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能源供给和动力支持。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均离不开电力,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电力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
1)电力需求侧:新兴产业及“两新一重”建设拉动用电需求持续增加
2014 年至 2024 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从 5.52 万亿千瓦时增长到 9.85 万亿千瓦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5.96%,其原因一方面系我国经济稳步发展,另一方面系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实现传统行业电能替代的同时,以高技术装备制造业、信息传输和互联网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用电需求的增长。
伴随着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兴产业的产值规模持续增加。在加强以 5G 应用、充电桩、新能源汽车等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的“两新一重”号召下,用电需求持续攀升。
同时,半导体行业的蓬勃发展、钢铁行业的产业转型等都将在未来对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与带动。根据中电联预测,我国全社会用电量 2025 年预计为 10.4 万亿千瓦时,2030 年超 13 万亿千瓦时,预计“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分别为 6.3%、4.5%。2)电力供给侧:“碳达峰”“碳中和”驱动能源转型,电源结构持续优化,为新能源发电提供机遇自 2012 年以来,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受气候变化影响,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已成为全世界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 2012 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为 114,179 万千瓦,至 2024 年底增长至 334,862 万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 9.38%。其中,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由 2012 年的 6,062 万千瓦增长至2024 年的 140,734 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增长迅速。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研究,新能源将是未来发电装机容量增长最快的电源类型,全球新能源发电市场将保持快速发展,并逐渐取代燃煤机组成为主体发电电源,预计 2020-2050 年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速分别为 5%、7%,2030 年、2040 年及 2050 年新能源装机容量分别为 4,153GW、6,873GW 及 9,158GW,2050 年全球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将达到51%,发电量占比将达到 40%。
2020 年 9 月 22 日,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我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努力争取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驱动能源消费结构及电力供给结构进行调整,《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2030 年达到25%左右。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和我国“双碳”战略引领的背景下,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将成为能源供给的主力军,未来将以更大规模、更快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2)风电、太阳能发电行业情况
1)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概览及分布
①风力发电
风力发电是将风的动能转化成机械能,再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我国风能具有资源储备丰富但供应需求逆向分布的特点。根据国家气象局数据,我国离地 10 米高的风能资源总储量约 32.26 亿千瓦,可开发和利用的陆上风能储量约 2.53 亿千瓦,近海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有 7.5 亿千瓦,合计约 10 亿千瓦,相较于 2024 年底 5.2 亿千瓦的装机容量而言,存在巨大开发空间。
在“双碳”战略下,分散式陆上风电、集中式陆上风电、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提升迅速,发展前景广阔。风能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关系密切,我国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带:其一为“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该地带陆风资源丰富,有效风功率密度在 200-300W/m2 间,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 2 亿千瓦;其二为沿海及岛屿地带,海风资源丰富,东南沿海地带有效风功率密度达 500W/m2 以上。此外,部分内陆地区受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风能丰富,具有开发潜能。
然而,我国的电力负荷中心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和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陆上风能资源却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风能供应和需求逆向分布。因此,我国风电消纳的难点在于,一方面需要建设风电资源区,规模化开发风电,实现有效降本;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电网体系建设,提高消纳水平,缓解弃风问题,从而推动行业实现长足发展。
②太阳能发电
太阳能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具有清洁、安全、可靠、低排放、噪声小的特点,应用技术成熟。我国太阳能具有资源储备丰富、可开发装机容量空间可观的特点。
国家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评估中心数据显示,中国陆地面积每年接受太阳辐射总量为 33×103-84×103MJ/m2,相当于 2.4×104 亿吨标准煤的储量,全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达 156 亿千瓦,按目前平均利用小时计算,对应发电量约 20 万亿千瓦时,远超 2024 年社会用电需求量 9.85 万亿千瓦时。在“双碳”目标下,分布式光伏、集中式光伏、多业态光伏项目均发展迅速,前景广阔。资源分布方面,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呈西部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除西藏、新疆)的分布态势,太阳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的“三北”地区。
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太阳能规划开发规模为 3.57 亿千瓦,其中东北区域 0.28 亿千瓦、华东区域 0.43 亿千瓦、华中区域 0.32 亿千瓦、西北区域 0.70 亿千瓦、西南区域0.43 亿千瓦、华北区域 1.11 亿千瓦、华南区域 0.31 亿千瓦,其中“三北”地区占比高达 59%。可开发装机方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约为 42 亿千瓦,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为 34 亿千瓦和 26 亿千瓦,此外甘肃省、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山东省等地的资源储量也较为可观。
2)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攀升
①风力发电装机情况
我国风力发电行业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自中国第一所并网运行的风电场于1986 年山东荣成建成后,风电场建设经历了早期示范(1986 年至 1993 年)、产业化探索(1994 年至 2003 年)、产业化发展(2004 年至 2007 年)、大规模发展(2008 年至 2010 年)、调整(2011 年至 2013 年)及稳步增长(2014 年至今)多个阶段。
2010年底,我国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 4,182.7 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一。此后,风力发电装机规模保持全球领先,于 2015 年首次突破 1 亿千瓦,目前我国也已成为全球风力发电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截至 2024 年末,我国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超 5.2亿千瓦。
②太阳能发电装机情况
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虽相较于欧美国家起步较晚,但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刺激及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发展迅速。2008 年,我国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0.60%;2011 年起,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调整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的通知》,为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创造政策条件;2013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指导意见》,提出分布式光伏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同年,中国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 10.95GW,首次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发电应用市场。
此后,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持续增长,2024 年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 2.78 亿千瓦,截至 2024 年末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约 8.87 亿千瓦,继续位居世界首位。
3)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行业不断涌现新的发展热点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成本快速下降,已进入平价发展的新阶段,但相关开发利用仍存在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土地资源约束明显等制约因素。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2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深化新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风电项目由核准制调整为备案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微电网等综合能源项目可作为整体统一办理核准(备案)手续。政策的大力扶持有利于持续提高发行人风电、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审批效率。
①风力发电
当前,我国分散式风电、海上风电逐步成为发展热点。分散式风电相较于集中式风电具有占地小、就近消纳等优势。近年来,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分散式风电发展迅速。2021 年国家能源局正式提出“千乡万村驭风计划”后,国家和地方层面均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分散式风电的发展:国家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于 2022 年5 月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积极推进乡村分散式风电开发,并在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分散式风电项目;
2025 年 3 月,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2025 年能源行业标准计划立项指南》,明确了能源行业标准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与实施路径,带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地方层面,2022 年湖北、山西、江西、上海、北京、内蒙古、青海、河南、甘肃等地区陆续出台分散式风电建设计划,降低项目立项难度,推动分散式风电的发展。
相较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具有阻力小、风速高、静风期短、利用小时数高、对土地资源占用、风机运行环境及电网系统调频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等优势。我国海上风场接近用电负荷侧,在节约跨省调配电力运输成本的同时,具有较强消纳能力,是未来风电发展的另一方向。“十三五”末期,海上风机大型化趋势开始加速,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力度加快,海风地理区域装机分布进一步均衡。
目前,主要海上风电开发省份均已发布正式版本的十四五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国内整体规划新增海风装机总计约 71.5GW。
②太阳能发电
当前,就我国太阳能发电行业而言,分布式光伏为发展热点。其中,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下,屋顶分布式光伏潜力巨大。2021 年 6 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指出我国建筑屋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开发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潜力巨大,强调要开展整县(市、区)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有利于整合资源实现集约开发、削减电力尖峰负荷、节约优化配电网投资、引导居民绿色能源消费,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措施;
9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公布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的通知》,加速落实屋顶分布式光伏的开发及推广;10 月,国务院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其中明确表示,到 2025 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 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 50%。
在“双碳”战略支持和“整县推进”行动下,分布式光伏得以快速发展。2021年,全国分布式光伏电站新增装机 4,849 万千瓦,首次超过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量;2022 年,分布式光伏新增 11,497 万千瓦,集中式光伏新增 6,913 万千瓦,分布式光伏装机增长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024 年,分布式光伏新增 28,009 万千瓦,集中式光伏新增 30,658 万千瓦,主要系 2024 年国家能源局放开 95%消纳红线限制,允许资源条件较好地区的新能源利用率降低至 90%,推进大型基地建设增速,促进了集中式光伏的发展。
4)多方面技术改进推动新能源发电装机成本持续下降
技术进步一方面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成本的下降,促进运营效益的增长,另一方面,节省的成本也为高投入场景提供条件,从而推动整体开发规模的进一步跃升。风力发电方面,近年来,以风机大型化为主的技术进步,推动风电装机成本持续下降。风机大型化通过增大扫风面积提升功率,从而降低单位千瓦零部件用量,摊薄度电成本;而风轮直径和轮毂高度的提升亦使得风力发电机组在风速较低的地区获得更多动力。
国家能源局于 2023 年 6 月发布《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鼓励对风电机组进行“以大代小”,通过对运营较久的风电场进行改造,拆除老旧风机并代之以单机容量更大、叶片更长的新机组,提升风电场装机规模和发电效率,并有效降低运维成本。截至 2024 年底,我国风电“以大代小”技改项目超过 20 个,改造后总装机规模超过 300 万千瓦。
太阳能发电方面,技术进步带动组件成本降低。具体而言,太阳能发电行业降本主要依靠大尺寸硅片和高功率组件:硅片尺寸变大可以加快硅片到组件的生产速度,以片为单位进行生产摊薄电池组件生产中的单瓦非硅成本,从而整体上降低光伏的生产运营成本;高功率组件具有更低的开路电压,在单串组件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串联更多的组件,从而大幅提高单串组件功率,带动成本摊薄。随着硅片、组件技术工艺的不断改良,下游光伏系统技术成本显著下降。
5)技术进步及成本下降确保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稳步过渡至平价时代
①风力发电
根据 2009 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根据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特点和不同地区的情况,按照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
《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09〕1906 号),针对陆上风电划分四类风能资源区制定上网电价,同时明确了风电上网电价中,在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以内的部分,由当地省级电网负担,并随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调整而调整;高出部分通过全国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分摊解决,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调整后,风电上网电价中由当地电网负担的部分要相应调整。随着风电行业技术进步与建设成本逐步下降,风电项目已逐步具备与燃煤标杆上网电价平价(不需要国家补贴)的条件。2009 年至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通过政策逐步调整风电上网电价。
②太阳能发电
我国太阳能发电也已步入平价时代,2021 年 6 月 7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 2021 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833 号),规定自 2021 年起,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2021 年新建项目上网电价,按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执行,新建项目可自愿通过参与市场化交易形成上网电价。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请参考思瀚产业研究院官网,同时思瀚产业研究院亦提供行研报告、可研报告(立项审批备案、银行贷款、投资决策、集团上会)、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商业计划书(股权融资、招商合资、内部决策)、专项调研、建筑设计、境外投资报告等相关咨询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