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研究报告

医疗健康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文体教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绿色环保能源电力化工新材料房地产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社消零售轻工业家电数码产品现代农业投资环境

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专题产业规划案例

可研报告

可研报告专题可研报告案例

商业计划书

商业计划书专题商业计划书案例

园区规划

园区规划专题园区规划案例

大健康

大健康专题大健康案例

行业新闻

产业新闻产业资讯产业投资产业数据产业科技产业政策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品质保证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思瀚首页 >> 行业新闻 >>  产业资讯

汽车市场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思瀚产业研究院    2024-12-16

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特点,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也发挥着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

(1)全球汽车市场发展概况

①全球汽车市场发展放缓,新能源汽车成为新的增长点

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从 2009 年至 2017 年,全球汽车产销量总体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受中美贸易摩擦及全球经济放缓等因素影响,2018 年全球汽车产销量出现下滑。2020 年以来,全球汽车产销量基本保持稳定。

近年来,经过中国、欧盟、美国等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逐步加快推进能源转型、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提高新能源汽车及相关基础设施的补贴力度和投资额度,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复苏的重要动力。

根据 IEA 数据显示,自 2020 年至 2022 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渗透率从 4.6%快速攀升至 14%。纯电动汽车销售从 200 万辆增长至 730 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从 97万辆增长至 290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汽车市场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点。2023年世界汽车销量达到8918万台,同比增长11%。中国汽车市场对世界汽车市场影响力极其巨大,2023年中国份额保持在34%。全球各地车企表现来看,丰田集团依然是全球第一大车企,份额11.8%,大众集团和现代起亚位居二三。

②全球汽车市场格局变化,新兴市场汽车产业迅速发展

目前,全球汽车产业中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活动已逐步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中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增长速度较快。2018 年至 2022 年,中国汽车产量占全球汽车产量的比例由 28.71%上升至 31.78%,印度汽车产量占全球汽车产量的比例由 5.31%上升至 6.42%。全球主要汽车厂商亦不断加大对新兴市场的投资力度,积极进行产业布局,全球汽车行业的生产重心正逐渐由以美国、欧洲和日韩为代表的传统市场向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转移。

(2)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概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种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整车研发能力明显增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质量水平稳步提高,中国品牌迅速成长,国际化发展能力逐步提升。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由培育期进入成长期。

2023 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 3,016.10 万辆和 3,009.40 万辆,连续 15 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占比 50%左右,市场认可度大幅提高

从 2013 年至 2017 年,我国乘用车市场产销量稳步增长。2018 年,受宏观经济增速回落以及中美贸易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乘用车市场产销量结束增长态势进入转型期。2020 年以来,受宏观经济稳定恢复,以及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的出台和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快速提升等因素的刺激下,乘用车市场开始复苏。

2021 年,乘用车产销 2140.80 万辆和 2148.15 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 7.07%和 6.46%,结束了自 2018 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趋势。2022 年度,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 2,383.61 万辆和 2,356.33 万辆,比上年增长 11.34%和 9.69%,增速同比加快。

2023 年度,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 2,612.38 万辆和 2,606.28 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 9.60%和 10.61%,维持较高增速水平。随着我国乘用车产销量进入下一增长期,乘用车市场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

①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较低,乘用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2022 年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约为 226 辆/千人,与主要发达国家平均超过 500 辆/千人的水平相比具有较大差距,我国乘用车汽车市场仍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此外,伴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汽车消费者愈加关注品牌、品质、服务等汽车附加属性。在供需两端共同作用下,汽车消费升级趋势显著增强。首购和换购人群购置高档车型比例不断增加,中国乘用车市场价格区间呈明显结构性向上趋势。此外,年轻一代新消费群体不断壮大,正在加速乘用车市场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升级趋势。

②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1 年至 2023 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连续三年保持增长态势。2023 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为 1,454.10 万辆,比上年增长 23.6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 55.79%,市场份额已超过 50%

近年来,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得益于中国品牌汽车积极向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发展,加速产品迭代,不断推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新一代电动化、智能化汽车,广受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中国品牌汽车企业也愈发重视国际化发展,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汽车出口势头良好。

③传统燃油汽车仍是汽车销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目前传统燃油汽车仍是汽车销量的主要构成部分,占比约为 70%。2021 年至 2023 年,我国传统燃油汽车销量分别为 2,275.45 万辆、1,997.74 万辆、2,059.88 万辆,市场规模充足,在相关政策推动下,我国消费潜力逐步释放,2023 年传统燃油汽车销量恢复增长,较 2022 年增加 62.14 万辆,同比上升 3.11%。目前新能源汽车在续航里程、充电等配套设施、后续维修保养等方面仍需进行技术突破或完善,传统燃油车在行驶里程、技术成熟度、维修保养成本及便捷性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对于充电桩、维修门店等基础配套设施尚不完善的地区消费者、存在长途需求的消费者而言,传统燃油车仍是汽车消费的首选。

④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快速增长,混动车型成为重要增长动力

从 2020 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消费者市场接受程度经多年培育逐步成熟,行业内骨干企业通过持续的创新研发和生产准备投入,不断提供丰富多元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加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环境逐步得到优化和改进,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式进入高速成长期。

2020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完成 136.73 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 13.38%,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 111.51 万辆,同比增长 14.7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 25.10 万辆,同比增长 8.41%。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完成 352.05 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57.48%,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 13.40%,越过 10%分界线。

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较上年增长 1.6 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增长较上年增长 1.4 倍。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688.66 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 95.61%,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已达到 25.64%,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 536.49 万辆,同比增长 84.01%;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为 151.84万辆,同比增长 151.64%。

2023 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958.65 万辆和 949.52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5.82%、37.88%,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 668.52 万辆,同比增长 24.61%;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为 280.42 万辆,同比增长 84.68%。

可见,从 2022 年起,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增速开始高于纯电动汽车型,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维持高速增长态势,其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比重亦呈稳定增长趋势,占比从 2021 年的 17.14%快速上行至 2023 年的29.53%,为新能源车销量贡献了巨大增量,是拉动整体车市增长的重要增长动力。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4 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超过 3,100 万辆,同比增长 3%以上,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为 1,150 万辆

(3)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随着能源革命和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汽车产品加快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和网联的方向发展。

①电动化

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必要路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到 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达到当年汽车总销量的 20%左右,力争经过 15 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

2022 年新能源车型渗透率已达到 25.64%,提前实现 2025 规划任务。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提出的我国汽车总体发展目标中,至 2025、2030 和 2035 年,我国混动新车占传统燃油乘用车的比例分别达到 50%、75%和 100%,未来混动车型有望实现对传统燃油乘用车的替代,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的比例分别达到 20%、40%、50%以上,新能源汽车成长为新车销售主流,我国汽车产业基本实现电动化转型。

在我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够融合传统燃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主要优点,并克服两者的主要缺点,是当下汽车市场有效的过渡解决方案。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优点如下:

1)高燃油效率和低尾气排放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短途和低速、拥堵路段行驶中主要依靠电动模式,使用电力驱动;在长途、高速行驶中主要依靠混合动力模式,发动机可长时间保持在高效区间运行,从而能够有效降低燃油消耗和废气排放。

2)高经济性

现阶段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相较于传统燃油汽车使用成本更低,相较于与纯电动汽车购置成本更低。根据华安证券发布的汽车行业研究报告《插混技术日趋成熟,带动上游增量部件》,其根据对易车网 1,607 款车型(包括同款车型不同版本,仅包含乘用车)的数据整理得出,燃油车百公里能耗成本约 57.93 元,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日常使用 30%耗油和 70%耗电的权重来计算,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车的百公里能耗成本均为 20 元出头(不考虑馈电油耗),接近燃油车百公里能耗成本的三分之一。

另外,相较于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加发电机、传动轴等增量部件,使得电池包可搭载容量大幅减少,综合生产成本低于同款车型的纯电动版本。

3)长续航里程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相较于纯电动汽车,最大续航里程较长,基本可告别里程焦虑。由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搭载内燃机,在亏电场景下,可依靠内燃机发电提供电能或直接介入驱动系统。根据界面新闻基于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国内市场纯电动汽车的官方续航里程约 60%处于 500 公里以下,约 90%处于 600 公里以下。纯电动汽车相较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综合续航里程仍有较大差距。

4)提高驾驶性能的同时提升舒适度

相较于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动机可以提供额外的扭矩,提高加速性能和驾驶体验。相较于传统燃油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电动模式下行驶时,减少了发动机的噪音和振动,从而实现安静的驾驶体验。

5)适应性

高由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以在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模式之间切换,可有效应对低温环境对电池容量、放电倍率等方面的影响。

随着混合动力技术的成熟,各大整车制造企业相继发布多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车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②轻量化

近年来,随着环保与节能的需要,汽车轻量化已成为世界汽车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空载情况下,约 70%的油耗用在车身重量上,若汽车整车重量降低 10%,燃油效率可提高 6%-8%;整车重量每减少 100kg,其百公里油耗可减低0.4-1.0L,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相应减少 7.5-12.5g/km。

汽车整车的轻量化能够提高车辆的加速性和控制稳定性,在噪音、振动方面也均有改善。因此,车身重量的降低对于降低油耗、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车辆控制稳定性和舒适性方面均具有显著效果。《中国制造 2025》、《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中,均指明了汽车轻量化技术是当前汽车产业的重点突破方向及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外汽车轻量化的措施主要有轻量化设计和使用高强度、轻质量材料,如使用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塑料等新型汽车材料。

③智能化、网联化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汽车正从交通工具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乘员、车辆、货物、运营平台与基础设施等实现智能互联和数据共享。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有望成为抢占先机、赶超发展的突破口。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产业链日趋完善。支撑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互联网产业在全球占有一定优势,信息通信领域技术和标准的国际话语权大幅提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即将实现全球组网。

互联网与汽车的深度融合,使得安全驾乘、便捷出行、移动办公、本地服务、娱乐休闲等需求充分释放,用户体验成为影响汽车消费的重要因素。互联网社交圈对消费的导向作用逐渐增强,消费需求的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老龄化和新生代用户比例持续提升,共享出行、个性化服务成为主要方向。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文章为转载,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思瀚研究院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