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跨境物流受益于进出口贸易额增长稳步发展
跨境物流属于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细分领域之一,其发展状况与进出口贸易紧密相关。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随 GDP 增长稳步上升,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就 2022年全年进出口情况发布会通报的数据,2022 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42.07 万亿元人民币,比 2021 年增长 7.7%,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连续 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其中,出口 23.97 万亿元,增长 10.5%;进口18.1 万亿元,增长 4.3%。
就贸易伙伴结构来看,2022 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 19.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 32.9%,提升 3.2 个百分点,增速高于我国整体进出口水平和对其他贸易伙伴水平。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的稳步发展,带动了跨境物流运输需求,推动了跨境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按照 2021 中国物流总费用占 GDP 比重 14.6%估算,华创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大物流时代系列研究(十三)》估计 2021 年我国进出口规模对应的物流费用约 5.71 万亿元。
②国际货运代理是跨境综合物流领域的主要参与主体
国际货运代理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收货人或发货人的委托,以委托人或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的服务方式或经济组织。国际货运代理处于货主与实际承运人之间,通过水、空、陆等运输途径提供货物进口运输服务,业务范围包括装箱、订舱、转运、报关、报检、办理相关保险手续等。
国际货代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4 月,我国现有经营范围包括“国际货运代理”的企业超11 万家,自 2010 年以来,我国国际货代企业年注册量整体保持较快的上升趋势,仅 2019 年一年的国际货代企业注册量就达到了 17,026 家;从注册资本来看,注册资金不超过 1,000.00 万元的企业占比达 76.04%。
现阶段,我国国际货代行业内多数企业规模较小,采取轻资产运营模式,前期投入少,业务模式相近,主要从事海运、空运订舱业务,通过赚取运力差价实现盈利。中国经济持续对外开放,带动国际货运代理行业蓬勃发展,根据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CIFA)发布的数据,2016-2021 年,中国国际货代物流百强企业营业收入由 3,542.7 亿元增长至7,419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 15.93%。
就中国国际货代行业百强企业的构成情况来看,2021 年,我国国际货代综合百强企业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尽管数量占比较低,为 23%,但其营收占比却达到 49.8%,在综合百强中占有绝对优势。
从运输方式来看,陆运国际货代头部企业的增速整体快于海运和空运,陆运运输方式在跨境物流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根据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CIFA)发布的数据,2018 年至 2021 年,陆运国际货代 20 强企业的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 46.5%,分别超过海运和空运国际货代 20 强企业 20.8%和 37.7%的收入增速。
③国际铁路货物联运是“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区域跨境物流的重要运输方式
现阶段国际货物贸易运输方式以海运为主,全球超过 90%以上的国际贸易货物量是通过海运完成的。国际铁路运输则是在国际贸易中仅次于海运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其具有运量较大,速度较快,运输风险小于海洋运输,能常年保持准点运营等优势。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中国铁路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和西伯利亚大陆桥,在早期探索开行亚欧国际列车的基础上,陆续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中亚班列、中老班列等,拉开了联通亚欧大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的大幕。2016 年 6 月,中欧班列统一品牌正式启用,同年 10 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规划布局西、中、东三条通道,不仅连通欧洲及沿线国家,也连通东亚、东南亚及其他地区,构建覆盖亚欧大陆的铁路通道和多式联运走廊。
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截至 2023 年 9 月,中欧班列开行 10 年来,累计开行 7.7 万列,运送货物 731 万标箱,货值超 3,400 亿美元,通达欧洲 25个国家的 217 个城市,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特别是在 2020 年和 2021 年,中欧班列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实现逆势增长,为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助力国际抗疫合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欧班列作为国际陆路运输的新型组织方式,为亚欧国际贸易提供了除海运、空运之外的跨境物流新选择,同时,中欧班列在充分发挥“平时”贸易运输通道作用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发挥“急时”稳定国际供应链的重要作用。
根据《中欧班列发展报告(2021)》,中欧班列运输费用约是空运的 1/5,运输时间约是海运的 1/4,综合考虑高附加值货物在途时间成本,中欧班列与传统的海铁联运相比可以节约 8%-20%综合物流成本,且具有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稳定性高的特点,在满足高附加值、强时效性等特定物流需求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此外,中欧班列也带动了多式联运快速发展,在海铁联运方面,中欧班列实现了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沿海港口无缝衔接,构建了联通东亚,东南亚与欧洲的海铁联运新通道。
在公铁联运方面,中吉乌、中吉哈、中尼公铁联运班列相继开行,有效缓解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的通行压力。在空铁联运方面,广州、成都等城市依托中欧班列打造了“空铁联运”跨境电商出口新模式,推出了铁空精品联运线路,推动了“铁海公空邮”综合运输一体化融合发展。
④我国国际多式联运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空间广阔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欧美国家经验表明,多式联运能够提高运输效率30%左右,减少货损货差 10%左右,降低运输成本 20%左右,减少公路交通拥堵 50%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运量规模仅占全社会货运量的 2.9%,远低于美国的发展水平;海铁集装箱联运比例为 2.5%左右,而发达国家如美国为 40%、法国为 35%;运行效率不高,货物中转转运所耗费的成本约占全程物流成本的 30%。2017 年,交通运输部等 18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多式联运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定位。
通知明确,围绕构建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多式联运市场环境,已依法获得铁路、道路、水路、航空货物运输以及无车承运、无船承运、邮政快递业务经营资质或者国际货运代理备案的企业,可独立开展与其主营业务相关的多式联运经营活动,或者联合其他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组织开展多式联运经营活动,不再对其增设新的行政审批事项。
2022 年 1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 年)》,提出到 2025 年,多式联运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大宗货物及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的发展格局,全国铁路和水路货运量比 2020 年分别增长 10%和 12%左右,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 15%以上。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