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新闻

2025年化妆品行业产业链格局、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5-07-04

1、行业发展概况

(1)化妆品定义及其分类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定义,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由于化妆品的使用范围较广,产品品类丰富,因此化妆品具有多种分类方法。从不同功能的角度出发,行业内通常将化妆品分成护肤品、洗护用品、彩妆品、香水及其他类别。根据《中国化妆品蓝皮书(2024)》的数据推算,2023 年,中国化妆品市场中,护肤品占比为 60.50%、彩妆为 21.30%、洗护品为 15.00%,香水和其他为 3.20%,可见,护肤品、彩妆及洗护品为我国化妆品消费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

(2)行业产业链情况

化妆品产业链上游由原料企业、包装材料制造商构成,其中原料企业包括全球品牌如巴斯夫BASF、德之馨 Symrise 等;国内品牌包括华熙生物、科思股份、湃肽生物、珈凯生物、维琪生物等,包装材料制造商有合兴包装、锦盛新材、上海艾录、柏星龙、力合科创、紫江企业、中荣股份等;代工生产企业(ODM/OEM)有科丝美诗、韩国科玛、诺斯贝尔、莹特丽、芭薇股份等。

中游为化妆品品牌商,国际品牌有欧莱雅、雅诗兰黛、联合利华、SK-II、资生堂等,本土品牌则以珀莱雅、贝泰妮、福瑞达、水羊股份、华熙生物、巨子生物、自然堂、丸美、林清轩、相宜本草、百雀羚等为代表。

下游主要为销售渠道,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大渠道,线下渠道可细分为百货渠道、商超专柜、门店渠道等,线上则有淘宝天猫、抖音、京东、快手、小红书等。

(3)行业发展状况

从化妆品发展历史来看,全球范围内,化妆品的应用具有久远的历史。中国是全球最早使用化妆品的地区之一,《神农本草经》记载了一百余种具有美容功效的中药,《中华古今注》中有记载:“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北魏《齐民要术》记载了制作香粉的方法等,唐代《外台秘要》中记载的唇脂配方已具备现代化妆品雏形。

19 世纪末,化学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化妆品产业的商业化和规模化,合成染料和香料的出现使化妆品更加多样化和普及。20 世纪初,化妆品在西方社会被普遍应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对于修饰外表的需求不断提升,为化妆品行业发展带来持续动力,同时广告宣传等营销手段也在推动化妆品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①全球化妆品市场规模

近年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化妆品的销售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消费者购买化妆品更加便捷,让全球化妆品市场得以快速增长。根据中国日用化学工业信息中心发布的《化妆品原料行业发展情况分析》的数据,2024 年全球美妆及个护市场规模达到 6,430 亿美元,并将持续保持增长,预计在 2030 年达到 7,878 亿美元。

②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

作为化妆品新兴市场,中国化妆品消费处于不断增长阶段。近年来,随着电商平台、社媒渠道以及直播渠道等销售方式的发展,以及绿色天然功效化妆品受到市场追捧,有效助力了化妆品行业的消费规模以及化妆品消费渗透率的不断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化妆品零售销售规模(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从2017年的2,514亿元增至2024年的4,357亿元,复合增长率达8.17%。由于目前中国消费者人均化妆品消费额显著低于欧美地区,根据《化妆品原料行业发展情况分析》,2022 年中国化妆品人均消费额为 55.9 美元,而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的化妆品人均消费额约为235 至 335 美元,若以此对标,中国的化妆品人均消费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增长可期,预计未来 5 年化妆品零售销售规模保持每年 8%比例增长,将于 2030 年达到 6,914 亿元。

③中国护肤品市场规模

长期以来,基于护肤品的功效以及国内外护肤品品牌对消费市场持续投入和培育,使护肤品成为必选化妆消费品,稳居市场主导地位,在化妆品市场上占比已逾六成。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升、审美意识以及悦己意识增强等因素的驱动下,护肤市场将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根据《化妆品原料行业发展情况分析》的数据,2023 年中国护肤市场规模为 2,818 亿元,预计到 2028 年中国护肤品市场规模将达到 3,525 亿元,2023 至 2028 年复合增长率为 4.58%。

④中国化妆品进出口情况

一方面,2022 年中国化妆品品牌销售占比为 47.40%,2023 年中国化妆品品牌首次以 52.22%的市场份额超过外资品牌,成为中国化妆品市场的主力,2024 年,国产化妆品品牌的市场占比进一步提高,已达到 55.2%,保持了不断提升的趋势;

另一方面,随着国产化妆品的功效和品质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也日益提高,从行业进出口数据来看,根据《化妆品原料行业发展情况分析》引用的海关总署的数据,我国化妆品进口规模在 2020 年及以前保持稳定增长,2021 年后,国货品牌的崛起开始冲击海外品牌的市场份额,化妆品进口规模出现下滑,2024 年,我国化妆品类商品贸易进口总额为 163.3 亿美元,化妆品进口规模缩减态势明显。与此同时,2024 年我国化妆品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同比增长 10.8%,出口总额为 72.0 亿美元,四年间化妆品出口规模的复合增长率为 14.16%,体现出我国化妆品正朝着国际化持续迈进。

⑤我国化妆品行业发展趋势

A.收入增长因素推动化妆品市场整体需求增长

近年来,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增长趋势,居民的消费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化妆品作为典型的快消品,其市场规模将受益于可支配收入的提升而不断扩大。

随着年轻消费者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化妆品市场将处于个性化消费提升阶段。消费群体审美认知不断升级、产业链渠道实现数字化转型等多重因素都对化妆品的市场需求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

B.功效型化妆品成为市场热点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于 2024 年 5 月发布的《2024 年中国化妆品市场功效宣称调研报告》,年轻消费群体护肤品消费习惯不断改变,细分产品功效、成分、包装等成为关注焦点,对国货品牌功效护肤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消费者购买护肤品时呈现关注功效新趋势,“成分”科学护肤需求不断增强,功效护肤观念深入人心,消费者更加追求独特性、性价比,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功效护肤”理念,72%消费者认为化妆品功效非常重要,65%消费者在选择化妆品时重视功效数据验证。

与此同时,化妆品安全性成为消费者购买化妆品的重要考虑因素,绿色、有机、天然、环保是保证产品安全的重要条件;医学护肤理念兴起,草本原料、透明质酸、胶原蛋白、活性肽等概念产品无论在线上电商,还是线下实体店的热度及销量均十分可观。因此,绿色、有效、安全的功效型护肤品将持续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追捧。

C.国产化妆品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一方面,近年来,在“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的背景下,国产化妆品品牌凭借国潮东风,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引领了国风化妆品消费潮流,消费者基于对民族品牌的自豪感和文化的高度认同,往往将国货品牌作为首选;另一方面,由于国产化妆品功效原料以及化妆品品质的持续提升,国产化妆品已经能够满足老中青各年龄段消费者的皮肤护理需求;

此外,国产化妆品品牌不断升级创新,新锐化妆品品牌通过提升销售模式以及准确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叠加精准营销因素,快速打开市场;部分知名老字号化妆品品牌,通过注入新内涵,再度焕发活力,更是赢得了各类消费者群体的认可。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 年中国化妆品市场功效宣称调研报告》,近年来国货品牌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注重创新,严格把控产品品质,生产出成分更安全、配方更科学、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对不同群体消费者的吸引力都在提升。消费者对国货品牌消费信心不断增强,越来越倾向于购买国货,2024 年,国产化妆品品牌的市场占比进一步提高,已达到 55.2%。

D.中国特色植物资源成分化妆品迎来快速增长

近年来,中国特色植物资源成分化妆品的热度不断提升印证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巨大优势。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以中国特色植物资源成分作为基础原料,经过生物技术进行提取或发酵等加工过程获得功效成分,对于不同皮肤护理需求提供因人制宜的调理和循序渐进的养护。

2023 年 11 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化妆品新原料鼓励创新和规范管理有关事宜的公告》,鼓励结合我国传统优势项目和特色植物资源开发化妆品新原料,支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化妆品原料研究创新。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护肤功效的不断体现,中国特色植物资源成分护肤理念也日趋成熟,市场的认可度与日俱增。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