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是指因经济週期波动、政策调控、流动性折价或运营管理不善等因素导致无法为持有者带来预期收益的各类资产,通常处于非良好的经营状态。
不良资产包括金融机构无法按计划回收本金和利息的资产,如银行借款逾期、非银机构违约债权,也包含非金融机构因市场错配或低效管理导致价值被低估的资产,例如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债权或股权投资、难以变现的应收账款等资产。
不良资产管理指通过一定手段对不良资产进行价值提升并化解资产风险的活动。不良资产管理通常会按一定折扣收购不良资产,通过管理、经营和处置等方式盘活沉淀资产,实现价值变现,或通过债务重组、资产整合等手段提升资产价值。不良资产管理从收购对象的角度可分为两类活动,一是金融不良资产的收购与处置,二是非金融不良资产的投资、收购和处置。
全球及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历程
全球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经历了从被动策略到主动市场化的转型。在早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银行体系缺乏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不良资产主要依赖内部消化,政府仅在极端危机下被动干预,如美国大萧条时期成立重组信托公司(RTC)处置坏账。
进入全球化与金融危机阶段(1980–2008年),经济泡沫破裂和系统性风险频发推动政府主导的专业化处置。例如,美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发佈「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以购买银行不良资产稳定市场,标志著国家力量大规模介入,美国的商业银行也依托自身力量,採取了成立坏账银行、银行间併购、增提损失准备金等方式展开积极自救。
在后危机时代(2010年至今),国际市场不良资产处置模式进一步升级,欧美市场的专业机构通过低价收购、重组运营实现盈利,不良资产证券化成为主流工具,同时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因经济波动催生本土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形成以专业机构为核心、金融工具创新为驱动的全球化市场体系。
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相较于全球起步较晚,然而也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逐步商业化的发展历程,至今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层次市场格局。
1999年至2005年为政策性业务时期,该阶段由国家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集中收购银行不良资产,政府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务院1999年批准成立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及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收购对口银行的不良资产以进行管理、经营和处置。
2004年,财政部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实行以资金回收率和费用率为考核指标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并明确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完成资产处置任务后进行商业化转型的发展方向。
2005年至2010年,行业进入商业化转型时期。2005年至2006年间,财政部、中国银监会等有关部门讨论并出台《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发展的意见》,确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现代金融服务企业转型的基本原则、条件和方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开始探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商业化转型发展道路。
自2006年末起,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根据财政部要求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化业务实行分账管理系统,商业化收购处置不良资产的收益或损失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自行享有或承担并实行资本回报率考核。
2010年起,行业进入全面商业化时期。2012年《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放开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设立的限制,允许在省内范围经营。
2016年,中国银监会颁佈《关于适当调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有关政策的函》,允许省级人民政府增设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
2019年,《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设立统一监管标准,在监管导向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要聚焦不良资产业务模式,积极参与地方不良资产的收购与处置工作,协助地方政府有效防控区域金融风险,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并支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义以及发展历程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是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主要从事金融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以及非金融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及收购重组、与不良资产相关的轻资产业务的地方金融组织,旨在防范和化解区域经济金融风险。2012年至2015年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初步探索时期。
2012年,财政部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印发《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首次明确各省级政府只可设立或授权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同时需向中国银监会备案。
2013年,中国银监会发佈《中国银监会关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开展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资质认可条件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资质认可条件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要求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亿元,且为实缴资本。
2016年至2018年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中国银监会通过《关于适当调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有关政策的函》允许各省级人民政府增设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同时允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以对外转让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受让主体不受地域限制。
根据2016年12月中央政府发佈的《关于做好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参与市场化债转股,表明了其业务范围的拓展。2019年至今,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进入聚焦主业的阶段。随著金融行业改革深化,监管引导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业,专注于不良资产处置。
2019年7月,原中国银保监会发佈了《关于加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坚持依法合规、稳健经营,以市场化方式、法治化原则、专业化手段开展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业务,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产业链分析
不良资产管理产业链以「风险化解 — 资产流转 — 价值重塑」为主线形成闭环。上游主要由资产供给方构成,包括银行、非银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中游由核心处置主体组成,形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与AIC的持牌梯队,以及从事资产包分拆、重整服务的非持牌机构。下游则由多元化买方市场承接,最终通过资产重组、运营提升或跨週期持有实现价值释放,形成从风险化解到价值重生的完整生态链。
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市场规模
2020年,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原始账面馀额为人民币4.9万亿元,到2024年,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原始账面馀额上升至人民币5.8万亿元,2020年至2024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4.4%。在不良资产处置政策持续深化与资产管理公司能力提升的双重驱动下,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原始账面馀额持续扩容,预计2029年进一步增长至人民币8.0万亿元,2024年至2029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6.7%。
在房地产去槓杆和地方政府化解债务压力的背景下,全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新增投放规模也在稳步扩张。随著批量转让等市场化机制逐步完善以及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持续拓宽,就原始价值而言,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新增不良资产预计从2024年的人民币2.0万亿元增长至2029年的人民币3.0万亿元,其中2024至2029年期间複合年增长率为8.4%。
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馀额
截至2020年末,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馀额为人民币2.7万亿元。截至2024年末,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馀额增长至人民币3.3万亿元,反映了2020年至2024年期间複合年增长率为5.0%。预计到2029年,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馀额将增长至人民币4.4万亿元,2024至2029年期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6.0%。
随著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张,非银行金融领域和企业领域的不良资产为行业也同步提供了不少的市场业务发展机遇。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社会融资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与实体经济的兴衰关係紧密。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部分行业可能面对更多的财务和经营问题,或将推动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上升。
从资产端规模演变来看,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截至2020年末,中国信托资产规模为人民币20.5万亿元,截至2024年末,信托资产规模馀额为人民币29.6万亿元,期间複合年增长率为9.6%。与此同时,证券和金融租赁等行业也在扩张。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总规模的快速扩张一定程度上会推动金融系统内不良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张。除金融机构外,非金融企业作为重要供给主体正释放较大市场潜能。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为人民币16.8万亿元,2024年末增长至人民币26.1万亿元,期间複合年增长率为11.7%。该指标的攀升形成规模可观的不良资产池,为非金融企业领域不良资产管理市场提供广阔前景。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的管理规模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凭藉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司法环境的深度理解,灵活运用不良资产管理的各种方式,在定向扶持问题企业、问题项目、盘活低效资产方面,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发挥重要作用。2024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管理规模约为人民币8,449亿元,2020至2024年期间複合年增长率为11.0%。
近年来,监管政策注重引导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业,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存量风险化解,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预计到2029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管理规模将达到人民币16,877亿元,2024至2029年期间的複合年增长率为14.8%。
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驱动因素分析
经济週期筑底与结构转型推升底层资产供给。中国经济在2020年至2024年週期内进行结构性调整,并加强风险防范措施。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驱动底层资产供给格局演变,房地产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运营,土地财政依赖度下降与科技製造、绿色产业投资上升形成动能转换对冲,同时地方财力与债务增速的长期错配仍催生风险资产处置需求。在高技术製造业领域,中小企业投资与出口结构优化提供了韧性。在这种背景之下,不少企业难以按照传统的模式持续经营,需要借助资产管理公司等外部机构力量帮助其化解困境、转型升级。
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出清驱动市场化处置机制升级。一方面,在经济结构转型,利差收窄的背景下,中小金融机构盈利情况受到一定衝击,为满足监管要求,倒逼相关机构加速风险出清。另一方面,中国银保监会62号文《关于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业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指导意见》通过三大政策工具打通处置堵点:一是适度拓宽对金融资产的收购范围,允许涉及债委会项目、债务人已进入破产程序的资产、逾期90天债权、公开市场违约债务等风险资产提前转让,激活存量风险化解;二是引入结构化交易机制,通过协议约定双方自主决定收益分成、损失分担等灵活安排弥合估值分歧,提升处置效率;三是规范开展反委托处置不良资产业务,发挥原债权金融机构人员、机构和业务等方面的优势,提高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效益。
监管迭代重塑行业生态,催生专业服务需求爆发。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指出,引导国有企业把盘活存量资产作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防范债务风险、筹集建设资金、优化资产结构的重要手段,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通过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实质性重组、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盘活閒置低效资产。
2024年17号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通过强化主业聚焦与市场化机制推动行业转型,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收购、管理、处置全流程入手,有序拓宽金融不良资产收购范围,明确细化可收购的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标准,并对尽职调查、处置定价、处置公告等关键环节进一步明确监管要求,同时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开展围绕不良资产相关的谘询顾问、受托处置等轻资产业务,培育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发挥逆週期救助性功能。
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多层次多元化行业发展驱动效能升级。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将通过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发展,加速推动业务模式重构与资源整合能力升级,进一步推动全产业的效能升级。一方面,不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持续发挥其在全国范围内不良资产处置的关键作用,而且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更将通过深化属地产业协作实现低效资产盘活,进一步加快缩短传统不良资产的处置週期。此外,政策层面进一步鼓励市场化手段的应用,推行公开竞价等市场化定价机制,形成多元化价值发现体系。
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重构行业生态。未来行业将加速推动业务全场景数字化覆盖和各环节的智能化升级。首先,从项目立项、尽职调查到合同签订、资金监管等环节实现流程电子化闭环。其次,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应用,资产管理公司可精准识别风险因素,动态评估资产价值,助力构建更具针对性的处置策略。这些技术贯穿「估值、投资、管理、退出」全链条,显著提升各环节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收益提升。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不良资产处置主业。在监管要求聚焦主业的基调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将聚焦化解属地化的风险,包括中小金融机构、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同时阻断区域性风险传导。另外,监管部门也鼓励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参与金融和非金融领域(包括房地产行业)的各类风险化解工作,为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建设做出贡献。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