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池:实现电能存储和释放的器件
锂电池通过电化学反应实现化学能与电能高效转换。电池工作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二次电池通过离子的定向移动与电子的外部流动实现放电与充电。
充电过程: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锂离子从正极迁移到负极,电子在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
放电过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负极储存的锂离子自发脱出,反向迁移回正极,同时电子在外电路通过负载从负极到正极形成电流。
锂电池由正极(充电过程中负责提供锂离子)、负极(锂离子嵌入的载体)和介于两者之间的电解质(锂离子迁移的导体)构成,此外还有隔膜(仅允许锂离子通过,阻止正负极材料直接接触)以及必要的封装结构件等。
2、分类:锂离子电池占主要地位,新兴技术快速成长
电池可分为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一次电池又称原电池,电能不可逆,不可充电,包括碱性锌锰电池和锂/氟化碳电池等;二次电池又称蓄电池,支持反复充放电循环,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钠离子电池、镍氢/镍镉电池以及液流电池等。
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持续增长,钠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兴电池出货量快速提升。2025 年全球二次电池市场锂离子电池市场份额最大,占比达到67%,铅酸电池市场份额次之,为 27.90%,然而铅酸电池受国家政策、行业需求发展趋势和铅回收过程等因素影响,市场规模增速缓和。以中国为例,2024 年铅酸电池产量为745.1万吨,比 2023 年同比下降约 5%,预计行业规模增速约 4%,且呈现逐渐放缓趋势。锂离子电池行业持续增长,2024 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达 1545GWh,预计2030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达 5127GWh,2024-2030 年 CAGR 约为22.13%。随着新技术的兴起和成熟,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的出货量预计呈现迅速提升的态势,预计2024-2030 年 CAGR 分别可达到 192.40%和 120.79%。
3、产业链:上游资源材料,中游材料电芯制造,下游应用和回收
锂电池产业链涉及上游资源端、中游材料电芯制造端以及下游应用回收端。
上游:掌控着锂、钴、镍、锰等关键矿产资源的开采与提炼,直接制约着整个产业的成本与供应安全;
中游:负责将原材料加工成正极、负极、隔膜以及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将材料组装成电芯和电池模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特征显著;
下游:覆盖了动力电池、储能系统及消费电子三大应用领域,当前新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拓展。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早期电池陆续达到使用年限,我国动力电池正迈入规模化退役阶段,我国锂电池产业链下游电池回收行业前景广阔。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