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新闻

思瀚发布全球婴幼儿辅食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思瀚产业研究院 英氏    2025-09-01

欧美国家的婴幼儿辅食工业化生产和研究起步早,雀巢、亨氏等进入行业时间较早,进入中国市场亦较早,在研发、设备、技术和管理上都较为成熟,产品体系丰富,并形成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我国辅食行业中,国民品牌与外资品牌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近年来出现了一批拥有较高品牌知名度的国民品牌,本土企业也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营销推广和消费者教育,逐渐抢占了原国际品牌长期占据的市场份额,与其展开竞争。

目前,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尚未形成稳固的竞争格局。在我国婴幼儿辅食领域,主要市场参与者包括外资品牌亨氏、嘉宝、小皮,及内资品牌英氏、小鹿蓝蓝、秋田满满、爷爷的农场等。

1、婴幼儿辅食行业的产品特性

特殊膳食食品是为满足特殊的身体或生理状况和(或)满足疾病、紊乱等状态下的特殊膳食需求,专门加工或配方的食品,包括婴幼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辅助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其他特殊膳食用食品等。其中,婴幼儿辅助食品,简称“辅食”,是从婴儿满 6月龄开始,添加给婴儿的母乳之外的非乳类食物。

辅食包括米粉、果蔬泥等半固体食物或细小颗粒状食物,随着婴幼儿生长逐渐过渡到软饭、软面条(片)、切成小块的水果和蔬菜等固体食物

婴幼儿是生理功能最脆弱的人群之一,辅食的添加不仅为婴幼儿提供营养,还与儿童的生理发育、牙齿萌出、消化系统对食物的适应性、手眼口协调动作发育、良好饮食习惯养成、对食物的感知、心理行为发展等密切相关。

两岁以下儿童的喂养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婴幼儿的营养状况,从而影响儿童的生存能力及后续发育潜能,最终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后续优质人才的储备。

因此,辅食的添加及辅食的质量对儿童生长发育以及保障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婴幼儿辅食产业是国家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分析婴幼儿成长发育特征及辅食的功能作用。

生理

体格生长:婴幼儿期是人生命周期中身高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6 月龄后,辅食可提供维持机体运转及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和能量,补充母乳中营养素的不足。

神经系统发育:出生后 2 年内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脑细胞增殖分化的特点是“一次性完成”,错过这一时期,将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充足的营养是脑发育的物质基础,辅食能提供脑发育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

口腔发育:吸吮、吞咽、咀嚼及其他口腔动作逐渐发育,6~10 月龄是训练婴儿咀嚼、吞咽的关键期,需要适时培养婴幼儿学习进食技能。6 月龄添加辅食后,吞咽动作才逐渐发展成熟;通过添加固体食物训练,促进咀嚼发育;通过不同月龄提供不同食物类型食物和进食技能训练,有利于儿童口腔功能发育成熟

牙齿发育:乳牙在婴儿 6~12 月龄时开始萌出;18 个月时第一乳磨牙萌出;2岁半至 3 岁时,全部乳牙萌出。适时添加辅食,鼓励咀嚼,有利于牙齿的萌出

肠道菌群发育:婴儿肠道正常菌群脆弱,易受内外因素影响,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辅食添加后,肠道菌群会发生变化。辅食添加可以改变婴幼儿的肠道菌群环境,形成多样化、稳定的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具有辅助代谢作用,同时可合成多种维生素,促进免疫发育

味觉发育:新生儿与生俱来喜欢甜味,4~5月龄时表现出对咸味的偏爱,2~7 月龄婴儿可能存在味觉敏感期。在味觉敏感发育期接触多样化的味道,有助于将来接受多样化的食物

触觉发育:婴儿口周的神经末梢较多,6 月龄内婴儿常常将东西放入口中用舌感触。触觉的发育可让儿童积累对软硬、冷热、不同材质的经验,使儿童了解周围环境以保护自己。通过添加不同材质的食物,使其与口腔的接触,使婴幼儿感受食物的温度、质地等,增强婴幼儿的触觉辨识

营养

蛋白质:婴幼儿需要维持旺盛的成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蛋白质供给,6 月龄以上的婴幼儿在母乳蛋白摄入外,需要添加辅食蛋白。蛋白质摄入不足会明显制约幼儿的生长发育。除了乳类食物为婴幼儿提供优质蛋白质外,随辅食添加的蛋类、鱼类、瘦肉等也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脂肪和脂肪酸:婴幼儿对脂肪的需求量较高,高能量密度脂肪的供给是婴幼儿生长发育所必需,也是适应婴幼儿胃肠道功能及渗透压的最佳选择。亚油酸和 α-亚麻酸是人体需要而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依赖外界食物提供的脂肪酸,需要由辅食添加提供

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等碳水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理功能,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肠道菌群的生长繁殖。通过谷类、薯类辅食的添加,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随着婴幼儿食物种类和膳食构成逐渐成人化,碳水化合物成为能量的最主要来源。此外,应限制蔗糖和其他添加糖的摄入

钙:婴幼儿脱离纯母乳喂养后,钙的辅食摄入量增加;幼儿骨骼中的钙每 1~2 年更新一次,加上体格生长对钙沉积的需要,缺钙可导致骨骼钙化不良,生长迟缓,严重者出现骨软化和佝偻病。辅食中适当添加钙,有助于骨骼发育。但补充需要适量,否则会导致身体负荷超限,并干扰铁、锌等二价金属离子的吸收

铁:母乳中铁含量不高,新生儿的铁储备会在 4-6 月龄耗竭,出现缺铁性贫血;幼儿期因生长较快,生长需要的血容量扩增和肌肉增加,需要较多的铁。幼儿期的铁缺乏可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发育损伤和行为异常,及引起幼儿免疫力低下。婴儿所添加的第一个辅食应当是铁强化食物,如强化铁米粉;幼儿在添加辅食时,应引入富血红素铁的食物如肉类食物

锌:锌对幼儿体格生长、免疫、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均有重要作用。锌缺乏可造成幼儿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腹泻、免疫力减退,并影响认知能力。辅食中加入锌元素,有助于预防锌缺乏

碘:碘是甲状腺素的组分,对于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体格生长和脑发育极为重要。在生命早期,碘缺乏所致的生长发育障碍是不可逆的。膳食碘的来源除饮用水之外,主要是海藻等海产食品。同时,我国政策性推行碘强化食盐

维生素 A:维生素 A 对于维持正常的视力、基因表达、生殖、胚胎发育、生长和免疫功能尤为重要。维生素 A的缺乏,在世界范围内仍是影响幼儿健康的重要因素,是造成幼儿感染、失明,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维生素 A 的活性形式视黄醇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辅食中适当添加维生素 A,可以预防维生素 A 缺乏

维生素 C:又称抗坏血酸,水溶性维生素,机体储存较少,参与体内重要物质的合成与分解,对维持身体功能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促进铁的吸收。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 C,通过辅食摄入,预防维生素 C 缺乏

维生素 D:维生素 D 是维持幼儿血钙水平的稳定、钙在骨骼的沉积及骨骼的正常矿化过程的重要维生素,也对肌肉收缩、神经传导以及维持细胞基本功能等有重要作用。维生素 D 缺乏会引起幼儿佝偻病。婴幼儿食品中强化维生素 D 或直接补充维生素 D 是预防维生素 D 缺乏的重要措施

B 族维生素:B 族维生素为幼儿能量代谢所必需,对维持生长发育、机体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通过肉禽蛋奶及谷类辅食摄入,可以预防 B 族维生素缺乏

心理行为与感知力

运动协调能力:婴幼儿的运动发育阶段包括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等大运动,也包括手的精细运动。接受辅食喂养的过程,可以使婴幼儿进一步学习自主进食所必须具备的运动协调能力。如鼓励婴幼儿手抓进食以及使用餐具,可锻炼提高其精细运动及运动协调能力的发育

独立能力:喂养和进食是婴幼儿体验外界环境,进行社会交往的最早机会。通过辅食添加,促使婴幼儿学习自主进食,培养独立能力,增强自信心

社会适应能力:进食是一种社会性活动。良好的喂养和进食行为的建立,需要婴幼儿与喂养者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利于儿童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辅食的引入,以及与家人共同进餐,使婴幼儿与父母及喂养者之间产生交流互动。辅食的喂养过程中,婴幼儿模仿成人的进食模式,以喂养者为榜样,学习适应社会

健康饮食习惯:出生早期是形成食物偏好的关键期,而在婴幼儿期形成的食物偏好可持续至成年。幼儿期建立健康的食物偏好,有助于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婴幼儿通过接触食物而学习并接受食物的味道,在辅食添加期间,增加食物多样性可促进幼儿接受新食物。婴儿越早接触蔬菜,就越容易接受多样化的蔬菜。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能保证婴幼儿获得充足的营养以供生长所需,而且能促进婴幼儿的心理行为发育,实现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应从小做起。

婴儿满 6 月龄时,必须在持续母乳喂养的基础上添加辅食。过晚添加辅食会增加婴幼儿能量及蛋白质、铁、锌、碘、维生素 A 等营养素缺乏的风险,进而导致营养不良和缺铁性贫血等各种营养素缺乏性疾病,并且造成长期不可逆的不良影响;此外,过晚添加辅食容易造成婴幼儿饮食行为异常和增加过敏性疾病的风险。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婴幼儿喂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婴儿 6 个月起应当添加辅食,在添加辅食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至 2 岁及以上;添加辅食坚持由少量到多量、由一种到多种,引导婴儿逐步适应;6 个月至 2 岁期间逐步增加辅食添加的频次、种类,确保婴幼儿良好生长发育;逐渐调整辅食质地,满足 6 个月至 2 岁婴幼儿所需营养素和能量供给。

根据《婴幼儿营养喂养评估服务指南(试行)》,养育人应每日从谷薯类、豆类和坚果类、动物性食物、蛋类、含维生素 A 丰富的蔬果、其他浅色蔬果、奶类及奶制品等 7 类食物中选材给婴幼儿制作辅食,每日添加的辅食种类不少于 4 类,且至少包括 1 种富铁动物性食物、1 种蔬果和 1 种谷薯类食物。辅食添加频次应自 6 月龄往后逐步增加。

2、婴幼儿辅食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已崛起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且规模较大的婴幼儿辅助食品制造企业。作为全球新生人口数量最大的市场之一,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经过多年产业升级,已拥有较高的技术研发水平,能够将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等领域先进的技术和研发成果应用于实际的生产经营中,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各类婴幼儿辅食市场需求。

此外,婴幼儿辅食产品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因此完善的信息技术也是产品开发设计、供应链管理、销售及渠道管理的重要支撑。行业内领先的企业通过深入挖掘消费者需求、有效管理供应链、搭建数字化营销平台等措施,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管理及运营管理,提升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

婴幼儿辅食行业的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生产加工工艺、质量控制措施及产品开发设计等方面。在生产加工工艺方面,酶解技术、冻干技术、隔氧锁鲜技术、湿法干燥技术、挤压膨化技术和快速冲调等技术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应对日趋严格的辅食生产规范,各厂商也不断对生产技术进行研发改进,婴幼儿辅食生产与加工技术的不断升级,不仅推动了婴幼儿辅食产品品质的提升,也更好地迎合了消费者对健康化、便捷化等多元产品的需求,驱动行业规模扩容。

在质量控制方面,《婴幼儿辅助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7 版)》的颁布和实施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辅食标准,对婴幼儿辅食生产企业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检验检测能力和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比一般食品细分行业更高的要求,整体看来,辅食产业技术水平较一般食品更高。在产品开发设计方面,辅食产品的开发需要综合考虑婴幼儿的营养需求、生理发育特征、心理需求以及家庭照护的便捷性,高水平的产品开发能够兼顾以上各方面,更全面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各厂商充分利用专业人才储备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入调研分析,不断提升自身产品开发能力。

3、婴幼儿辅食产业发展概况和趋势

(1)全球婴幼儿辅食产业发展状况

全球婴幼儿辅食行业发展至今已有 150 多年历史,经历了从家庭自制到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历程。伴随全球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精细化育儿观念的普及,婴幼儿辅食行业得到长足发展;其原料来源更加多样,产品品类不断丰富,产品质量持续提升,满足了消费者对婴幼儿辅食多元化的需求,全球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也随之提升。

根据 CIC 灼识咨询的测算,全球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从 2019 年的 1,798.6 亿元人民币增长至 2024 年的 2,257.1 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约 4.6%;在全球消费者付费意愿与育儿要求不断提升下,2029 年全球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有望增至 2,921.3 亿元人民币。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婴幼儿辅食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市场渗透率高,规模增速有所放缓。2024 年美国、欧盟、日本的婴幼儿辅食渗透率已达到 81%、77%和 71%。但在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渗透率相对较低,2024 年全球婴幼儿辅食整体渗透率约为 20%,预计2029 年能够达到 25.3%。从全球市场看,婴幼儿辅食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我国婴幼儿辅食产业发展情况与市场规模

我国婴幼儿辅食的基础研究和发展的历史较短。我国第一代的婴幼儿辅食研制始于1954 年,但受限于尚无针对婴幼儿食品标准的规定,且国内生产设备不完善、技术水平不足,婴幼儿辅食年产量较低。改革开放之后,外资品牌把婴幼儿辅食喂养的理论依据、喂养原则、生产技术及管理经验等带入中国,随后我国发布了最早一批的婴幼儿辅食相关标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海外品牌逐步进入我国市场,外资品牌如亨氏、嘉宝等,曾长期主导我国的婴幼儿辅食市场。

近年来,众多国产婴幼儿辅食品牌涌现,如英氏、秋田满满、窝小芽、宝宝馋了等,逐渐取代了外资品牌,成为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的主导者。在政策支持层面,政府及相关行业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文件规范行业发展,其中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及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两类辅食进行了明确定义,并从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营养成分、污染物、微生物等方面对婴幼儿辅食产品做出了定量与定性要求,给婴幼儿辅食企业提供了详细的产品规格的参考标准,指导企业进行产品生产与检验。

在生产层面,我国通过实施《婴幼儿辅助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7 版)等政策法规,细化了婴幼儿辅食产品的生产要求,包括不得以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辅食、对生产区域进行划分、明确必要生产设施、提高相关人员专业度,以及对原料与供应商进行严格检查与筛选等,提升了婴幼儿辅食行业的进入门槛。

消费者引导层面,2022 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中国婴幼儿膳食指南(2022)》,从日常膳食的角度对婴幼儿辅食操作进行了详细指导,包括提出婴幼儿满 6 月龄开始添加辅食,引入多样化食物,以及减少添加糖和盐的使用,积极推动居民辅食喂养及科学育儿意识的提高。而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营养专业委员会主编的《中国婴幼儿辅食分阶喂养指导手册》为我国婴幼儿科学分阶喂养提供了理论支撑。

随着国家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我国辅食工厂和产业技术进一步发展,资本和人才大量涌入,品牌运作理念及操作方法升级,婴幼儿辅食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大型企业逐渐涌现。国产婴幼儿辅食品牌通过进一步强化多品类优势和渠道运营优势,并通过对我国婴童更深入的了解和差异化的产品开发及品牌运营,成功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与消费者认可度,成功实现了对外资品牌地位的反超。

中国婴幼儿辅食市场处于早期的高速发展阶段,2024 年市场规模约 559.1 亿元人民币,2019-2024 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8.9%。在政策支持及家长对婴幼儿精细化养育的重视下,未来 5 年中国婴幼儿辅食市场预计以 7.9%的复合年均增长率继续增长,2029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817.5 亿元人民币。

(3)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的发展趋势

1)我国消费者喂养方式向高端化、精细化、多品类方向转变,消费习惯向成熟市场靠拢

近年来,消费者对于辅食产品细节与婴幼儿个体差异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在营养成分外,消费者对于制作方式、宝宝进食能力培养以及特异性需求方面要求增加,开始尝试有机辅食、手指辅食、低敏辅食等产品,喂养习惯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我国辅食市场上也呈现出各细分品类多元化和快速增长的态势。

这种发展趋势丰富了市场上辅食产品供给,有助于满足不同婴幼儿和家长对于辅食产品个性化的需求。丰富的辅食产品能够激发婴幼儿对于辅食的兴趣,提升其对辅食产品的接受度,促进我国辅食产品渗透率的提升。

目前,中国婴幼儿辅食产品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原料成分、包装设计,以及产品形态三大方面。在原料成分方面,辅食厂商通过在产品中添加益生菌、DHA 等营养物质,进一步丰富了婴幼儿辅食的营养价值,开发不同口味与质地的产品,丰富产品供给的多元化,同时兼顾天然成分、低食品添加剂、过敏体质等进阶需求,提供功能更为全面的产品类目;

在包装设计方面,通过采用醒目颜色和图案、便携式小包装,以及滴管设计等元素,辅食产品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帮助提高市场渗透率;在产品形态方面,采用圆圈、手指、牙龈等设计的辅食产品有助于提升宝宝对辅食产品的好感与探索欲,提升对辅食的接受程度,促进其健康成长。

2)婴幼儿辅食法规与标准体系日臻完善,但仍有细化与发展空间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和《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等国家标准主要针对谷物类、泥状辅食,众多辅食品类的标准仍需进一步明确,相比欧盟、日本,我国婴幼儿辅食标准在原料、营养成分、颗粒度、污染物等方面仍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随着新国标修订及各类标准的建设,预计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标准会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行业体系将更加标准化、全面化,推动市场格局向头部品牌集中;同时相关指南的发布将有效引导家长系统化学习喂养知识,实现喂养教育科学化。

3)蓬勃发展的市场推动婴幼儿辅食产能快速提升

随着消费者对婴幼儿营养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辅食作为婴幼儿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渗透率不断提升,推动企业扩大产能。另一方面,消费者逐渐倾向于为婴幼儿提供更加专业化、更具功能性及健康性的辅食,以提高喂养质量,这促进了客均消费金额的提升,也催生了对新型辅食产品的开发及产能建设的需求。

由此可见,当前婴幼儿辅食市场的发展驱动力主要源于渗透率以及客均消费金额的提升,而非仅依赖婴幼儿数量的增加。我国婴幼儿辅食产品渗透率偏低,且客均消费金额逐步上涨,进行新产能建设仍具备一定必要性。

就我国而言,2024 年我国婴幼儿辅食需求量约 29 万吨,国内产能相比需求量存在约 3万吨的缺口,同时也存在部分产能未转化为实际产量,这些缺口全部由进口辅食产品满足。预计到 2029 年,我国婴幼儿辅食需求量将继续增长至约 37 万吨。在辅食需求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国内厂商继续建设辅食产能有利于缩小供需缺口,提升国内辅食供给能力,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降低对进口婴幼儿辅食产品的依赖,实现进口替代,促进本土婴幼儿辅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生产与加工技术不断升级,驱动行业规模扩容

近年来,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行业内的生产与加工技术不断升级,推动了婴幼儿辅食产品品质的提升,同时也更好地迎合消费者健康化、便捷化等多元需求,驱动行业规模扩容。

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的代表性技术包括酶解技术、冻干技术、隔氧锁鲜技术、湿法干燥技术、挤压膨化技术、快速冲调技术等,这些技术迎合了婴幼儿特殊的生理体质和其对食材高质量的需求。未来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迭代升级,新的技术也会孕育而生,为婴幼儿辅食行业的规模扩容带来技术保障。

5)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的产品结构走势与成熟市场一致

2024 年,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达 559.1 亿元人民币,其中以磨牙棒、饼干等品类为代表的零食类辅食占比最大,占总市场规模的约 57%;其次为以米粉、面条为代表的主食类辅食,占比达约 34%;以调味油和拌饭酱为代表的佐餐调味类辅食占比较低,2024 年仅占约 10%。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正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仍在不断扩展和细化,同时市场教育与消费者认知仍在不断发展,因此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的产品结构仍在演变与调整。

随着家长们对健康和营养意识的提升,他们开始为婴幼儿选择更多样化、营养更加均衡的辅食产品,同时由于现代家庭的生活节奏加快,家长们对便携即食的辅食产品需求也在增加。因此,佐餐零食类辅食作为便捷性、多样化的营养选择,博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在市场中的占比有所提升;

调料类辅食则为婴幼儿的味觉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家长们希望通过调料类辅食为宝宝提供丰富的调味选择、加强辅食口感与营养的同时,促进宝宝的味觉发育,因此调料类辅食的市场占比也有所提升。预计未来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中主食类辅食占比降低、佐餐零食类和调料类辅食占比提升的产品结构变化趋势仍将延续,与其他成熟辅食市场的走向一致。

6)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高速增长,未来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辅食市场

在辅食市场较发达的国家,婴幼儿辅食的渗透率普遍已达到 70%-80%,而 2024 年中国婴幼儿辅食渗透率仅为 38%,相对发达市场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随着消费者教育持续推进,2029 年我国婴幼儿辅食渗透率预计将达 51%。

过去五年,与其他成熟辅食市场对比,我国婴幼儿辅食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相对较大,在较低渗透率的情况下每年食用婴幼儿辅食的人数仍具有一定体量,因此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整体规模与成熟辅食市场处于同一梯队。

2024 年,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为 559.1 亿元人民币,仅次于美国的 595.7 亿元人民币,已超越欧盟及日本辅食市场。预计到 2025 年,随着我国婴幼儿辅食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将超越美国,届时将成为全球第一大辅食市场。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