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
根据《电动汽车术语(GB/T 19596-2017)》的分类,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简称 EV)包括:
纯电动汽车(battery electric vehicle; 简称 BEV):驱动能量完全由电能提供的、由电机驱动的汽车。电机的驱动电能来源于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或其他能量储存装置。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 简称 HEV):能够至少从下述两类车载储存的能量中获得动力的汽车,包括可消耗的燃料、可再充电能/能量储存装置。其中可按照动力类型结构式、外接充电能力、行驶模式进行细分:
(1)若按照外接充电动力来分,可分为: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即正常使用情况下可从非车载装置中获取电能量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lug-in hybridelectric vehicle;简称 PHEV)属于此类型;以及不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即正常使用情况下从车载燃料中获取全部能量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2)增程式电动汽车(range extended electric vehicle; 简称 REEV):一种在纯电动模式下可以达到其所有的动力性能,而当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无法满足续航里程要求时,打开车载辅助供电装置为动力系统提供电能,以延长续航里程的电动汽车,且该车载辅助供电装置与驱动系统没有传动轴(带)等传动连接。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 简称 FCEV):以燃料电池系统作为单一动力源或者是以燃料电池系统与可充电储能系统作为混合动力源的电动汽车。
2、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构成
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指进行新能源汽车生产与应用的行业,产业链覆盖广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覆盖范围广泛,从上游环节来看,涵盖锂矿等资源的开采,以及电芯生产所需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电池材料;中游聚焦于关键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还有智能驾驶、网联化系统配套的各类零部件制造;下游则延伸至整车的生产制造,以及后续市场的服务环节,包括售后、充换电、金融等相关业务。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各类原材料。具体可分为电池核心材料、车身及结构件材料、电机相关材料等,分别对应产业链中游不同部件的生产需求:
1)电池核心材料:锂矿、镍矿、钴矿、锰矿等矿产资源,是生产锂电池正极材料(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等)的基础原料;石墨是生产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核心原料;聚乙烯、聚丙烯是制造电池隔膜的主要原料;六氟磷酸锂(及溶剂、添加剂等)是生产电解液的关键成分。
2)车身及结构件材料:铁矿(用于生产钢材)、铝(用于生产铝材)是车身板材的主要原料;碳酸硅、硅粉等则用于车身部分结构件的生产。
3)电机相关材料:稀土是生产电机磁材的基础原料,而稀土永磁材料(如钕铁硼)则是制造电机磁钢的核心材料。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包括核心零部件及系统制造。具体包括关键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智能驾驶、网联化系统所需零部件以及汽车车身及附件:
1)电动化零部件以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为核心,配套热管理系统(为电池、电机、电控等设备提供散热、保温及温度精准控制),是支撑车辆电动化的核心载体。
2)智能化零部件围绕智能驾驶功能实现,分为感知、决策、执行三大环节。感知系统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等,负责环境与车辆状态的信息采集; 决策系统以自动驾驶芯片、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为硬件核心,结合算法软件构成智能驾驶系统,负责环境判断与驾驶决策;执行系统以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电控悬架等底盘部件为核心,负责执行决策系统的控制指令。
3)网联化相关零部件包括车联网通信及智能座舱部件,网联化部件聚焦车与外界的信息交互,包括车联网通信模块(OBU 车载单元、TBOX 远程终端、5G/V2X 模组等),支撑车辆联网、远程控制及 V2X(车与万物互联)功能;智能座舱部件作为人机交互核心,包括座舱域控制器(硬件核心)、车载显示屏、人机交互系统(语音、手势、触摸交互等)、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融合网联功能与用户体验。
4)车身及内外饰零件,包括车身结构及内外饰(车身框架部件、座椅、车灯、内外饰板);电子电气连接(车载连接器、线束等),负责整车电路信号传输;以及基础功能部件(轮胎、车灯、被动安全),保障车辆基础行驶与安全。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下游包括整车制造及综合服务。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制造按照应用领域可分为乘用车、商用车以及专用车。综合服务涵盖能源补给服务以及后市场服务,形成车辆全生命周期的支撑体系,其中充换电服务包括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能源补给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后市场服务包括汽车金融、汽车保险、汽车租赁、汽车维修养护、二手车交易、电池回收利用等。
相较于传统汽车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边界显著拓展。上游延伸至锂、钴等矿产资源开发及智能芯片研发,中游延伸至动力电池、智能科技、新材料等关键领域,零部件总量虽因取消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机械部件而大幅减少,但核心的 “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车联网等系统的技术复杂度显著提升,下游延伸至充电/换电设施、车联网服务、动力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等全新领域;整体而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需形成深度协同,最终形成强调 “电动化+智能化”的多维度融合的生态系统。
3、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在环境压力、能源转型以及科技进步的多重因素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运而生并得到迅猛发展。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转型需求与气候危机加剧凸显,能源与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广泛关注,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传统燃油汽车的普及不仅导致石油资源大量消耗,全球石油储量日益减少,加剧了能源危机,其尾气排放更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危害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益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共同任务。
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交通领域碳排放的关键工具,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各国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而科技进步的加持更让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崛起,成为兼顾环境治理与能源转型双重需求的重要抓手。
全球各国出台多维度政策鼓励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中国自 2009 年起便开始系统性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构建了涵盖财政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路权优先、产业生态培育等多维度的支持体系,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均发布产业发展规划或指导文件,明确了具体的时间节点并设定新能源汽车在油耗标准和市场占比上的具体目标。
全球范围内,美国、欧盟等经济体也相继推出禁售燃油车时间表、碳排放限制及购车激励措施,形成了政策导向下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共识。美国采用阶梯式税收抵免政策,提供了购车补贴,拨款用于充电设施建设,设定无排放汽车销量目标,将新能源车纳入政府交通工具采购范围等;欧盟为满足碳排放达标要求,制定了燃油车禁售时间表,设定了严格的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标准,推动汽车制造商生产更多低排放和零排放汽车,各成员国纷纷推出购车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
日本则通过能源补贴、购车补贴、税收优惠、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设定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来促进电动化;韩国政府实施绿色汽车推广计划,提供购车补贴和税收优惠,提供并投资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包括电池和电机技术。在新兴市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也通过提供购车补贴,免征进口税等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各国的政策都旨在通过财政激励、减排目标、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等多方面措施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加速交通领域低碳化,不同国家的政策力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共同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全方位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渗透率持续提升。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统计口径含纯电动汽车及插电式混合电动汽车)销量快速增长,从 2010年的 0.75 万辆快速增长至 2024 年的 1750 万辆,期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74%;2024 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突破 1700 万辆,同比增长 28%,市场份额首次突破 20%,2025 年一季度,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 411 万辆,同比增长 28%,主要市场销量均刷新历史纪录,保持着较高的销量增速。
全球纯电汽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销量比重超 60%,插电混动汽车增势较强。2024 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 1750 万辆,同比增长 28%,其中:纯电动汽车(BEV)销量 1100 万辆,同比增长 16%,增速自 2022 年起呈下滑态势,占新能源汽车销量的 63%;插电混动汽车(PHEV)销量 650 万辆,同比增长 55%,增速较 2023 年提升且高于纯电汽车销量增速,占比 37%。
预计 2025 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突破 2000 万辆,2030 年前全球电动汽车市占率有望突破 40%。根据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发布的年度《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显示,尽管当前关税壁垒、经济下行与油价下跌等因素都可能冲击全球汽车市场,但电动汽车的使用成本仍具有优势,随着电动汽车价格在全球更多市场更趋亲民,预计 2025 年电动汽车全球销量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预计将突破 2000 万辆,电动汽车的全球汽车市场占有率有望在 2030 年前突破 40%,其中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甚至可能达到 80%,欧洲接近 60%,美国约 20%,东南亚 25%的新车将是电动汽车,两轮/三轮电动车将达三分之一,届时,全球电动汽车每日可减少 500 万桶石油消耗,中国贡献其中 50%的节油量。
从区域来看,中国市场保持领先地位,总量及增速优势明显。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自 2015年起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并连续 10 年保持领先地位,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电动汽车(仅含纯电动汽车及插电式混合电动汽车)销售迈上千万量级台阶,销量达 1130 万辆,同比增长 40%,渗透率达 48%,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比重的 65%,总量及增速优势明显;
除中国外,其他主要地区市场表现不一,欧洲市场因德国、瑞典等多个国家取消电动汽车补贴政策而出现增长停滞,部分国家销量下滑,2024 年欧洲电动汽车销量318 万辆,同比下滑 0.63%,渗透率停滞在 22%水平;美国电动汽车销量保持小幅增长,2024年销量达 152 万辆,同比增长 9.35%。
其他新兴经济体电动汽车销量增速较为明显,预计各主要市场电动汽车渗透率将持续提升。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年度《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显示,除中国电动汽车快速增长以外,其他新兴经济体增速也较为明显,其中:亚非拉新兴市场成为增长新引擎,2024 年电动汽车销量接近 60 万辆,同比增长 60%;东南亚市场电动汽车销量增长近 50%,市场占有率达 9%;泰国和越南市场表现最为突出;拉美最大汽车市场巴西的电动汽车销量翻番,达到 12.5 万辆,市场占有率突破 6%;
虽然整体市场占有率仍不足 1%,但非洲市场电动汽车销量也实现了倍增,增长主要来自埃及和摩洛哥。预计 2025 年各主要市场的电动汽车渗透率仍将继续提升: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将达 60%;欧盟和英国将执行更加严苛的碳排放标准,将使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占有率增至 25%;美国对电动汽车的政策虽然存在不确定性,但全年销量预计能够保持10%的增长,市场占有率达到 11%;其他新兴经济体销量预计将超过 100 万辆,增幅达到 50%。