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策发展环境
政策措施更加积极保障数字技术强力支撑中医振兴。21 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医药及其智能化的发展,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点政策文件中,均提到以信息战略为导向,积极部署并推动中医药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如在 2016 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中特别提到“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产品”和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和移动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为我国中医药行业未来十年的数字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 2018 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中要求“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开展中医医疗器械及相关辅助用具研发,重点研发系列智能脉诊仪、舌诊仪等诊断设备,数字化、小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中医治疗设备。”
2019 年《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则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支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中医系统数字化、信息化,推动中医药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强力倡导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疫情防控和改善医疗服务,更加重视中医数字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平台构建。通过打破中医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中医医疗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为中医系统数字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2023 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则从智慧中医医院建设、建立中医药古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平台、研发中医数字化辅助诊断装备、研究中药品质智能辨识、饮片智能炮制调剂、中成药制造核心工艺数字化与智能控制等技术装备等方面全方位提出了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目标。形成涵盖硬件设备、软件平台、数据服务、终端应用等多个环节的中医药数字化、智能化产业链。
2. 经济发展环境
(1)中医诊疗服务稳定增长
从中医医疗服务端来看,经国家中医药局初步测算,2023 年全国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等中医医疗服务机构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 12.8亿人次,较 2022 年提高 0.5 亿人次,增长 4.1 个百分点。结合中医类次均门诊次数和药费(总计约 440 元人民币),中医医疗服务市场规模预期于 2027 年将超过 6700 亿元,2023 - 2027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3.6%。
(2)中药产业利润增长
从中药工业来看,同样体现出勃勃生机。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数据,中国 2023 年规模以上中药工业营业收入达到 7095.2 亿元,其中中药饮片加工营业收入 2172.8 亿元,较上年增加 14.6%,利润增加 22.9%;中成药生产营业收入 4922.4 亿元,较上年增加 6.5%,利润较上年增长 6.4%。反观医药工业整体增加值约 1.3 万亿元,同比下降约 4%;实现利润 4127.2亿元,同比下降 16.2%。此外,中药相关企业也在快速增加。
截至目前我国拥有 226.3 万余家与中医药相关的企业,其中 2024 年一季度新增注册企业 12.2 万余家,同比上涨14.6%。在研发投入方面,中药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中药创新药快速发展。以天士力为例,年报显示,公司 2023 年全年研发投入 13.15 亿元,同比增长29.49%,占医药板块收入比例达到 17.73%。
数据显示,近 5 年公司累计研发投入 45.03 亿元,占医药工业收入比例为 13.32%。在高研发投入下,天士力中药创新药也不断实现突破,当前公司有 9 款创新中药处于临床 III 期研究阶段,包括安神滴丸、青术颗粒、脊痛宁片、安体威颗粒等多个品种,公司在中成药创新药研发、临床转化和商业化销售领域具有成熟经验,中药创新药将成为天士力未来的主要收入来源。另一家以中药创新药为特色的企业康缘药业的研发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其2022、2023 年,公司研发费用达到 6.06 亿元和 7.7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9%和 27.40%。
通过大力的技术投入,康缘药业形成了妇科、抗病毒感染、骨科、心脑血管等多领域、多品种格局,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药领域的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政策加持下,中药新药审评审批全程加速,医保支付政策倾斜支持,药企新药申报积极性明显提升。2023 年中药创新药申报数量 62 个,同比增长了37%,获批临床的数量 41 个,同比增长 64%,批准 5 个中药 1 类新药上市。
(3)中医投资市场回暖
从资本市场来看,前期由于中医相关赛道在医改中的诸多限制,资本市场对中医药领域持有审慎态度。随着相关政策在落地速度和频率上的提升,掌握中医药产业供应链的连锁诊所及线上中医服务逐步成为资本重点关注领域。包括小鹿中医、固生堂等机构相继带来亿元的大额融资。疫情期间,中医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作用越发显现,政策支持力度更加明显。
在经历了 2022 - 2023 年的蛰伏之后,中医药领域投资明显回暖,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截至 2024 年 4 月 30 日,中国中医药领域发生投资事件 5 起,总金额超 4亿元。其中榕树家以数字化支撑下的“O2O 中医诊疗”细分赛道持续领跑,继2022 年获得单笔 1.6 亿元的融资金额后,于 2024 年即将获得厦门建发集团独家战略融资。
在曾经不受资本青睐的中医药领域,以现代数字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药机理的博奥晶方、中药 CRO 企业易能医药获得投资,成为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2024 年 4 月,美国华盛顿特区的针灸馆 WTHN 获得了LVMH 集团 500 万美元融资,以帮助这家针灸馆实现物理疗法与草药疗法相结合,提升对顾客整体健康的管理。该诊所成立于 2019 年,旨在将传统中医的健康理念融入现代生活,让经验证的缓解疼痛和压力治疗方法更加普适化,基于东方传统医学的现代化消费医疗服务正逐渐使西方资本市场所认可。
3. 社会环境发展
(1)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 2030 年,中国 65 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超过 2.4 亿,占中国人口总量的 17.1%,占全球老龄人口的四分之一。人口老龄化是未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重大问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居民疾病谱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逐年增长,已经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首要问题;发展健康产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老龄人口基数持续增长,扩大了大健康市场的潜在需求。
(2)慢病发病率持续提高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慢性病发病率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以癌症为例,根据国家癌症中心(NCC)的数据显示,2016 年(NCC 数据普遍具有滞后性,该数据于 2022 年发布),在男性中,前列腺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的发病率分别较 2012 年增长 4.6、1.3 和 1.0 个百分点,在女性中,肺癌、宫颈癌、甲状腺癌和乳腺癌的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五年生存率方面,中国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为 40.5%,虽较 10 年前总体提升了约 10 个百分点,但仍远低于美国 66%的癌症五年生存率水平。随着慢性病基数的增长,为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推动力量。
(3)中医“治未病”优势明显
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抗击疾病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持续发展的医学科学,具有特色的优势领域,为保障国民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医科学的快速发展,中医在慢病临床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公布中医优势病种 406 个,其中如原发性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II 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艾滋病、抑郁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哮喘病等慢病方面中医均具有较好的治愈效果。
同时,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健康管理由治疗转向覆盖从疾病预防到治疗康复的整个生命周期。相比西医,中医“治未病”基于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及人体内部阴阳五行统一的整体性思维体系,强调预防及控制慢性病并提倡保持健康饮食及生活习惯以保持精力充沛及身体健康,提升免疫系统机能,为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提供健康服务。通过中医“治未病”文化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工作习惯,对居民不健康行为进行提前干预,通过扶正祛邪方法有效预防疾病,可以优化健康服务,充分实现人民健康的巨大社会价值。
4. 技术发展环境
(1)政策推动专利申请加速
在 2017 年《 “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医疗服务技术,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探索具有中医特色的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智慧中医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业界对智慧中医爆发出明显的热情,专利数量显著增长。
以脉诊相关设备软件为例,自 2006 年首部脉诊仪专利获批以来,共获批有效专利 324 件,而在 2017 - 2021 年 5 年间共申请的相关专利就达到 239 件,占比近 74%。在这些专利中,基于技术创新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分别为 121 件和142 件,占比分别为 43.8%和 37.3%。
舌诊相关设备软件研发高峰期同样出现在 2017 年之后,但受到深度学习技术发展的制约,舌诊相关技术发展有所滞后,自 2009 年圣美孚申请首个舌诊设备专利以来的 154 件有效专利中,显著增长期出现在 2019 - 2023 年,申请的有效专利数量达到 109 件,占比超过 70%。
(2)技术创新加速产业发展
影像辅助诊断技术日益成熟,助力中医望诊效率提升
随着深度学习以及计算机视觉技术飞速发展,影像辅助诊断从技术上已相对成熟。2018 年,FDA 批准了全球第一款 AI 医疗设备——IDx-DR。在政策不断完善与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影像辅助诊断软件不断问世,自2020 年 1 月,中国首张“人工智能”器械注册证——科亚医疗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率先由国家药监局发出,标志着医学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进程进入了新阶段以来,已经有数十款影像 AI 辅助识别系统获批上市。
在中医领域,计算机视觉等图像识别和处理技术主要用于望诊,尤其是卷积神经网络构建图像分类器,处理各种图形图像。其中,与 AI 结合最多的是舌和面的望诊,并逐步发展出手诊、目诊、甲诊等适用于人体不同部位的图像诊断方法,均可基于中医全息分区诊断等理论,通过识别特定全息分区下的疾病特征来为疾病诊断提供参考,并均有应用产品。
自然语言处理应用于中医问诊和病案文本处理
深度学习中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存在如中文分词、语义消歧和语境分析等诸多技术难点,需要大量的语料库、知识库和大规模的医学术语系统作为基础支撑。所以,在技术成熟度方面总体不如影像诊断。
在中医诊断领域,NLP 主要用于问诊信息处理,即从大量非结构化中医问答或者病案文本中自动抽取所蕴含的专业领域信息如术语、实体关系、事件等,用于智能辨病辨证模型,如 2020 年建立的妇科病证候分类模型准确率为 71.4%。2022 年底,由 OpenAI 基于通用大型语言模型 (LLM)开发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 因其执行一系列自然语言任务的非凡潜力而受到关注。
ChatGPT 仅使用一种根据单词上下文序列来进行演绎推理,并推测接下来可能出现内容的新颖AI 算法,出色地生成类似于人类撰写的文本基础。自首个基于 LLM 模型的中医 GPT——聪宝素问问世以来,目前已经有包括华佗 GPT、讯飞晓医、通义仁心、左医 GPT、岐黄问道 GPT、中医大脑 GPT、寻艾中医等 40 余款中医 GPT 产品发布。
高性能传感器技术助力中医闻诊、切诊
传感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诊断领域。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就基于传感器技术研发了中医脉诊仪等诊法客观化设备和仪器。目前,如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气相色谱-声表面波传感器等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脉诊、闻诊、红外热成像仪、经络检测仪等领域中。近年来,随着晶体管 3D 封装以及微机电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精确度大幅提升,功耗、成本和尺寸大幅下降。柔性封装、硅光子等先进技术的开发使用,更可将能处理多种不同测量信号的传感器应用于各类可穿戴设备,甚至应用于人体内部。
人工智能算法也成为传感器的绝佳助力。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贝叶斯网络及BP 神经网络等可以对测量信号进行更加多元的数据分析,目前对脉象特征的识别准确率已经达到 98%以上,并可采用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和脉搏波传导速度等定量变量来描述定性脉搏图像所包含的强度、深度和速度等信息,对波域特征、时域特征、频域特征等多种特征进行更加精准、多元的数据分析。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