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妆品原料及产业链基本情况
(1)化妆品原料简介
化妆品是各种原料经过合理调配加工而成的复配混合物。原料可分为基质、一般添加剂、活性原料三大类。基质分为油类、粉类、胶质和表面活性物,是构成各种化妆品的主体,含量占比约 80%,决定了化妆品的质地和性状;一般添加剂包括防腐剂、香精香料、色素等,是指能够为化妆品提供某些特定功能的辅助性原料,在化妆品中添加量相对较小;
活性原料包括抗衰成分、美白成分、保湿成分等,是指赋予化妆品特殊功能或强化化妆品对皮肤生理作用,使得化妆品对皮肤的保养作用能更有针对性的功效性原料,决定了产品的功能。活性原料是化妆品原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各大化妆品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化妆品的不同使用功效由具有不同功效的活性原料复配实现。其中,活性肽主要被应用于抗皱、紧致等抗衰功效领域,也有部分活性肽被应用于修护舒缓、美白抗斑等热门功效领域。
如果以 2020 年为基期,2023 年,全球化妆品活性肽增长指数超过透明质酸等热门活性原料。非肽类活性原料如烟酰胺、抗坏血酸、积雪草、角鲨烷、视黄醇等主流活性原料,占活性原料市场比重较大。
按活性原料主要功效划分,化妆品活性原料分类如下:
防晒成分 物理防晒剂:二氧化钛、氧化锌;化学防晒剂:水杨酸辛酯等
保湿成分 多元醇类保湿剂:丙二醇、甘油等;天然保湿剂:透明质酸、乳酸钠、胶原蛋白等
美白成分 熊果苷、烟酰胺、光甘草定、抗坏血酸(即维生素 C)等
控油成分 吡咯烷酮羚酸锌、烟酰胺、水杨酸等
抗衰成分 玻色因、活性肽、A 醇、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溶胞产物等修护成分 积雪草、神经酰胺等
(2)化妆品活性原料所处产业链
化妆品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涉及原料、包材供应商、制造商、品牌商、渠道商和消费者几大参与方。
①上游:原料、包材供应商和制造商
化妆品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料供应商、包材供应商和制造商。
在原料供应商方面,化妆品市场多由专业原料生产厂商提供,仅有少数大型知名化妆品品牌商拥有独立原料工厂。我国化妆品原料行业发展还不成熟,生产实力较强的板块有合成护肤油脂、保湿剂、单体活性物(提取)、防晒剂等;国际知名化妆品原料供应商有巴斯夫、帝斯曼、德之馨等。
在包材供应商方面,化妆品包装要求多样化,常见的化妆品包装材料包括塑料、玻璃、纸质等,优质的包材具有更丰富的功能,高档的设计可有效增加化妆品产品销售附加价值,利于产品市场推广,因此,知名化妆品品牌商多注重包装设计及创新;知名化妆品包材供应商有阿蓓亚集团、贝里国际集团、HCP 集团等。
在制造商方面,国际上涌现出许多具有竞争力的代工厂商,这些厂商在产品质量、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不断提升,以满足品牌商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我国化妆品代工厂商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低,由于缺少核心技术与定价权,大多数代工厂商在产业链中议价能力不强,盈利能力不高,但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逐年走高,化妆品品牌商经营压力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品牌商将化妆品生产环节交由专业代工厂商完成,代工厂商经营稳定性有所增强;知名代工厂商包括科丝美诗集团、韩国科玛集团、诺斯贝尔、芭薇股份等。
②中游:化妆品品牌商
化妆品产业链中游为品牌商,盈利能力最强。品牌商主导化妆品流转过程中的推广、营销环节,掌握化妆品定价权,且参与者众多,市场发展相对成熟。国际知名品牌包括欧莱雅、宝洁、联合利华、雅诗兰黛等,国内知名品牌包括贝泰妮、珀莱雅、百雀羚、丸美、上海家化等。
③下游:渠道商及最终消费者
化妆品产业链下游商品流通渠道由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构成,最终销售至用户端消费者。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商行业趋于稳定,线上渠道模式逐渐多元化。线下渠道布局主要依赖数目庞大、分布广泛的代理商和零售终端,以经销为主、直营为辅的模式开展。近年来线上渠道销售占比不断提升,2023 年占比约为 50%,是品牌商布局的主要渠道。目前,国内消费者的化妆品消费习惯不断趋于成熟与专业,更加关注产品的具体成分与功效。
2、细分行业发展概况
(1)化妆品行业发展概况
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利用石油化工行业的优势率先开始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发展现代化妆品制造业,确立了稳固的市场优势,形成了欧莱雅、联合利华、宝洁、雅诗兰黛、资生堂等公司占据主流地位的市场格局。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形象与颜值的时代,化妆品作为一种日用消费品,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刚性需求。
Euromonitor 数据显示,2015 年至 2024 年间全球化妆品市场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伴随一定的波动性。2020 年受到经济下行影响,全球化妆品市场规模收缩,市场增长率为-4%,但总体市场规模仍然保持在 4,500 亿美元以上,超过 2017 年同期市场规模。2021年至 2024 年,全球化妆品市场规模快速回升,2024 年全球化妆品市场规模达到 5,503亿美元,为近十年最大值。作为化妆品新兴市场,中国化妆品市场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根据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发布的信息,中国化妆品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国别市场。Euromonitor 数据显示,我国化妆品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2,972 亿元增长到了 2024 年的 4,924 亿元,占据全球近 13%的市场份额,复合增长率达 5.77%。
2021 年下半年起我国化妆品行业增速放缓,在 2022 年和 2024 年出现负增长的情形。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近三年我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相对稳定,未出现快速复苏的情形,但我国仍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化妆品市场,市场规模较大,预计在未来五年将会持续位于全球化妆品行业前列。根据 Euromonitor 预计,2029 年我国化妆品市场空间可达 5,630 亿元。
(2)化妆品原料行业发展概况
①化妆品原料
受益于下游化妆品行业的稳定增长,化妆品原料行业近几年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化妆品原料行业独立市场研究报告》,全球化妆品原料市场规模由 2019 年的 885.60 亿美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1,142.4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5.2%,预计 2025 年至 2029 年将以 8.2%的增速持续增长,2029 年达到 1,694.30 亿美元。
中国化妆品原料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1,147.8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603.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6.9%,预计在 2025 年至 2029 年以 9.9%的增速持续增长,2029 年达到2,561.80 亿元。
化妆品原料种类繁多,不同用途的原料生产技术差异较大,因此整体集中度不高。国际上,既有巴斯夫等依靠庞大的生产规模、丰富的技术储备实现多类型化妆品原料的全面覆盖的大型化工企业,也有德之馨、帝斯曼等依靠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稳定的客户资源而专注于特定原料领域的化工企业,还有少量大型知名化妆品品牌拥有独立原料生产工厂,如欧莱雅下属的原料开发和生产企业 Novéal。
国际化妆品原料公司主要面向国际化妆品企业和国内高端化妆品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较高。国内化妆品原料公司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储备、生产工艺、经营管理、客户资源等方面均存在不足,整体水平落后于国外。
目前国内的化妆品原料行业以产品单一、生产批量较小的小型化工企业为主,主要面向国内中低端化妆品生产企业。近年来,随着研发水平提升、生产经验积累,以维琪科技为代表的部分国内化妆品原料企业开始凭借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和全面服务逐步进入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的采购体系,带动了国内化妆品原料行业的发展。
②化妆品活性原料
消费者对化妆品、尤其是对护肤品功效的追求持续升级,从基础保湿转向抗衰老、紧致、修护等专业化需求,从而对化妆品及其活性原料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一趋势为化妆品活性原料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也推动活性原料市场快速增长。
根据Euromonitor 数据,2015 年至 2024 年,国内化妆品活性原料市场的快速发展,多种活性原料年复合增长率普遍高于全球水平,尤其是化妆品活性肽原料,国内年复合增长率为59.37%,达到全球增长率的 2 倍以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全球范围,化妆品活性肽原料的增速均远超其他活性原料。
A、多肽的特性顺应化妆品行业功效护肤趋势,近年来多肽活性原料市场迎来蓬勃发展
多肽是涉及生物体内各种细胞功能的活性物质,广泛参与并调节体内各系统、器官和细胞功能活动。在化妆品原料领域,多肽作为一类活性成分,在皮肤组织细胞增殖、胶原蛋白合成与分泌、组织修复与再生等多种皮肤生长、修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功效护肤理念日益升级,消费者对于具有抗衰老、修护、美白等功效的中高端化妆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多肽凭借其明确的生物机制和温和的特性,正成为功效护肤市场的明星成分之一,近年来市场需求明显扩大。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化妆品原料行业独立市场研究报告》,全球化妆品多肽原料市场规模由 2019 年的 8.7 亿美元增至 2024 年的 15.4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12.1%,预计 2025 年达到 17.6 亿美元,到 2029 年达到 30.8 亿美元。
中国化妆品多肽原料市场规模由 2019 年的 11.2 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21.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4.1%,预计 2025 年达到 24.9 亿元,到 2029 年达到 46.7 亿元。
B、活性肽逐步成为品牌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抓手,中国原料品牌的技术竞争力逐步显现
近年来,化妆品活性肽原料在众多品牌中得到广泛应用,也推动了消费者对其关注度和认知度不断提升,国内外知名化妆品品牌相继推出含有活性肽的热门产品。
目前,活性肽在抗衰领域的渗透率仍低于其他主流抗衰成分,但不同于 A 醇、玻色因等品类单一的主流抗衰成分,活性肽的物质特性决定了其具有可被持续开发为新原料的潜力。通过改变组成肽链的氨基酸数量、种类、或空间结构,以及结合仿生、序列优化、结构修饰、复配等技术挖掘创新,理论上可以研发出种类和功效繁多的创新结构活性肽。
活性肽这一特点不仅适配化妆品活性原料层出不穷、迭代迅速的行业发展现状,可以满足消费者对新原料及其更优质功效的需求与期待,还契合当下越来越多的品牌商追求“独占”专属活性成分的趋势。
在 2019 年往前 20 年期间,Croda、Lubrizol 和 ProCyte 等公司持续为全球化妆品行业开发多款经典活性肽原料,其中很多原料仍是目前市场主流。近五年来,随着化妆品新规放开了国内原料创新的限制,以维琪科技为代表的中国原料品牌逐步显露了在多肽创新研发领域的技术竞争力,陆续开发了多种结构创新多肽原料,且已经获得市场认可,成为国际及国内知名品牌核心单品的核心功效成分。
④植物提取原料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环保意识的提升,天然植物提取物原料很好地迎合了天然健康的护肤理念,特别是国内化妆品市场对“草本护肤”“中医药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文化认同;同时,现代提取技术(如超临界萃取技术等)的进步推动高附加值成分商业化,化妆品植物提取物原料行业引来蓬勃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化妆品原料行业独立市场研究报告》,全球化妆品植物提取物原料市场规模由 2019 年的 99.8 亿美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133.6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6.0%,并预计在 2029 年达到 172.1 亿美元。
中国化妆品植物提取物原料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204.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7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6.5%,并预计在 2029 年达到 396.5 亿元。
(3)化妆品代工行业发展概况
化妆品生产通常可分为自主生产和代工生产两种模式。代工生产即由制造方负责生产、提供人力及场地,代工服务的采购方负责成品销售的生产方式。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第一批本土洗护用品代工企业设立;2000 年以后,本土护肤品代工企业迎来蓬勃发展期;近年来,本土彩妆代工企业逐渐增多。根据国家药监局统计数据,2015-2023年,我国化妆品生产企业数量整体保持上涨趋势,2015 年我国化妆品生产企业为 4542家,2023 年已增长至 5722 家。
化妆品代工行业主要存在 OEM、ODM、OBM 三种生产模式,对代工厂的要求依次变高。OEM 模式指代工企业按照客户提出的产品设计方案进行生产,客户享有知识产权,代工企业不参与产品研发,也不向第三方提供采用该设计的产品。
ODM 模式指代工企业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自行选定供应商、制定生产计划和生产工艺,进行批量生产,客户在产品成型后统一买走,在此模式下,代工厂具有核心研发与生产能力,国际头部的化妆品代工企业多为 ODM 模式,即“贴牌生产”。
近年来,OBM 模式也逐渐兴起,即代工厂建立自有品牌,自主进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同时直接参与经营市场,这一模式要求代工厂具有一定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能力。目前,我国化妆品生产环节已经出现一批初具规模的代工企业,如面膜加工领域的诺斯贝尔,护肤品加工领域的芭薇股份、栋方股份,洗护产品加工领域的伊斯佳、澳宝,彩妆加工领域的上海臻臣、珠海神采等。根据灼识咨询统计数据,2017-2021 年我国化妆品代工行业规模由 214.1 亿元增长至 394.2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6.49%。
随着新锐化妆品牌产品放量,此类品牌商需要依托化妆品代工厂生产线进行大规模快速生产,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拉动我国化妆品代工行业市场规模的扩大。灼识咨询预计,2022-2025 年我国化妆品代工行业规模有望从 434.1 亿元增长至 622.9 亿元,实现 12.7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