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港口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港口是资源配置的枢纽,在交通运输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港口行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由于各国、各地区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消费水平具有不平衡性,需要通过贸易加以调节。这类贸易活动形成的货物流动构成了对港口业务的需求。
港口对于满足国家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支撑经济、社会和贸易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和内外贸易需求日益旺盛的背景下,港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我国港口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和贸易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港口行业特征
1)资本密集性。港口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港口要实现作业,必须对泊位、航道、大型设备等资产进行整体一次性投资,且投资量巨大,投资回收期较长。
2)规模经济性。由于港口的投资规模大、固定成本高,只有当港口的吞吐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不断降低港口生产的单位固定成本、营销成本等,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规模经济性。
3)周期性。港口行业和宏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本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波动使得港口行业具有周期性的特点。
4)区域性。经济腹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港口的吞吐量水平,经济腹地的产业结构、货源结构直接决定港口的产品结构,港口对经济腹地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港口行业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3)港口行业政策
为扶持港口行业发展,中国政府相继制定了《全国沿海港口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三个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最新修订《港口计费方法》,引导港口进行资源整合及发展格局的优化升级。
2017 年 7 月,交通运输部同国家发改委对《港口收费计费办法》进行了修订(交水发[2017]104 号),调整完善了港口收费指标,改革拖轮费计费方式,将拖轮费由按拖轮马力和使用时间计收调整为按被拖船舶的大小和类型计收,统一制定拖轮费艘次单价;此外优化航舶引航收费结构,进一步减少政府定价收费项目,理货服务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等。
2018 年 6 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放开港口部分收费等有关事项的规定》,为进一步规范港口收费,促进港口行业高质量发展,决定放开港口部分收费,实行市场调节,同时规范船舶护航和监护使用拖轮收费。
2018 年 6 月,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2018年底前,沿海主要港口和唐山港、黄骅港的煤炭集港改由铁路或水路运输;2020年采暖季前,沿海主要港口和唐山港、黄骅港的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原则上主要改由铁路或水路运输。钢铁、电解铝、电力、焦化等重点企业要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充分利用已有铁路专用线能力,大幅提高铁路运输比例,2020 年重点区域达到 50%以上。要依托铁路物流基地、公路港、沿海和内河港口等,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推广集装箱多式联运。
2018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要求以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为主战场,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为主攻方向,通过三年集中攻坚,实现全国铁路货运量较2017 年增加11 亿吨、水路货运量较 2017 年增加 5 亿吨、沿海港口大宗货物公路运输量减少4.4 亿吨的目标。到 2020 年,全国货物运输结构明显优化,铁路、水路承担的大宗货物运输量显著提高,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打造成为全国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区。
2019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优化运输结构,加快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
同年 11 月,交通运输部联合九部门发布《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要着力推进陆海联动、江河海互动、港产城融合,着力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强化港口的综合枢纽作用,整体提升港口高质量发展水平。此外,《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战略政策的出台对内河港口发展在安全防治、绿色环保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内河港口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引领性的指导方针。
此外,针对港口企业业务的经营特点,所在地政府在集装箱海铁联运、内贸集装箱增量补贴以及发展现代物流业等方面给予专项财政补贴,有力支持了港口企业的发展壮大。总体来看,中国政府的相应政策支持有助于促进中国港口行业优化产业结构、扩展产业规模,为中国港口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保证。
(4)我国港口行业发展状况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沿海基本形成三大港口群,分别是以上海港为中心,宁波港、连云港港、大丰港、南通港、张家港港为辅助性港口的长江三角洲港口群;以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为中心港口,营口港、秦皇岛港、烟台港为辅助性港口的环渤海港口群;以香港港、广州港、深圳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港口群。
从总体上看我国港口规模与能力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条件,少数港口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对促进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港口行业近年来呈现以下发展特征:
1)综合性大型枢纽港口持续快速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运输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综合性大型枢纽港口因具有区位、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并以其强大的服务功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2)港口吞吐能力仍然趋紧
从港口行业总体供需的角度看,虽然我国港口企业吞吐量快速增长,但局部地区港口通过能力不足、码头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突出。为适应货运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中国港口行业近年来陆续通过新建及改(扩)建码头泊位的方式提高吞吐能力。
3)港口资源整合趋势加快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和港口的快速发展,港口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港口资源整合趋势加快。目前,中国沿海的各大港口已经完成,或在进行或酝酿资产整合,另外部分沿海和内河港口也互相寻求合作共谋发展。相邻或相近的港口实现一体化运营,沿海和内河港口之间的联姻,同一港区不同经营主体相互合作都将成为未来中国港口行业资源整合的主要趋势。
4)港口物流--保税港区和临港工业园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家通过批准建设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方式促进临港物流业发展。保税港区作为目前中国对外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保税港区叠加了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税收和外汇政策,由一个海关统一监管,具备集装箱港口装卸功能以及拆拼箱等增值服务和多式联运物流条件,区内可进行产品研发、加工、制造等,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港口的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近年来,沿海港口以港口物流服务吸引产业转移、促进临港工业发展,通过合资合作、提供全程物流服务等引进对港口货物吞吐拉动作用大的临港工业项目。未来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出口产品结构的转变,以保税港区和临港工业园为代表的临港物流区发展前景良好,对所在地港口业务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5)我国港口行业发展前景
1)我国港口行业将保持快速增长
港口行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将直接带动煤炭、石油、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使中国港口的煤炭等大宗散货业务呈快速增长趋势。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东南沿海地区未来几年经济增长对煤炭需求的驱动,将带动沿海港口“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业务的持续增长。
2)港口码头泊位大型化、深水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船舶大型化是近年来全球航运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各大航运企业纷纷采用大型船舶以降低营运成本,增强竞争力。为适应全球船舶运输大型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港口往大型化、深水化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地提高航道、码头、堆场、集疏港交通、港口机械等硬件设施的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3)港口向综合型物流企业发展
综合化物流中心是现代港口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港口功能拓展的方向。为适应经济、贸易、航运和物流发展的要求,借助于港航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港口企业已经开始由单一的码头运营商向综合物流运营商发展,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物流增值服务,包括货物运输、货运代理、货物包装、装配、分拨、贴标识等,同时港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港区,而且包括物流中心区,以实现网络化的物流运输组织方式,并带动临海产业的快速发展。
4)港口整合进一步加速
港口的建设和经营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又具有竞争性,是一个规模效益明显的行业。近年来我国港口产能扩张使同一区域港口的竞争程度提高,进一步增加了区域港口整合的必要性,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预计我国港口整合将进一步加速。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