,导致我国对金属矿产的大量需求依赖进口。
近几年中国大多金属矿石净进口数量上升,且增速提高,展现我国对进口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在持续增加,而国内金属矿对外依存度也在不断提升。工业金属方面,铜、铝、锌2017年以来整体净进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同时铜、锌2023年净进口数量增速有所提升,铅在2020年净进口数量大幅提升后呈下降趋势,至2023年开始正增长。
2023年铜、铝、铅、锌净进口数量分别为2753、14136、114、471万吨,同比增长9%、13%、13%、14%。贵金属方面,黄金在2012-2023年净进口量持续增长,2023年黄金净进口223万吨,同比增长52%,增速大幅提升36pct。能源金属方面,钴、镍净进口量分别在2018、2019年达到阶段性高点后出现回落,而锂净进口量在经历2020年低点后持续增长,2023年锂、钴、镍净进口数量分别为568、1.7、4447万吨,同比增长72%、-36%、11%。小金属方面,锑、钼2021年后净进口量均有所下降,2023年出现小幅上涨。
预计到2035年,我国40种矿产资源2/3对外依存的格局难以改变。进入21世纪,中国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费快速增长,许多重要矿产消费量甚至超过了全球消费总量的一半。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预测,新兴产业和新能源需求的带动下,2035年锂、钴、镍、稀土等新兴战略性矿产需求较2017年将增长10/2.3/1.5/2.7倍。预计到2035年,我国40种矿产资源2/3对外依存的格局难以改变,其中铜、钴、镍等战略性矿产对外依存度将持续超过50%-70%。
我国部分关键矿产的供应集中,供应链安全的不确定风险上升。由于地质成矿条件的限制,全球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存在非均匀性特征,且大多矿产资源分布集中度较高,导致我国一些关键矿产的供应集中于少数国家。
近年来,我国金属矿砂进口高度集中于澳大利亚、巴西、智利和秘鲁,2024年我国铁矿石60%来源于澳大利亚,铜矿石供应集中于智利和秘鲁,合计供应我国铜矿石58%,赞比亚和刚果金供应了我国接近100%的钴矿石,菲律宾供应了我国91%的镍矿石。此外,一些铁矿石巨头独占鳌头,对关键矿产的产出明显控制,寡头垄断供应明显。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冲击了关键矿产的产出、流通和贸易,极大地制约了这些资源的市场流通,加剧了我国关键矿产供应链和产业链中断的风险。
(三)国内探矿增储与资源整合提升保障能力
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要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加快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坚持急用先行,突出紧缺战略性矿产,实现找矿新突破,增强战略性矿产资源长远保障能力。推进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布局规划建设,夯实粮食、能源、矿产品原材料等稳产保供能力。
为促进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部实施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累计投入资金近4500亿元,取得了一批重大的找矿突破成果,能源资源保障能力逐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其中大中型25处,截至今年9月,绝大多数矿种已提前完成“十四五”找矿目标任务。有色金属矿产在老资源基地方面,山西孝义铝土矿、山东胶东金矿、辽宁鞍本铁矿、黑龙江多宝山铜矿和西藏巨龙铜矿、多龙铜矿等新增储量可观,延长矿山服务寿命和年限。
新发现资源基地方面,辽宁省大东沟金矿初步评审金资源量近1500吨,有望成为继山东胶东金矿之后我国又一个世界级的金矿。战略新兴产业矿产方面,通过加大勘探力度发现一个“亚洲锂腰带”,从东往西横跨了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个省区,长度达到2800公里,在这个重要稀有金属成矿带上已经找到多个大型和超大型锂矿。
除了探矿增储,国内有色企业特别是央国企加强兼并重组整合,南北稀土集团整合全国稀土资源,中国五矿集团整合青海盐湖资源,中铝集团整合云南地区有色矿产,中国五矿集团整合内部铅锌、钨资源等,也是提升国内各品种有色金属资源掌控力、加快关键矿产资源的开发的重要途径。
(四)“走出去”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在2000年“走出去”战略叠加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的双重助推下,我国有色企业出海并购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紫金矿业、五矿集团、中铝集团、洛阳钼业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大型有色企业开始发力海外矿山并购,历经多年海外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拓的全球布局,至今已取得显著进展。根据标普全球市场情报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企业在海外拥有的矿业项目超过400个,分布地区主要在澳大利亚、非洲、拉丁美洲以及我国周边。其中,非洲几内亚、刚果(金)主要为铝土矿、钴矿,拉丁美洲巴西、智利等过主要为铜、铁、铅锌,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主要为锂,我国周边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主要为镍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5-2024年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1885亿美元,根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世界经济研究部《能源转型背景下关键矿产博弈与中国供应安全》统计,2002-2022年我国对海外关键矿产铜/铜钴/铜金矿、锂矿、镍矿、锰/铜锰矿、铅矿、锌矿、铬矿/铬铁矿、稀土矿跨境并购的投资规模合计为307.49亿美元,出海的有色企业包括紫金矿业、中国五矿、天齐锂业、赣锋锂业、青山集团、华友钴业、江西铜业、中国有色等,并购矿产资源主要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阿根廷、智利、印尼、刚果金、南非等国家。自2019年后,我国采矿业对外投资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
提升我国有色金属资源保障能力、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有望成为有色金属十五五规划的重要部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陈学森在2025年7月表示,在“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方面,协会将系统梳理“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经验与不足,围绕资源保障、技术创新、绿色转型等核心领域开展专题研究。规划拟纳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突破高端材料国产化瓶颈、构建行业碳足迹核算体系等内容,推动绿色低碳认证全覆盖。
通过探矿增储与资源整合挖掘国内有色金属资源开发潜力,可以有效降低我国战略金属的对外依存度;海外特别是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开发矿产资源,促进产业链延伸的同时带来成本优势。国内探矿增储与海外布局产生协同效应,将提升中国矿企在全球有色资源供应链中自主性,有助于中国在全球有色金属治理中从参与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在突破矿产资源瓶颈的同时通过成本与技术优势强化我国有色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有色行业支撑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产业提供坚实基础。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