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波材料(Wave-Absorbing Materials)是一类能够有效吸收、衰减或转换电磁波(如雷达波、微波、红外线等)的功能性材料,广泛应用于隐身技术、电子对抗、电磁屏蔽、5G通信等领域。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材料的介电损耗、磁损耗或阻抗匹配机制,将入射电磁波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耗散掉。
随着电子产品不断朝着多功能化、小型化和高度集成化发展,其内部的热量积聚问题和电磁干扰问题日趋严重。目前各厂家主要通过在高分子材料中混合加入导热粉体材料和吸波粉体材料,获得导热吸波粉体材料。
导热吸波粉体材料的研发难度一方面在于导热粉体、吸波粉体与高分子材料相容性差,大量填充容易损害高分子材料的机械性能;另一方面在于高分子材料中功能填料添加存在最大限度,导热粉体和吸波粉体的添加会使产品的导热性能和吸波性能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况,难以实现两种性能的协同提升。
基于市场的大量需求和产品的研发难度,高效吸收电磁波并具有高热导率的吸波材料市场前景广阔。根据新材料在线、QY Research 及 BBC Research 的数据预测,2022-2028 年的 CAGR为 9.2%,意味着 2028 年全球电磁屏蔽材料市场规模将较 2021 年增加 85.9%。
2、吸波材料下游应用行业及发展状况
吸波材料下游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5G 通信、消费电子、光伏储能等应用领域。
(1)新能源汽车行业
新能源汽车内需及出口的不断增长提高了对导热粉体的需求量,其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导热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能源汽车在运行过程中会带来较多热量,需要有效的热管理方式控制其温升。而导热材料凭借高导热、低热阻、轻量化等优势,协助电源和电机控制器系统、IGBT、逆变器系统、充电器和电源等热管理实现快速散热,成为动力电池生产过程广泛使用的安全辅助材料。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吸波材料市场规模约为 23.1 亿元,并预计到 2029 年达到 50.6 亿元,2025-2029 年预计复合年增长率为 15.00%。
(2)5G 通信
近年来,国内 5G 通信赋能垂直行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基石。5G 基站建设不断推进,带动导热粉体行业规模迅速上升。在 5G 基站建设高峰期后,市场规模小幅回落。但随着 5G 网络覆盖范围扩大、信号传输能力增强,功耗增加,增加了对导热粉体的需求,且后续随着 5.5G、6G 技术的推广,预计导热粉体行业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市场规模。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29 中国 5G 通信领域吸波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 8.00 亿元。未来终端产品更新换代以及更加成熟的场景应用将带来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
(3)消费电子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消费电子产品制造水平提高和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等因素的驱动下,消费电子行业呈现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AR/VR 等产品内电子元器件的粘接和封装对导热材料的导热系数要求逐步升高,消费电子产品庞大的出货量为导热材料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24 年中国消费电子领域吸波材料市场规模约为 25.3 亿元,并预计到 2029 年达到 35.00 亿元,2025-2029 年预计复合年增长率为 7.40%。
(4)光伏
储能随着全球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叠加光伏技术的进步,如 N 型电池片的普及,其对高性能导热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而导热材料在光伏领域主要应用在光伏电池背板材料、光伏电池用导热胶黏剂、光伏组件封装材料等。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2024 年中国光伏储能领域吸波材料市场规模约为 3.32 亿元,并预计到 2029 年达到 5.65 亿元,2025-2029 年预计复合年增长率为 8.4%。
3、吸波材料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电磁屏蔽材料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市场竞争格局。国外大型电磁屏蔽材料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产品范围较广,电磁屏蔽材料通常仅为其主营业务的一部分。国内企业起步较晚,在产品种类、应用领域范围、终端客户群体上与国外企业存在一定差异。全球市场领先生产商包括美国 ARC、美国 3M、美国杜邦、德国汉高、日本 TDK、日本 NEC 等,我国市场包括飞荣达、金戈新材、鸿富诚等。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