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新闻

安徽家电多重区位优势聚集,产业引进推动要素积累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5-08-07

十四五期间智能化趋势下以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内生增长逐步成为安徽省家电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但是多年来通过产业引进实现的要素积累也无疑为新材料、新技术的落地奠定了良好的应用基础。强大的产业承接能力离不开国家和安徽省的政策支持、安徽省对于龙头企业的强力招引,以及在区位、资源等环境条件以及人才、平台等创新要素方面的优势。目前安徽省产业基础雄厚,大家电龙头汇聚,产业集群梯次分布,“双招双引”路径清晰,为产业向创新驱动转型做好了准备。

1、背靠长三角广阔腹地,中部生产要素强省打造产业引进样板

安徽省承东启西,链接全国,紧邻长三角及胶东地区家电销售大省,区位优势明显。大家电产品属于刚需品类,终端消费者在全国均有分布,其中长三角及胶东地区为家电销售大省。安徽省位于中国中东部,地处长三角和中西部的交汇点,既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腹地,又是中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的前沿,2006 年安徽省及周边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省份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金额已占据全国近 40%份额。因此安徽省在家电产品的全国供应链中占据天然的优势地位。

集装箱运输网络通江达海,保障家电供应链,助力“皖货出省”。家电尤其是大家电具有产品数量规模大、生产、销售总值巨大的特点,因而家电物流在产业链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实现家电产业价值流顺畅流动的基本保障。2019 年安徽省成功构建“一核两翼”集装箱运输体系,先后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等单位形成合作,共同打造以芜湖至上海洋山联盟直达航线为核心,省内水上穿梭巴士“合芜小支线”、“皖江小支线”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全省集装箱运输格局;

2020 年,芜湖-上海宜东港航巴士内贸直达航线,芜湖-上海外高桥“点到点”外贸直达航线正式开通,实现了芜湖至上海“点到点”直达航线上海港所有集装箱港区“全覆盖”;2023年引江济淮江淮沟通段通航后,长江淮河牵手,形成纵贯皖豫苏三省、平行于京杭运河的第二条南北向水运大动脉。截至 2024 年 9 月,安徽开通集装箱航线 64 条,基本形成“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通江达海、高效便捷的立体化运输网络为家电“皖货出省”提供基本保障。

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加力“皖货出海”。对于大家电出口而言,铁路运输因其成本效益、时效性、政府政策支持以及运输网络的发展,成为重要选择之一。尤其是在近年来海运成本飙升的背景下,铁路运输的优势更加凸显。安徽省中欧班列(合肥)自2014 年起开行,至 2024 年底已累计开行近 4600 列,货值、货重、满载率、回程占比等开行质量位居全国班列前列。目前安徽省已建立起以合肥国际内陆港为核心的国际陆路运输网络,通达 20 个国家、156 个国际站点城市,辐射欧洲、俄罗斯、中西亚各国的国际物流干线通道。

在此基础上,中欧班列(合肥)为本土企业客户提供到欧洲、中西亚、东南亚的“门到门”国际联运定制化联运服务,为美的、美菱、TCL等白色家电企业提供定制精品班列服务。2025 年 3 月 25 日,芜湖首趟中欧、中亚班列正式开行,未来安徽及周边区域与亚欧大陆各国的经贸往来有望进一步提速,为本土家电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注入强劲动能。

大家电原材料成本占比高达 80%,钢材、铜铝、塑料等大宗原料为核心。安徽省资源禀赋优异,“铜墙铁壁”积累深厚。大白电产品的核心原材料为钢材、铜铝和塑料。以珠海格力电器为例,其主营业务为空调产品的生产销售,2023-2024 年原材料成本均稳定在 86%上下,以新宝股份为例,其主营业务为小家电代工,原材料成本占比稳定在 75%上下。

2024 年安徽省三大家电上市公司雪祺电气/惠而浦/长虹美菱家电制造业务直接材料成本占比分别为 82.53%/83.13%/91.57%。相比浙江、广东等家电大省,安徽资源型省份的禀赋更为凸显,具备丰富的铜、铁矿产资源以及以铜陵、马鞍山为核心的完善产业集群。2024年安徽省粗钢/铜材产量约占据全国产量的4%/7%,拥有马钢股份和铜陵有色两家头部材料及有色上市公司。

以马鞍山为核心的钢铁产业链:位于马鞍山东南的南山矿是华东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冶金露天矿山、马钢优质铁精矿生产基地;年采选铁矿石 800 万吨,年产铁精矿280 万吨左右、固废综合利用 1000 万吨。马钢是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前身系成立于 1953 年的马鞍山铁厂。目前已经形成了生铁/粗钢/钢材 2000 万吨配套生产规模,拥有世界先进的冷热轧薄板生产线,为轻工、家电类产品的供给提供有效保障。

以铜陵为核心的铜产业链: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 3500 余年。现已探明的铜官山、狮子山、大团山、冬瓜山、凤凰山、新桥、贵池、安庆、琅琊山、沙溪等一批大中型矿床合计铜储量 300 多万吨。铜陵铜基地建造早、起步快,系“一五”期间第一个年产万吨铜的基地。铜陵有色系国内头部阴极铜生产企业和铜箔生产企业,依托当地优质铜矿资源的储备构建起铜矿采选、铜冶炼及铜箔加工全产业链。2024 年,公司生产阴极铜 176.80 万吨,自产铜精矿含铜15.52 万吨,位居国内领先地位。

要素成本攀升,安徽省人才、平台等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带动产业发展。相比广东、山东、浙江三大家电大省,安徽省制造业平均工资过去长期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也因此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人力成本吸引了大量家电头部企业投资建厂形成规模产业集群。

近年来随要素成本逐渐攀升,人口红利减弱。安徽省一方面加快育才引智,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通过“115”产业创新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千人、万人计划等引进创新团队;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带高徒,培养、培育高技能人才和工匠人才,另一方面,中国家电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各大行业协会、联盟等与科研院为企业自主技术研发提供创新支持平台。

截至 2025 年 7 月,安徽省拥有合肥、滁州 2 个家电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家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合肥)中心、中国家电研究院滁州分院等 2 个国家级平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7 家、省级41 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7 家、省级 65 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3 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 14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 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1 家,共同构筑起产业创新的“四梁八柱”。

2、顶层设计做深做细,“双招双引”强力赋能,优质项目带动产业集聚

央地合力,顶层设计助安徽承接家电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实施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2004 年国务院发布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安徽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2005-2008 年,皖江九市利用省外境内资金年均增长达 65%,2008 年达到了 2163.9 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的资金占 55%,皖江城市带成为与长三角联系最为密切、承接产业转移较多的区域之一。

基于此,2010 年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安徽省与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强化。2010-2019 年皖江示范区 GDP 年均复合增速超 12%。

长三角一体格局形成,安徽省把握机遇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把“最大红利”转化为家电业发展的强劲动能。作为国内强劲活跃的经济增长带,长三角区域虽然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但2024年GDP总量达33.2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24.58%。在家电产业中,长三角作为与珠三角、黄海湾并称的三大家电产业集群地之一,地位也尤其明显。

2019 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围绕包括“智能家电”在内的 10 大领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建设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规划。目前上海依托国际化大都市地位吸引了众多跨国家电公司,并引领着家电消费趋势。江苏苏州的环境清洁产业以及浙江慈溪的小家电产业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集群。安徽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通过推动一体化合作事项落地,把“最大红利”转化为家电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安徽省自 2006 年起将家电确定为主导产业,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继 2005 年国务院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 年安徽省“十一五”重点推进以合肥、芜湖、滁州为主的家电产业集群,一跃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胶东半岛之后全国家电制造业第四增长极,产业规模突破 200 亿元。

2012 年安徽省《关于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建成全国最大的智能家电制造基地,2016 年《中国制造 2025安徽篇》将智能家电列入十二个重点突破的高端制造业领域,2021 年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将智能家电产业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并出台“双招双引”实施方案,系统推进智能家电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一体招引和布局。2024 年安徽省印发《安徽省加快推进智能家电(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 年)》,推动“大家电做强、小家电做大、智能家居做优、配套体系做全”,推动智能家电(居)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先发布局聚焦龙头项目“招大引强”,以龙头企业为引擎带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打造“13+1000”的“龙头+配套”产业体系。早在 1997 年芜湖经开区招商专班就通过深度对接服务以及配套企业招引促成美的在芜湖首个项目与经开区签约,通过多年的长跑式服务打造产业引进样板。在地方政府招商的强力赋能下目前省内已形成了海尔、美的、格力、长虹美菱、TCL、扬子、博西华、惠而浦、荣事达、康佳、奥克斯、创维、尊贵等十三大龙头企业带动近千家配套企业的“13+1000”“龙头+配套”产业体系。头部“链主”的大规模招引助力安徽省家电产业迅速完成了工业积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优势。

(1)美的:扎根芜湖经开区,成立家用空调、机电、厨热、厨电等板块 16 家子公司,总投资超 200 亿元。以芜湖经开区招引美的为例,1997 年美的集团推广事业部制改造,在长江沿岸或中部地区建设新生产基地。芜湖经开区第一时间与美的集团取得联系,成立以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精准服务,积极推动美的收购已具备成熟的空调生产线的丽光空调厂,促成快速投产,同时赴广东、浙江招引配套企业,同年招引空调配套企业 7 家,完善空调生产供应链。1997 年,美的在芜湖首个项目与经开区签约,次年实现当年注册、当年投产、当年盈利。1998 年至 2003 年,美的芜湖公司总产值由 1 亿元猛增到 40 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 60%。

2010 年,芜湖经开区与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洽谈,成功引进美的空调压缩机生产线项目,6 家核心配套企业随主机厂共同落户,系安徽省首个工业项目主机厂与协同配套企业共同落户的项目。2021 年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美的集团签署总投资 50 亿元的厨热智能家电产业园项目,生产美的 70%的厨电产品。2023 年,美的芜湖公司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占美的集团超 25%。

龙头扎根叠加配套招引,产业体系聚沙成塔。在芜湖经开区发展的 27 年时间里,美的集团先后十余次增资,成立了家用空调、机电、厨热、厨电等板块 16 家子公司,总投资超 200 亿元,不断提高产品种类和能级,打造高端品牌 COLMO,布局家庭中央空调、洗碗机等高端产品,设立研发中心、订单中心、销售中心、直播基地等新业态。依托美的龙头企业带动引领,芜湖经开区通过全产业链招商,完善产业结构,先后招引电子、阀门、注塑、钣金、铜管等配套企业,如三花自控、盾安阀门、精艺金属、建业电器等,从“一枝独秀”发展成“满园芬芳”。1998 年至 2023 年,美的芜湖公司总产值由 1 亿元猛增到超 400 亿元,年均增速超 60%,2013-2023 年实现税收 261.8 亿元;经开区智能家电产业也从 1 个制冷项目发展至 300 多家企业,规上企业 49 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 22 家,实现产值突破 550 亿元。

(2)海尔:收购黄山电视机厂入驻合肥经开区,打造除青岛本部以外最大的生产基地。1997 年底,合肥市无偿将破产重整为黄山电子有限公司的原无线电二厂转让给海尔集团,海尔扎根合肥经开区,进军黑色家电市场。重组第一年,彩电产量从 5 万台增至 40 万台。2000 年 3 月,合肥海尔工业园区开工建设,当年即投产;2006 年追加投资 10 亿元扩建二期及物流配套园建设电子元器件、接插件、线束等家电配套零部件生产及物流体系。

目前合肥海尔工业园系海尔集团除青岛本部以外最大的生产基地,包括南园区、北园区和创新园区三个子园区,合计占地 1800 余亩。主导产品有洗衣机、空调、冰箱等。2022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284 亿元、营业总收入 405.6亿元。

(3)格力: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城布局,出海、智能化稳步推进。2006 年合肥市成功招引格力电器投资建设继珠海、重庆之后的第三大空调生产基地—合肥格力工业园,先后建设有家用空调一期、家用空调二期、商用空调及生活区工程项目,总投资约 44 亿元。2011 年格力在芜湖成立全资子公司,规划用于出口产品生产,空调设计年产能达 800 万台套,出口产品自主品牌占据海外销售总量 40%左右。2018 年格力收购专注于冷鲜存储科技创新、冷链设备的合肥晶弘电器有限公司,加码冰箱产线。2021 年投资 60 亿元建设马鞍山经开区的格力(马鞍山)智能产业园项目,重点围绕格力电工与智能家电、电机、装备等格力重点发展板块,打造智能制造基地。

(4)美菱:安徽省家电国民品牌,合作长虹完善家电产业链。90 年代以来美菱先后生产安徽省第一台自产冰箱、国内第一台大冷冻冰箱 181,销量领先全国,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5 年 11 月,合肥市政府与四川长虹、美菱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四川长虹成为美菱电器第一大股东,美菱从此驶入发展快车道。2006 年,美菱计划于合肥经开区建成年产 400 万台的亚洲单体产能最大的冰箱制造基地。2018 年,美菱斥资 10 亿元打造美菱洗衣机智能产业园,年产能突破 200 万台。2004-2024 年间长虹美菱由一家冰箱生产企业成为产品线涵盖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小家电等数十类产品的平台型企业,收入由 14.39 亿元跃升至 286.01 亿元,冰箱产品全球市占率居第九位。

(5)康佳:加码滁州,彩电、白电多点开花,落地项目资产规模约 150 亿元。1997年康佳集团与滁州市国资运营公司合资成立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2004 年建成长三角最大高清彩电生产基地。2007 年,一期投资 8000 万元的康佳第一座白电工业园在安徽滁州落成投产。2010 年公司在滁州投资 10 亿元新建白电工业园,并成立安徽康佳同创电器有限公司为白电事业部的经营主体。2013 年于滁州设立白电研发中心。2018 年,康佳斥资 60 亿元在滁州打造智能家电及装备产业园,目前已经发展为千万级智能家电制造基地。近 30 年来,康佳先后在以滁州为核心的安徽多市落地多个项目,涉及白电、彩电、半导体等多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核心主业,共 15 家企业,总资产规模 147.47 亿元。

(6)惠而浦:世界 500 强总部落地合肥。2015 年惠而浦收购合肥三洋荣事达。2016年,惠而浦中国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正式落户合肥,这是世界 500 强企业首次将全球研发中心设在合肥。公司旗下拥有惠而浦、三洋、帝度、荣事达四大品牌,业务遍及全球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以及厨房电器、生活电器等系列产品线。助力合肥家电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增强家电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合肥家电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让合肥从“家电制造之都”迈向“家电创新之都”,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中心。2025H1 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2.05 亿元左右,超 2024 年全年。

(7)博西家电:合资建厂深度布局滁州,打造全球生产基地。博西家电早在 1995年与滁州家电头部企业扬子集团合资成立博西扬制冷有限公司,后更名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系最早成立的中外家电合资企业之一。2015 年博西家电与滁州市签订战略合作,在滁州经开区建立家电产业园。目前博西家电在滁项目包括:冰箱工厂一、二期,具备 360 万台年生产力;总投资额为 7 亿元人民币,年产 200 万台在华首家洗碗机工厂;总投资规模达 16.9 亿元,年产 240 万台干衣机和洗衣机工厂等。

(8)京东方:携手合肥先发布局新型显示提升彩电产业链配套率,新型显示领域产业规模破千亿。合肥是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之一,在培育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中,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的上下游产业配套率达 60%-70%。由于九成以上的液晶屏依靠进口,彩电配套率仅有 30%。

2008 年,合肥与京东方“牵手”,支持京东方建设第6 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生产线,并先后在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了国内首条 TFT-LCD6 代线、首条采用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的 TFT-LCD8.5代线、全球首条第 10.5 代 TFT-LCD 生产线以及国内最大规模的 OGS 触摸屏生产线,累计投资超 1000 亿元。2024 年电视面板出货中,按出货量区分,京东方以 24%的市场份额占据第一。此外京东方在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显示器显示屏四大应用领域出货量均位列全球第一。

在龙头项目的影响和带动下,围绕京东方已集聚了 120 多家配套企业,产业集群产值每年大概 1700 亿元。以合肥为例合肥已集聚彩虹液晶、京东方、维信诺、视涯科技、全色光显、康宁、彩虹、欣奕华等一大批产业链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 150 家、从业人员近 4 万人,其中规上企业 60 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近 40 家,形成了涵盖上游装备、材料、器件,中游面板、模组以及下游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2024 年,合肥新型显示产业产值达 1235.35 亿元,同比增速 21.5%。

(9)TCL:深耕合肥二十余载,打造白电王国。TCL 家电(合肥)产业园是目前中国冰洗行业拥有领先数字化制造能力的大型冰箱洗衣机生产基地。自 1997 年创立以来,以合肥基地为核心引领数字化制造潮流。2013 年全新的合肥产业园奠基,目前拥有 9 条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及 5 家海外工厂,年产能规模达 800 万台,业务遍及全球 160 多个国家,年产值近 50 亿元。自与奥马电器进行深度整合以来,TCL 冰箱、洗衣机在供应链、技术、渠道上深度融合,加速全球化布局,已成为行业增速最快、成长力最强的品牌之一。

(10)创维电器:白电产业园落地滁州,打造长三角总部基地。2020 年创维智能家电产业园开园,总投资规模 50 亿元,计划产能 1000 万台智能家电产品,包括智能空调产品、智能彩电产品和智能小家电产品等。项目一期已全部竣工并投产,规划产能 300 万套空调。创维集团滁州智能家电产业园项目作为创维布局长三角发展、实施智能化战略的重要基地,努力把创维滁州基地建成长三角的总部基地,全力推动智能人居产业发展,力争三年实现年营收 100 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三年内计划实现年销售收入 100 亿元以上。

在龙头引领下安徽省聚集了大量家电配套供应商,部分零部件厂商凭借在细分领域的长期积累以及和头部链主客户的深度合作已成功上市。

(1)合肥高科:家用电器配件模块化服务商,深度绑定海尔,开拓新领域优化客户结构,2022 年上市北交所。合肥高科从事家用电器专用配件及模具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模块化服务商,经过多年发展构建了多元化的产品体系,包括金属结构件、家电装饰面板和金属模具等,广泛应用于冰箱、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等。2022 年公司成功上市北交所。

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11.98 亿元,同比增长 14.12%,归母净利润为 7624.43 万元,同比增长 22.06%,金属冲压件及家电装饰面板收入占比分别为 76%/14%。下游客户主要为海尔集团、京东方、美的集团等知名家电厂商或其配套厂商,其中海尔集团为第一大客户。公司深耕家电领域客户,2023 年新增艾欧史密斯、合肥美的洗衣机、创维电器、江苏双鹿智家科技、方太厨具等客户;同时积极拓展非家电领域客户,如安徽驰宇新材料、科大国创新能科技、合肥华翔汽车金属部件等,客户结构不断优化。

(2)万朗磁塑:冰箱门封为核心,全产业链优势凸显,2022 年上市主板,出海布局稳步推进。公司专注于家电部件制造,核心业务为冰箱门封,具备冰箱门封全产业链优势,长期服务于海尔、美的、海信、长虹美菱、TCL、格力以及三星、伊莱克斯、惠而浦、LG、松下、西门子、贝克欧、斐雪派克、夏普等国内外冰箱主机厂,产品类目不断扩充。

2024 年冰箱门封业务销售收入 11.86 亿元,收入占比 38.34%。洗衣机门封业务自 2022 年启动,已取得美的、美菱、TCL、海信等客户供应商资质,2024 年实现收入 2435.41 万元,同比增长 101.44%。公司拥有 14 年海外经营基础,实现了成熟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运营模式,截至 2024 年底已在泰国、越南、墨西哥、波兰、埃及、韩国、巴西、塞尔维亚、印尼、土耳其共 10 个国家拥有 15 家子分公司,海外布局稳步推进。

(3)科拜尔:专业从事功能性色母料和新型高分子改性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4 年上市北交所。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改性 PP、改性 ABS 和普通色母、功能色母等,在产品配方、工艺方面多年积累形成了独有的产品配方库。公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日用消费品及汽车零部件等领域,2024H1 家用电器产品销售收入占比 98%。公司主要客户包括四川长虹、美的集团、TCL、惠而浦、海信集团等知名企业。2023 年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 76.43%。其中,第一大客户四川长虹下属公司占比 39.76%。2024 年成功上市北交所。

省级及市级政策做深做细,助推制造大省转型制造强省。省级政策方面,2024 年《安徽省加快推进智能家电(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 年)》,明确提出推动“大家电做强、小家电做活、智能家居做大、配套产品做优”,加速推进安徽家电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构建世界级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到 2027 年力争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 5000 亿元,其中:小家电占比达 20%以上,智能家居占比达20%以上;家电产品外销占比提升至 20%以上,对产业规模、创新能力、数字化能力也均做出了明确的目标规划。

市级政策方面,以合肥为例,近年来连续出台多个针对智能家电的支持政策,涵盖多种促进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与奖励、支持性系统如物流和工业互联网的建设、技术标准的完善等。2020 年合肥市首次提出聚焦“芯屏汽合”与“集终生智”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其中“终”即包括智能家电在内的智能终端产业。目前合肥市、芜湖市、滁州市十四五规划中均提出大项目引导,突破关键技术,推进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

“双招双引”政策赋能,重点优质项目加速落地。2021 年安徽省正式出台《安徽省智能家电(居)产业“双招双引”实施方案》,对智能家居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发展路径等作出明确部署。2024 年,安徽智能家电(居)产业共招引项目 442 个、同比增长 17.9%,拟投资额 1266 亿元,其中 50 亿元以上项目4 个,项目数同比增长 33%。举办全省智能家电(居)产业基金推介等各类投融资对接活动,达成项目意向 10 余项;完成 6 支产业子基金组建,新增投资额 2.06 亿元。截至 2025 年 6 月,安徽智能家电(居)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共招引项目 1008 个,拟投资额 3360 亿元;近百个优秀人才团队、1000 余名专业人才落户安徽。

市场逻辑+资本力量+生态理念+平台思维,基金丛林引领产业链招引再上台阶。2022年安徽省印发《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组建方案》,计划出资 500 亿元组建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构建“1+16+N”基金体系,通过“引导基金—母基金—子基金”出资方式,逐层撬动社会化资本,形成规模不低于 2000 亿元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方案》明确下设主题基金群、功能基金群、天使基金群三大基金群,其中主题基金群围绕包括智能家电在内的十大新兴产业,以“一产业一基金”的模式,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撑。

2023 年安徽省正式成立智能家电(居)产业主题母基金,总规模 30 亿元。截至 2025 年 7 月,智能家电家居母基金已设立 9 只子基金,以近11 亿元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 29.72 亿元。根据整体规划,家电产业母子基金群将达到 108 亿元规模,主要投资于智能家电(居)产业链相关行业,包括智能家电、智能家居和智能安防、家庭娱乐、智能光感、家庭能源管理等全屋智能产业链及产品,以及智能语音及视觉识别等 AI 技术、物联网及云计算服务、智能家居芯片及传感器等元器件、通讯模块及智能控制器等中间体等。

财政金融联动,加力扩围“两新”政策。2024 年来安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省商务厅等多部门联合发力,各地财政针对个人消费者购买绿色智能家电,最高给予销售价格 20%的补贴,部分地区还携手金融机构,推出优惠利率、灵活分期的绿色智能家电消费金融产品。2024 年,安徽累计核销家电家居补贴 13.07 亿元,带动销售额82.25 亿元,以旧换新政策效应加快释放。

3、产业要素体系完善,供应链紧密配合

从产业链来看,安徽省经过多年深耕,在家电领域已拥有从上游原材料、压缩机、电机、电子元件等关键零部件到中游家电制造以及下游渠道销售全产业链,产业要素体系完善,省内零部件配套率超 60%。截至 2022 年 3 月,安徽省规模以上家电企业 223 户,智能家电(居)产业规上企业 57 家以上,从数量上来看仍以传统家电制造业企业数量较多。根据预警通查询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安徽省注册资本100 万以上,从事家电制造及批发零售的正常经营企业数量 7138 家。紧密配合的传统家电供应链体系为智能化升级以及新业态、新场景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游大宗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家电产业上游原材料包括大宗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一般占营业成本的 85%以上,大宗材料主要为铜材、钢材、铝材和塑料等,核心零部件包括压缩机、电机、芯片组件、电子元器件等。从省内布局来看,铜陵有色、马钢股份等背靠省内丰富金属资源为家电制造提供原材料,万朗磁塑、合肥高科、协诚股份、粤美金属等头部零部件供应商深度服务各大主机厂商,规模优势凸显。

以空调产业链为例,从价值链来看,大宗商品如铜、塑料、钢和铝等占比 40%左右,压缩机/电机两大核心零部件分别占比 30%/10%左右,电子器件 MCU、IPM 等,占比 8%左右。安徽在压缩机和电机方面均拥有多个头部核心配套厂商,压缩机领域代表企业包括安徽美芝、格力凌达、合肥万宝压缩机、芜湖欧宝压缩机等,空调电机领域代表企业包括威灵(芜湖)电机制造、荣事达三洋等。其中大部分厂商均为随格力、美的等头部链主落地的配套公司,链主配套的引入也带

以芜湖经开区与广东美芝合作为例,2010 年芜湖经开区与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洽谈,成功引进了美的空调压缩机生产线项目,随主机厂共同落户的还有 6 家核心配套企业。目前,芜湖已形成完善家用空调机制造产业链,从螺丝、线束、注塑、风叶、电机、五金到压缩机全组装均无需走出经开区。

中游整机制造:上世纪 80 年代借势改开培育出包括美菱、荣事达、扬子等一批家电产业链龙头企业,随后通过招引格力、美的、海尔三大白电龙头以及三洋、惠而浦、博西华等进口家电品牌落地建厂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安徽省家电制造上市公司包括长虹美菱、惠而浦以及雪祺电气。

除了完善的产业链生态,安徽省还积极完善包括科研、展会、认证等一系列配套生态链。中国(合肥)国际家用电器暨消费电子博览会,是经国家批准的国内第一个国际性、国家级大型家电博览会;同时国家级家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家电信息(检测)中心、国家级家电回收中心,以及国家级家电产业物流仓储中心均落地合肥,合肥家电企业在当地即可完成产品认证、性能对比、能效互认等。

4、把握要素梯度比较优势,地方产业集群“一体两翼,多点开花”

随着我国劳动力要素从全面有优势向梯度有优势转变,安徽省各市县结合产业及区位优势构建家电产业集群,积极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家电产业生态圈。随着人口红利式微,以家电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工资水平大幅提高。面临人口态势发生重大转变,安徽省充分利用产业与区域的要素梯度比较优势挖掘家电产业增长新潜力,形成区域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产业布局。

一体两翼成型,优势互补多点开花。目前安徽省家电业已形成以合肥为主体,芜湖与滁州为两翼,“一体两翼”的主要产业集群。合肥、芜湖及滁州在家电产业发展上具备先发优势,其中合肥是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产业规模达到千亿。芜湖则深度牵手美的等品牌,是全国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之一和重要的微型电机、小家电生产基地。滁州产业底蕴深厚,携手博西、康佳等头部企业。同时省内积极引导推动马鞍山、六安、蚌埠、宣城以及皖南皖北产业集群等地多点开花,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未来发展上,合肥着力打造智能家居产业首城;芜湖布局厨卫及生活小家电;滁州以“招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进“屏—芯—端”高效协同;六安构建智慧餐厨产业链;马鞍山致力发展家电整机及核心零部件。

(1)合肥:全国最大家电产业基地,产业链配套完善,发力全球智能家电高地

合肥是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产业规模千亿。家电产业是合肥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合肥轻工业基础深厚,早期就拥有美菱、荣事达两大品牌,在 80/90 年代打下了深厚的产业基础,2000 年后合肥开始大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2005 年合肥提出“工业立市”,其中针对家电板块提出多项扶持政策,2009 年,合肥被国家认证为唯一的中国家电产业基地,2011 年,合肥家电产业产值一举突破千亿元,成为合肥第一个千亿产业,超越青岛、顺德,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2022 年,合肥市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大件”产品的总产量为 5750.6 万台套,连续第十二年位列全球所有城市排名首位,产业链的体量超过一千亿,汇聚惠而浦、海尔、美的、格力、TCL、长虹、京东方 7 个国际知名品牌以及美菱、荣事达、帝度、晶弘、尊贵、欧力、雪祺、华凌、惠科、万和 10 个国内知名品牌。

目前合肥形成了四大家电产业集中区,分别为西部家电产业集中区、西南部家电产业集中区、东北部家电产品、物流及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区以及东部家电及配套、加工等产业集中区。其中西部家电产业集中区以高新区、蜀山经开区等为主体,拥有家电企业超 30 家,品类上以洗衣机、空调为主,涵盖美的工业园、荣事达三洋工业园、荣事达高新产业园、格力工业园、美芝工业园等;

西南部家电产业集中区,以经开区、肥西经开区等为主体,品类以冰箱、洗衣机、空调为主,彩电为辅,涵盖合肥海尔工业园、长虹美菱工业园、美的华凌工业园、长虹工业园等。东北部家电产品、物流及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区以新站高新区、长丰(双凤)经开区等为主体,重点发展彩电显示屏、电冰箱、冰柜等家电产品以及物流及相关配套产业,集中区主要有京东方、鑫昊、乐凯、鑫虹、欧力、尊贵生产企业;东部家电及配套、加工等产业集中区以肥东经开区为主体,重点发展家用电器及配套、加工等产业,主要涵盖美菱工业园等。

产业链上,通过自上而下推动,合肥建立完善的家电生态体系,本地平均配套率约70%,核心配套率约为 75%,其中白电产品产业链省内配套率达 80%以上,同时各类产业平台配套完善,人才资源丰富。合肥政府自上而下,一方面引入头部厂商,一方面快速加强产业链布局,完善家电产业生态,实现从研发、零配件制造、整机组装、包装贴牌,到销售网络、物流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完整的家电产业生态。根据合肥《合肥市“十四五”家电产业发展规划》合肥本地平均配套率约为 70%,核心配套率约为 75%,其中白电产品产业链省内配套率达到 80%以上。产业链配套产品涵盖压缩机、电机、金属塑料件、冷凝器、蒸发器、金属件、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包装等。

以压缩机为例,合肥冰箱压缩机主要有安徽美芝和宝格,空调压缩机主要有合肥凌达和安徽美芝的涡旋式空调缩机。另外,还有芜湖欧宝冰箱压缩机、芜湖美的空调旋转压缩机等。在完善产业链同时,合肥政府积极开展各类产业平台申报,目前合肥拥有国家级家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家电信息(检测)中心、首个家电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级家电回收中心、国家级家电产业物流仓储中心等,整体生态链完善。未来规划上,合肥着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根据《安徽省加快推进智能家电(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 年)》合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空调、冰箱、洗衣机、智能穿戴设备、净水设备、衣物护理机和智能家电(居)系统平台企业,加快培育形成国家级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

(2)芜湖:全国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之一,发力小家电

芜湖是全国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之一和重要的微型电机、小家电生产基地,深度携手美的。芜湖家电产业 2021 年产值 818.2 亿元,同比增长 11.4%,占比约全省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国内重要的微型电机、小家电生产基地。目前芜湖形成了美的厨卫、格力电器、江森日立、飞科电器、美智空调、德力西电器等多家龙头和 200 多家配套企业的产业格局。格力、美的、江森日立、美博等空调产量超过 2000 万台,占全国产量的 11.5%,美的厨卫厨热产品产量超过 2500万台,占全国总量的 14%。

分布上,芜湖形成了以经开区、三山经开区、湾沚区为重点支撑,弋江区、鸠江区等多点发力的产业布局。其中经开区拥有美智空调、美的智能厨电、美的厨卫、美的制冷、江森自控日立空调、美芝精密、威灵电机等公司。2024 年芜湖经开区主导产业智能家电产业实现产值 553.6 亿元,营收突破千亿元,经开区智能家电产业规上企业48 家。围绕生态链,经开区招引电子、阀门、注塑、钣金、铜管等配套企业,如三花自控、盾安阀门、精艺金属、建业电器等,同时拥有美芝、威灵电机等核心供应商。

三山经开区则拥有格力电器(芜湖)有限公司,占地 2000 余亩,空调设计年产能达800 万台套,已建成总装分厂、两器分厂、控制器分厂、结构件分厂及 3 个成品仓库、5 个物资库,单日空调产能峰值实现 4.5 万台套,是格力电器在全球十四大生产基地中规划用于出口的基地,生产窗机、散件、整机等多系列的出口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以及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并与美国通用电气(GE)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湾沚区则依托省级生活电器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形成以德力西为龙头的电子电器产业基地,以飞科为龙头的个人护理健康电器产业基地,以盾安环境、卧龙电机等为龙头的制冷电器产业基地,以爱果乐、棒泰科技为龙头的健康生活智能家居产业基地。

未来规划上,芜湖着力抢占小家电发展机遇。根据《安徽省加快推进智能家电(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 年)》芜湖产业集群主要聚焦推动智能家电(居)产品高端化和制造智能化,抢占小家电发展机遇,重点发展制冷设备、厨卫电器、热水器、智能小家电、服务机器人等产品,培育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智能家电(居)企业。到 2027 年,力争产业总产值达到 1500 亿元。

(3)滁州:携手博西、康佳等头部企业,推进“屏-芯-端”高效协同联动

产业底蕴深厚,携手博西、康佳等头部企业,2020 年滁州省级智能家电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突破 550 亿元。2023 年,滁州市生产家用洗衣机 313.4 万台,冰箱554.9 万台。企业方面,拥有博西华、康佳电子、扬子空调、创维智能、惠科光电等多个家电龙头企业。扬子集团成立于 1980 年,是滁州家电产业发展的源头,1995 年博西家电入驻滁州,设立博西华子公司,滁州家电园成为博西家电干衣机、冰箱、洗碗机等多个家电品类的主要生产基地。

1997 年康佳在滁州建厂,成立安康电子并形成康佳最大的内销彩电生产基地,2003 年成立康佳同创电器,扩展品类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白色家电产品业务。2017 年惠科光电第 8.6 代液晶显示器件项目落户滁州,总投资 240 亿元。2018 年滁州与创维集团达成合作,投资 50 亿元在全椒建造的创维智能家电产业园,业务涵盖空调、彩电以及厨电,年产 500 万台空调、200 万台彩电及 300 万台厨电产品,创维集团长三角总部落地全椒。

小家电方面,2010 年滁州引入新宝电器,总投资额超 10 亿元。滁州以“招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发展策略,推进“屏-芯-端”高效协同,目前已集聚规模以上制造企业 135 家,构建从工业智能设计、模具装备、零部件生产、整机装配到检测认证和销售物流的家电全产业链体系。区域分布上,滁州家电产业主要集中于经开区以及全椒。滁州经开区现已集聚规模以上家电及配套工业企业 73 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 31 家,10 亿元以上企业 7 家,百亿元 2 家,集聚了博世西门子、康佳、扬子、韩上、东菱、万爱、金帅、惠科、立讯等品牌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全椒县则有创维智能家电产业园。另外,2022 年滁州南谯新区引入投资 100 亿飞利浦智能家电产业园。

产业链方面,滁州形成了产品研发、模具设备、零部件生产、主机装配、检测认证、物流运输至线上线下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整机企业方面,集聚了博世西门子、康佳、扬子、韩上、东菱、万爱、金帅等品牌;零部件企业方面,集聚了惠科、立讯、长电、盛诺、宇阳科技、鲲鹏等配套企业,已形成冰箱、空调、洗干衣机、电视机为主体,制冰机、开水壶等小家电为补充的产品体系。

另外,家电院安徽分院依托中家智锐、中认倍佳等企业,组建家电设计、智能检测、制造业创新等一系列公共创新平台,建成 30个专业实验室,覆盖冰箱、空调、小家电等多个种类,服务 800 余家客户。滁州已形成集“中国家用电器及装备制造基地”、“国家家电设计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家电产业示范基地”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产业链覆盖产品研发、模具设备、零部件生产、主机装配、检测认证、物流运输至线上线下销售全产业链。未来布局上,滁州重点推进“屏—芯—端”高效协同联动发展。

据《安徽省加快推进智能家电(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 年)》,滁州家电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屏—芯—端”高效协同联动发展,加快推进重点主机及配套企业智能产业园建设和核心零部件企业发展,重点发展冰箱、空调、洗/干衣机、电视机、制冰机、洗碗机、洗鞋机、暖风机等产品,增强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在长三角的影响力。到 2027 年,力争产业总产值达到 800 亿元。

整体来看,安徽产业引进层面坐拥区域和交通优势,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政策优势聚集,历史经验丰富,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产业生态和配套服务,成为多个家电头部企业产能落地的不二之选。多年来通过产业引进实现的要素积累为新材料、新技术的落地奠定了良好的应用基础。在家电智能化浪潮及新消费崛起的趋势下,安徽省家电产业仍然大有可为。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