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交通解决方案通过深度融合物联网(IoT)、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善传统交通系统。这种全面的整合使交通运输系统具备先进的感知、连接、分析、预测和控制功能。
2024年,中国“AI+”交通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约达人民币2,741亿元,并预计将由2025年的人民币3,299亿元增长至2029年的人民币6,000亿元,年複合增长率为16.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轨道交通解决方案(包括国家铁路网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AI应用)于2024年总计约人民币987亿元,佔整体“AI+”交通解决方案市场约36%。
在“AI+”非轨道交通解决方案类别中,“AI+”城市交通正在稳步推进,但由于受到数字基础设施和当地优先政策的影响,尚处于不同的採用阶段。先进城市已实现“AI+”城市交通解决方案,例如配备了AI驱动的自适应信号控制和道路缺陷识别系统。
例如,西安已在曲江新区实施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先进的实时AI优化及交通量预测技术,交通拥堵指数下降7.7%。此外,“AI+”机场解决方案是处于快速发展的细分领域,AI驱动的泊机系统和自动行李装载系统已在各大机场实施。这些发展使AI+机场解决方案成为“AI+”交通市场前景可观的增长动力。
中国庞大的铁路网络为轨道交通检测监测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2024年底,中国国家铁路网络总里程达16.2万公里,其中高铁佔4.8万公里。全年搭乘人次总计43亿,货运量达52亿吨。此外,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最繁忙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里程超过1.2万公里,涵盖地铁、轻轨、单轨及市域快轨等多种形式。
轨道交通检测监测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主要归因于两大因素:新的国家铁路及城市轨道网络的建设,以及维护老化的现有铁路线路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传统的轨道交通检测监测方式面临著诸多挑战:
巡检人员的安全风险。传统的轨道交通检测监测重度依赖于人员进行的人工巡检。这种方法使工作人员面临相当大的安全风险,包括可能与行驶中的火车碰撞、接触通电的铁轨以及暴露于恶劣天气状况,因此是一种危险且不太理想的方法。
巡检的地理限制。中国的地形辽阔且多变,对传统的轨道交通检测监测方法构成重大挑战。多样化的地形条件需要高度灵活且可靠的巡检解决方案,以确保在各种环境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未被充分利用和有限的数据。来自传统检测监测的数据往往不够详细及完整。此外,缺乏系统集成意味著数据在不同平台孤立储存,难以汇总及充分利用。因此导致错失主动防范的机会,使设备管理效率低下。
人工作业效率低下。传统的轨道交通检测监测的方法严重依赖人工作业,缺乏实时的监测。这导致了事故或系统故障响应的延迟,从而延长服务中断的时间并提高紧急成本。对人工经验的依赖进一步导致效率低下、不一致和错误,凸显出传统方法在满足现代铁路网络需求方面存在不足。
“AI+”轨道交通检测监测解决方案行业概况
“AI+”轨道交通检测监测解决方案行业运用先进的AI技术,转变了对轨道状况、轨道供电、车厢、车站、轨道周边环境等轨道交通关键组成部分的评估及监督方式。这些解决方案提供持续及实时的监测与分析,显著提升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效率及可靠性。于2024年,“AI+”轨道交通检测监测解决方案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约人民币114亿元,并预计将由2025年的人民币146亿元增长至2029年的人民币337亿元,年複合增长率高达23.3%,大幅超越传统轨道交通巡检解决方案的增长速度。
该增长反映了AI+解决方案的比例从2024年的10.3%的上升至2029年的24.9%。这一大幅上升的推动因素包括AI系统逐渐取代传统设备,以及行业对更智能、更高效的监测解决方案不断增长的需求。“AI+”供电检测监测系统是此次更新迭代的关键领域,该系统已成为推动市场快速扩张的重要驱动力。随著AI技术不断融入新安装及升级的系统,预期AI的渗透率将进一步加快。
“AI+”供电检测监测系统由中国“AI+”轨道交通巡检行业重要部分组成,佔市场份额近20%,并正在迅速发展。在国家铁路领域,供电检测监测系统(即6C系统)的标准框架已经建立。该系统包括六种专用装置系统(1C至6C),每种装置满足特定的检测监测功能:高速弓网综合检测装置(1C)、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2C)、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4C)、受电弓滑板检测监测装置(5C)、接触网及供电设备地面监测装置(6C)。该等装置系统收集的数据集中于综合数据处理中心。
6C系统可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的铁路供电检测监测,强调主动预防、超前诊断、动态监测和维护指导。值得注意的是,AI+解决方案在2C及4C装置系统方面有显著进展,预计将进一步应用于该等领域以及6C系统内的其他装置系统中。于2024年,“AI+”供电检测监测系统的市场规模达至人民币22亿元,包括传统及AI+解决方案在内的总市场规模则为人民币101亿元。
于2029年,“AI+”供电检测监测系统预计将增长至人民币56亿元,总市场规模则预期将达人民币136亿元。该增长反映了AI渗透率自2024年的21.8%增加至2029年的41.2%。AI採用率迅速上升乃由对实时监测和预测性维护的需求增加以及政府支持智能基础设施的举措不断增加所致。随著AI成为新设备及系统升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渗透率有望持续加速、重塑供电巡检的未来并逐步淘汰传统方法。
“AI+”轨道交通检测监测解决方案行业已呈现出以下重大市场趋势:
轨道交通垂直领域的AI模型。垂直领域的AI模型使用率越来越高是一个重要趋势。这些专用模型有助于更好地协调整个铁路网络。随著铁路系统变得越来越複杂,这些模型对于优化性能和减少低效率至关重要。
推进数据整合。行业的一个增长的趋势是不同轨道交通巡检系统之间的多模态和跨系统数据的融合。这种方法通过实现全面的分析和决策减少了数据孤岛并提高了数据的价值,从而提高了运营效率和全系统的洞察力。
採纳新兴技术。採纳及试验新技术(如地理资讯系统(GIS)、图像识别技术及其他先进分析工具)代表行业的前瞻性趋势。这些工具的整合预期将在提升营运能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将“AI+”应用拓展至轨道交通以外。
“AI+”应用正从轨道交通延伸至交通管理等更广泛的交通场景。这种扩张推动了AI在不同环境中的应用,突显AI在更广泛的交通运输行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