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指搭载先进电子与软件系统的新一代汽车,具备即时环境感知、自主决策、精准控制和网联通信等核心能力。
智能汽车是利用传感识别技术、自动驾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ADAS等技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与人、车、路等的智能信息交换,使车辆具备智能的环境感知能力,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及危险状态,并使车辆按照人的意愿到达目的地的自动行驶汽车。
智能汽车的核心在于智能座舱,其通过多模态人机界面(HMI),包括语音指令、触屏操作及手势识别等技术,为用户提供高度交互性与沉浸式驾驶体验。这些系统由集成式数字显示器及丰富的资讯娱乐平台提供支持,大幅提升座舱内的交互性和个性化。
在座舱之外,智能汽车配备了一系列高效能传感器、执行器及通讯模组,可实现全面的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和精确控制。它们可与其他车辆、基础设施、行人及云端平台等外部系统进行无缝数据交换。
此外,智能汽车日益整合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ADAS),并朝更高端的自动驾驶迈进。这些功能共同标志著汽车已从传统的机械产品转型为智能化、软件定义的移动平台,重塑了用户与车辆之间的关係。
全球及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规模
在电动化、智能化及网联化趋势加速的推动下,全球智能汽车市场近年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20年至2024年期间,全球智能汽车销量自41.2百万辆攀升至65.7百万辆。展望未来,自动驾驶与车辆互联技术持续突破可望进一步推升市场规模,预估至2029年全球智能汽车销量将达95.8百万辆。中国已成为此增长动能的核心驱动者,持续巩固其全球汽车製造枢纽地位。
中国主机厂增长表现显著超越整体市场,智能汽车销量从2020年6.2百万辆跃升至2024年12.9百万辆。此高速增长反映其日臻成熟的技术实力与极具竞争力的供应链佈局。
展望2029年,中国主机厂预计年智能汽车销量将达到22.0百万辆,占全球智能汽车销量的23.0%。此产业格局演变正为汽车价值链各环节供应商创造战略拐点。过往专注服务本土主机厂的中国供应商,如今迎来随合作车企同步拓展全球市场的关键契机。随著中国汽车品牌加速国际化佈局,相关供应商既可实现客户群多元化,更能开拓全新市场版图,进而奠定自身在智能出行时代的全球竞争者地位。
智能汽车电子电气(E/E)架构演进
智能汽车的电子与电气(E/E)架构指整合并管理所有车载电子元件的底层系统,包括控制单元、域控制器、通讯界面以及底层软件架构。传统汽车採用分佈式架构,依赖多个独立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分别管理如制动、资讯娱乐和照明等独立功能。然而,随著汽车朝向智能化与软件定义的平台演进,这种传统模式日益显现出效率瓶颈。
为了满足对更高运算能力、数据带宽及功能集成的需求,产业正经历三个关键的架构阶段:从分佈式架构到以功能域(例如座舱)为中心的域集中式架构;最后到区域架构,在此架构中,控制架构是依据车辆内的区域来进行划分,并由高效能的集中式运算平台管理。这一技术演进大幅降低线束複杂度、提升通信效率并缩减系统成本,同时为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系统及远程在线(OTA)升级等先进功能的部署提供无缝支持。
随著E/E架构变得更加集中化,软件逐渐成为智能化与价值创造的主要推动力。尤其是智能座舱域 (作为人机交互的中央界面),已成为软件创新突破的重要战场。通过AI驱动的交互界面、语音控制、个性化服务及场景化功能打造一体化数字体验的能力,正日益成为主机厂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 。
此外,软件在解决芯片製造商所面临的「最后一公里」挑战中扮演关键角色:连接原始运算能力与实际应用场景。尤其是在座舱及自动驾驶领域,通过软件与域控芯片之间的无缝融合,开发人员可优化性能、确保兼容性,并在多个系统之间提供一体化的用户体验。
跨域(座舱域、智能驾驶域、T-box和车身域)软件的融合可实现跨域的协同效应,并赋能汽车作为「第三生活空间」的更广阔愿景:用户居家及办公环境的智能化延伸。因此,软件已从辅助性角色转变为策略性焦点,不仅能增强系统功能,还能推动商业化、提升用户参与及推动生命週期创新。这种持续的转型正在重塑全球智能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和价值链。
全球及中国智能汽车行业的主要驱动因素
技术突破。一系列快速的技术进步正推动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其中包括语音交互、增强现实(AR)显示及多模态输入系统等智能座舱技术的整合,以及智能驾驶系统的持续演进 — 从基本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发展到更高层次的自动驾驶功能。另一个关键驱动力是车联网通讯技术的兴起,这一技术实现了车辆、基础设施与周边环境的实时交互,从而提升交通系统效率、增强行车安全并优化路径规划。
同时,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可提高新能源汽车 (NEV)的能效、续航及全生命週期性能,有效突破大规模普及的关键瓶颈。此外,远程在线(OTA)升级技术实现了无需物理介入的持续功能和性能优化。这些创新技术正在重塑出行生态,使车辆更安全、更互联、更加以用户为中心,同时持续延长车辆的生命週期价值。
智能化作为主机厂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在消费者期望与主机厂竞争策略的双重范式推动下,智能化能力已从可选配置升级为主机厂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在需求侧,消费者日益重视整体的智能化体验,除了便利性之外,还包括即时安全强化、个性化界面以及无缝人机交互。智能导航、自动泊车、自适应座舱环境及持续OTA升级等功能正成为购买车辆的关键决策因素。人们对于安全冗馀、通勤效率以及定制化的数字体验的期望越来越高,使得智能化成为车辆价值的决定性要素。
在供应侧,主机厂正将智能化创新整合至其发展蓝图的核心。智能化现在不仅是产品差异化的关键,也是建立品牌价值、提升客户参与度以及确保长期用户忠诚度的关键。随著产业朝软件定义及服务导向的商业模式转型,智能化功能够让主机厂开拓新的收入来源,同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巩固其地位。
政策支持。全球各国政府日益将智能汽车视为战略性产业,并在技术研发、测试验证、商业化及基础设施发展方面提供全面政策支持,以加速其增长。202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人工智能+」倡议,并优先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202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发佈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将政策支持从自动驾驶扩展到更广泛的智能汽车功能。
截至2024年7月,中国已指定20个「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旨在加快智能出行部署。全球各国政府正纷纷效仿。于2024年12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启动了自动驾驶汽车安全、透明度和评估计划,以促进智能汽车的安全和可扩展部署。
欧盟已发佈多个框架,例如《自动驾驶汽车战略》和《欧盟自动驾驶汽车战略与政策展望》(2024年),以支持行业协调、加速技术协调,并促进成员国之间的智能汽车生态系统。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实施「(EU) 2022/1426法规」,为全自动化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建立统一的核准程序及技术规格,是协调技术标准及促进欧洲互联与自动化交通(CCAM)商业部署的关键一步。
全球及中国智能汽车行业的主要趋势
智能汽车正成为主流
受消费者对智能功能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主机厂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追求差异化产品的需求推动,智能汽车功能正从高阶车型迅速扩展至大众市场。持续的创新—包括算法优化、系统架构升级以及芯片和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大幅降低了智能系统的成本。同时,量产能力的提升和价值链协同的改善,促进了整个产业的良性循环。该等因素正在加速智能功能的普及,为更深入的市场渗透和产业的长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智能座舱:从交互界面到智能控制中心
作为用户与车辆智能之间的主要连接点,智能座舱已超越传统的显示功能,提供基于场景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多屏交互、多模态输入及即时用户识别技术,该等系统可自动调整座椅、空调和环境设置等关键座舱元素,从而提升舒适度和个性化体验。更重要的是,智能座舱正在打破功能孤岛,转型为集中控制中心,并与自动驾驶、车身控制和其他子系统整合。该种跨域融合技术提升了资源配置、营运效率及整体系统响应能力,为智能车载体验树立了新的标竿。
软件:智能汽车演进的核心驱动力
软件已成为汽车行业转型的主要动力,让汽车演进为智能化的互联平台。传统的开发模式往往难以在创新、系统稳定性和成本效益之间取得平衡。为此,业界正逐渐採用软件定义车辆(SDV)模式,其特点是以集中式跨域运算平台取代分散式电子架构。这一转变可以实现更灵活的资源分配、缩短开发週期和更具成本效益的软件更新。OTA功能可在售后持续强化功能,进一步延长车辆的生命週期。
同时,订阅服务的兴起为主机厂提供了新的经常性收入来源,并促进更深入的用户参与。从成本的角度而言,截至 2024年,硬件约佔智能汽车总物料清单(BOM)的50%–60%,其次是软件佔20%–30%,能源、人力和製造开支等其他成本佔10%–20%。
然而,随著汽车架构转向域中心化和软件定义的模式,软件所佔的比例预计将大幅增加,到2029年估计将达到45%–55%。这一趋势源于ECU的集成化,其通过降低硬件依赖度,推动更多功能转向依赖软件实现 — 尤其在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领域。跨域融合技术则通过提升开发效率与打造更先进的无缝用户体验,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转型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