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顶层定调,“深海科技”上升至国家战略
2025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此次为“深海科技”首次被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将其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成为又一国家级战略主线。而此前2021年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深海”的表述分别为“深海工程”、“深海深地探测”,主要作为科技创新成果被提及。
根据新华社报道,今年9月3日天安门将举行盛大阅兵,本次阅兵既有传统主战力量展示,又有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参阅。在重点呈现新一代传统武器装备的基础上,特别组织了包括无人智能作战系统、水下作战装备、网络电子对抗力量以及高超声速武器等在内的新型作战力量参阅,体现我军适应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打赢未来战争的强大能力。阅兵或为“深海科技”抛砖引玉。
2、多地配套政策正陆续出台,但仍以海洋经济为主
海南、山东等地已出台促进深海科技发展的规划,广东、上海等地已发布征求意见稿,但当前仍内容主要聚焦于海洋经济。
当前,海南、山东等地相继发布《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海南省海洋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2024-2030年)》、《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谋划深海科技发展。广东、上海等地已发布《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的征求意见稿。
海南省 2024年8月《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打造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布局深海油气、工程装备、生物制造产业;建设深海数据中心支持深海装备“首台套”项目
山东省 2024年12月《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研发重载作业级深潜器、智能勘探机器人、深海集矿机等装备,推动深海资源勘探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青岛、烟台布局深海采矿船和钻井平台制造基地
广东省 2025年2月《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支持深海通信、无人潜航器军民融合技术;深圳推动深海数字孪生、AI算法开发,2025年建成国内首个深海装备智能运维平台
福建省 2025年2月 福建集中发布海洋经济绿色创新发展六个专项行动计划发布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深远海养殖等六大专项行动,推动深海养殖装备和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
青岛市 2025年4月 《青岛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草案)》加强深海油气、矿产开发产业布局,推动深海资源勘探、装备制造领域创新要素集聚上海市2025年4月 《上海市海洋观测网规划(征求意见稿)》重点关注深海机器人、钛合金材料;依托高校科研
3、深海定义仍然模糊,但空间广阔
目前国家对“深海科技”中的“深海”暂无官方定义,深海在资源、环境、科技、军事等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界定,各相关领域往往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做出相应界定,差别主要集中在200米到1000米以深:
1)在海洋生态学领域分为海洋上层(水深0-200米)、海洋中层(200-1000米)、海洋深层(1000-4000米)、深渊层(4000-6000米)及超深渊层(6000米及更深)五层结构,透光带水深不超过200米,弱光带介于200-1000米,无光带则是水深1000米及以下,深海常被界定为“非透光带”。
2)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工程领域所定义的深水,经过了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从200米一直发展到目前的500米。2002年,世界石油大会对海洋勘探开发水深做出新的界定,400米以内为常规水深,400米到1500米为深水,1500米以上为超深水;
3)在军事领域,深海早期被定义为水深300米及更深的海域(基于早期潜航器的实际潜航能力定义),随着后来潜艇及潜航器的技术发展,该定义被延伸至1000米及更深,如俄罗斯的“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可下潜2000米执行作战任务。
4、深海科技核心资源安全、国防建设、蓝色经济
深海科技的核心是要保障2个安全(资源安全和国防安全),在此基础上探索海洋“蓝色”经济业态(例如深远海风电、深海文旅观光、深海牧场、深海IDC、深海气象服务等)。
深海的关键产业链在深海材料(如耐高压耐腐蚀材料)、核心部件(如声呐、水声处理装置、陀螺仪等)、装备制造(深海探测作业装备、深海资源开发装备、深海安全保障装备等)。
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