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新闻

智驾技术商业化发展的判断与建议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5-04-07

1、ToC端商业化场景核心判断

在智能驾驶商业化的整体背景下,ToC端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同时也给车企带来了诸多挑战。

“全民智驾”及“智驾平权”举措将加剧“油电同价”时代即开启的市场竞争强度,并加速车企的优胜劣汰和企业间重组。

随着比亚迪、小鹏等车企率先将高阶智驾软硬件作为全系车型标配,高阶智驾已经下探至10万级车型,“加配,不加价”的方式对其他车企的智驾产品竞争力形成巨大的挤压和冲击;正如比亚迪在发布会上所说,“智驾,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加分项,而是入场券”。

由于城市和高速NOA等智驾功能成为十万价位段车型的标配,客观上加速了L2级别智驾解决方案上车的普及、硬件成本因规模化生产而显著降低、同时培养更多车主使用智驾产品的习惯,并在更多的用户数据基础上有望加速实现智驾产品的迭代和优化。然而,采用基础智驾产品免费的方式,可能对培养用户的软件付费习惯而言带来不利影响或时滞。

在“智驾平权”基础上,车企在推出更高阶或更精细化场景的智驾解决方案时将采用选装付费模式

参照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在发展中广泛采用的“Freemium”模式,预期当车企以免费模式扩大销量、取得规模效应后,会面向C端用户采用“先免费、后付费”或者“基础功能免费、进阶功能付费”等方式。在智驾新增软件收费和智驾功能支撑整车产品力体验增强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市场出清后的车企有望保持销量和营收增长,进而延续渐进式发展的技术路径、实现智驾商业化闭环。

2、ToB端商业化场景核心判断

在面向ToB端的智能驾驶商业化领域,行业主要参与者也在积极调整战略,探索多样化的商业化模式。

从社会效益和商业化的角度判断,Robotaxi未来会逐步发展成熟。

Robotaxi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与私家车场景不同,Robotaxi场景采用激进式发展的技术路径,从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入手推动高阶智驾的商业化应用;受前期投入高、技术成熟度有限、政策法规尚待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尚未实现大规模盈利。

但从中长期来看,Robotaxi运营成本有望大幅降低,随着生产模式由后装改造转为前装量产,车辆制造成本将大幅降低;同时随着技术迭代发展,安全员等人工成本也将进一步减少,规模化应用后必然会推动商业模式跑通。

不仅如此,Robotaxi 具备显著的社会效益,包括降低出行成本、优化城市交通流、减少交通事故等。随着技术成熟、法规体系完善,Robotaxi 在未来几年有望迎来更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特斯拉带来新一轮“鲶鱼效应”,开放合作是应对竞争的必要手段。

特斯拉基于私家车智驾技术推动的分时共享,拓宽了现有的Robotaxi运营模式,给智慧共享出行领域带来新一轮的“鲶鱼效应”,加速“共享化”的普及。2024年10月特斯拉发布了Cybercab等新产品,虽发布会现场仍是限定区域、限定道路的无人驾驶演示,尚未量产,但显示了特斯拉对智能技术产品和业务版图的构想,有望给L4级别高阶智驾技术的商业化在“智能化+共享化”融合方面带来新的方向引领和新的“鲶鱼效应”。

除了特斯拉等少数车企能完成Robotaxi营运车辆研制、智驾相关从数据到算法和算力的全栈研发、Robotaxi智慧共享出行的运营外,包括中国车企在内的绝大多数车企多以车企-智驾科技公司-出行平台商合作的模式开展Robotaxi业务。尤为值得重视的是,特斯拉这样的智驾龙头企业,其技术越先进和强大、商业化落地发展越快,那么包括中国车企在内的其他车企就越加需要通过合作才能在竞争中实现跟随和超越。

“车路云协同”模式在中国市场有望从ToB场景率先落地

“车路云”协同的技术路线由于在前期涉及更复杂的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系统搭建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处于顶层设计、政策引导、示范推广为主的发展阶段。未来,技术进步有望解决云控系统在低时延和高精度、高安全、高覆盖之间存在的张力,通过合理机制吸引更多车企、出行运营商等市场主体企业的参与,自动驾驶“中国方案”有望实现商业化闭环。

3、智驾技术商业化发展建议

基于以上对智能驾驶商业化趋势和行业格局的判断,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车企参考,以调整自身战略定位并在不同市场环境中寻找新的增长机会。

车企应将智能驾驶置于战略核心地位,紧跟智能驾驶发展步伐,从而在“智驾平权”的时代持续提升品牌竞争力。

随着“智驾平权”的开启,L2级基础智能驾驶功能正在从高端车型向主流价格段车型下探,成为用户购车时的标配功能。对于车企而言,非高端车型也必须尽快普及智驾功能,以维持市场竞争力。高端车型需要积极探索差异化的智驾服务,以强化品牌溢价能力,提升用户体验。例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驾模式的定制,或搭载V2X车载联网设备,率先支持车路协同能力,在配备智能基础设施的道路上,实现动态红绿灯优化、智能避障、道路信息共享等功能,提供更高级别的智驾体验。

头部车企要有开放的格局,处于追赶阵营的车企要有开放的心态、合作的智慧

头部车企应从单一的智能驾驶产品竞争,转向技术赋能和生态共建。通过软件授权、平台共享、芯片供应等方式,在产业链中扮演“赋能者”角色,从而拓展商业化应用的范围和边界。

通过授权或供应链合作,向其他车企提供成熟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实现技术溢价收益;

通过共享平台和软件架构,打造更广泛的智能驾驶生态,强化行业标准主导权;

通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获取更多数据,进一步优化智能驾驶算法,形成数据飞轮效应。对于仍处于追赶阵营的车企,更要发挥合作的智慧,通过借助头部企业的技术开放模式快速布局,避免高昂的自研成本,并在竞争中缩小差距。

总之,在智能驾驶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的过程中,“卖车+卖技术”将成为头部车企新的商业模式,而“买技术”也将成为跟进入者快速追赶的现实选择。

车企通过提前布局和参与合作来捕获后续市场放量时的新增商机,根据自身优势,扮演生产制造商或出行服务商的角色。

车企在布局开展Robotaxi业务时可采用与出行服务运营商、智驾科技公司联盟合作等多种形式,以期把控节奏,既占据先机,也能审时度势、保持灵活性。

对于在制造端具有成本优势的车企,作为Robotaxi整车制造商,为出行运营商和智驾科技公司提供定制化的Robotaxi车型。其优势在于专注硬件制造,避免高成本的智能驾驶算法研发和后期运营投入;同时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单车成本,提高整车利润率;此外,还能够与多个出行平台合作,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该模式类似于车企在传统网约车市场中的做法,即提供运力车型,而不直接参与运营。对于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先车企,布局出行服务运营商业务,打造出行服务平台。该模式的优势在于能获得高价值出行数据,优化智能驾驶系统,形成算法迭代的“数据飞轮效应”;同时提升用户粘性,增强品牌影响力,实现“卖车+卖服务”双轮驱动;此外,长期构建自动驾驶商业闭环,减少对第三方出行平台的依赖。但通常需要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能够承受早期的运营投入。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