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铜箔的生产良率和成本基本具备量产条件。目前复合铜箔的原材料成本约为1.25元/㎡,仅相当于传统 6μm 铜箔原材料成本的 1/3。若铜价持续上涨,复合铜箔的原材料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而制备成本因设备投资和良率问题高于传统铜箔。但复合铜箔两步法的综合生产成本已经趋于传统铜箔的水平。
根据鑫椤资讯,目前头部厂商的复合集流体良率在 80%左右。也有部分头部企业表示 6μm 复合铜箔量产良率可达95%以上。当良率达到 95%以上时,复合铜箔将比传统铜箔降本 20%-30%。未来随着设备国产化和良率提升,复合铜箔的生产成本将进一步下降。成本优势显现将为复合铜箔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动力电池安全“新国标”为复合集流体带来发展新契机。2025 年4 月,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执行。本次修订内容主要有:
①修订热扩散测试,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技术要求从此前的“着火、爆炸前5 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调整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②新增底部撞击测试,技术要求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③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300 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顶层设计提高电池安全标准要求将为复合集流体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加速导入带来新契机。
复合铜箔发展获国家政策支持,有望加速产业化进程。2025 年1 月,工信部等十一部门发布《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 年)》,明确将复合铜箔列为重点支持方向,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规模化应用。复合铜箔已被纳入国家新材料扶持目录,国家政策的支持有望加速其产业化进程。
2、头部企业量产突破
在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近年来企业加速布局复合铜箔业务,已有多家复合铜箔厂商陆续获得电池厂商的批量订单,实现商业化突破,下游客户尤其是在固态电池领域获得验证将推动复合铜箔加速步入市场开拓和量产阶段。部分企业在复合集流体的布局情况如下
(1)材料
双星新材 PET 基膜龙头,实现“基膜-磁控溅射-水电镀”全产业链覆盖,已实现商业化突破。
东材科技 聚焦 PP 基复合铜箔,处于小批量试产和客户送样验证阶段。
(2)设备
东威科技 水电镀设备龙头,截至 2025 年 5 月复合铜箔设备实现收入超 6 亿元,新增订单近2000 万元。
骄成超声 复合集流体超声波滚焊设备龙头,焊接速度全球领先,深度绑定锂电池龙头厂商。
先导智能 已推出 PVD 镀膜、水电镀等复合集流体创新制造方案,相关设备已获得客户订单。
三孚新科 与欧洲半固态电池制造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配套 5GWh 半固态电池用复合铜箔。
(3)制造
宁德时代参股复合铜箔头部企业金美新材料,与负极龙头璞泰来建立长期合作,复合集流体已实现规模化应用。
重庆金美 国内复合集流体龙头,材料产品已实现商品化应用并进入量产阶段,产业化进度领先。璞泰来 2023 年与宁德时代就复合铜箔业务建立长期合作,合作协议有效期至2029 年。
英联股份已建成 5 条复合铝箔生产线和 5 条复合铜箔生产线。子公司江苏英联拟建设10 条复合铝箔和134 条复合铜箔生产线,年产能目标 1 亿㎡复合铝箔、5 亿㎡复合铜箔。
嘉元科技通过开发耐高温、耐腐蚀、高比表面积铜箔、微孔铜箔、合金铜箔等全技术矩阵新型负极集流体产品,满足固态电池不同技术路线所需。
德福科技目前为半/全固态电池提供的负极集流体解决方案,有雾化铜箔、微孔铜箔、镀镍铜箔等,以上产品均已实现批量供货。
诺德股份 复合铝箔已迈入小批量生产阶段,复合铜箔也形成小试线。
资料来源:电池中国,高工锂电,同花顺,锂电网,格隆汇,我的电池网,东威科技公告,东莞证券研究所,思瀚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对电池的性能和成本要求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加速。复合铜箔作为一种新型集流体材料,在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提高能量密度和延长循环寿命等方面优势凸显。
伴随着核心生产设备国产化突破和技术进步,铜价持续上行、固态电池发展以及动力电池安全新国标出台等多因素共同推动复合铜箔加速导入电池厂商。从良率和生产成本的角度复合铜箔已基本具备量产条件,未来随着设备国产化和工艺优化,成本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产业化有望提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